山東省桓臺第二中學 于成成
成才先成人,樹人先立德,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立德樹人”教育任務成為教育者的“立身之本”,要求學科教育在傳遞知識的同時,將育人功能貫徹到底。德育之花已然在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熱烈綻放。高中階段,學生正值青春期,也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黃金期”,教師需要把握住這一時期進行正確引導,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閱讀占據重要的地位,閱讀的內容對學生的思維活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近年來,革命文學相關的題材課文在各個年級階段的教材中都有所體現,受到語文教師的重點關注。革命文學產生于革命時代,用翔實優秀的文筆記錄了那個年代背景中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涌現出英雄人物,將復興祖國的偉大精神彰顯得淋漓盡致。革命精神在戰爭年代是指引人不斷前進的明燈,在現如今的和平年代依然彌足珍貴,是青年學子的精神領航。基于此,教師應當充分發揮革命文學對高中生價值觀認同形成機制的意義與作用,對學生進行革命文化傳統的教育,讓紅色基因與紅色記憶在學生心中深深扎根,也讓革命薪火代代相傳。
要想讓革命文學真正在教育活動中發揮育人作用,教師應將深化學生的革命認知作為首要目標,使其成為教育成果得以落實與發展的重要基點。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革命文學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革命文學題材豐富、文筆扎實,能夠將革命年代的故事具象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再現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如果教師采用單一的理論式教學法,學生會難以將革命精神內化成為自己的價值觀念與思想指導,所感知到的革命英雄人物形象始終是“標簽式”的,難以產生深刻的認同與行和思的影響。革命文學不僅補充了革命時代的歷史背景與事件,還豐富了人物形象,引導學生基于文學本身加深對革命精神的深刻認知,推動價值觀認同。
革命年代與和平年代人們的生命安全、生活和生產有天壤之別,過往的戰火紛飛對當前的青年學子而言有不小的距離感,導致學生的革命情感淡漠。革命文學教學能改善這一現狀,深化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產生心靈的共鳴,幫助學生將革命精神的種子深深埋在心中,實現愛國情懷的顯著提升。革命文學雖然往往文筆平實質樸,但蘊藏著豐富、強烈的思想情感內涵,對增強學生革命情感有關鍵性的作用。
學生革命意志薄弱一直是德育工作所面臨的難題,更是青年學子所存在的根本性問題。革命文學的閱讀與教學則有利于幫助學生在心中樹立光輝的榜樣,激發學生的熱情、增強學生的意志,讓學生的心靈在充滿陽光的同時積蓄力量,也使學生深切感受到革命英雄主義與革命樂觀主義的重要影響,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認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傳統與優良作風是每一位共產黨人寶貴的精神財富,更是鍛造偉大精神的根本所在。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當借助革命文學的力量幫助學生堅定正確的信仰,鑄就高尚的靈魂,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讓紅色血液在每一位青年學子的胸中激蕩,在血脈里流淌,幫助每一位青年學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使其成為能夠擔當起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在新課程改革大背景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教學活動中得到了重點應用與具體體現。在運用革命文學推動高中生價值觀認同的過程中,教師應遵循主體性原則,時刻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與自主思考。在課內革命文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改變傳統教學活動中“照本宣科”的模式,要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充分發揮思維的主觀能動性進行深入思考與探究。在課外革命文學的閱讀活動中,教師應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讓學生選擇革命文學的類型,循序漸進地感受革命文學的魅力,受到思想與精神的雙重洗禮。
在發揮革命文學推動高中生價值觀認同的意義時,部分教師的思維與眼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教師認為教材內的革命文學篇目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還有一些教師則在選取課外閱讀文本時類型固化,導致革命文學難以在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發揮作用。運用革命文學推動高中生價值觀認同,教師應遵循多樣性原則,應引導學生廣讀、泛讀革命文學,引導學生從全方位、多角度進行洗禮,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地感受革命文化的思想魅力,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閱讀只是表象,讀通讀懂,真正將所讀內容內化于心,成為自己的精神指引,這才是革命文學對高中生價值觀念形成的重要價值。基于此,作為高中語文教師,發揮革命文學的意義與作用時,教師應遵循深入性原則,讓學生的學習活動并非流于表面形式,而是引發深入思考,引導學生向革命先輩學習,使黨的優良作風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讓紅色血脈代代相傳。
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的革命題材文章,都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歷史烙印,記錄了革命時期共產黨人的艱苦歲月。革命文學本身具有較強的深刻性,而且與學生所處的現實生活的時空跨度較大,導致學生很難對閱讀文本產生共鳴,致使育人成果難以得到顯著的發展。
在語文教學中,情境創設是一種新穎而科學的教學手段,在運用革命文學推動高中生價值觀認同的教學時,教師同樣可以運用這樣的教學策略,要求學生在閱讀革命文學的過程中通過資料查找以及多媒體設備的運用,消除學生對革命年代的疑惑與疏離感,為學生創設一種具體的閱讀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搭建學生與文本之間密切聯系的橋梁。
以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包身工》教學為例,在學習這篇文章時,學生對“包身工”的了解并不多,因此很難與其感同身受,更有一些學生認為作者的描述過于夸張。因此,在課前,教師應讓學生做好準備工作,運用網絡搜集有關“包身工”的信息資料,再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與討論。有的學生搜集到了“包身工”的起源,有的學生搜集到了“包身工”的悲慘經歷,更有學生將“賣身契”打印下來。經過學生們的交流討論,包身工所遭受的野蠻壓榨與殘酷迫害具象化地呈現在眼前,在閱讀與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仿佛與包身工感同身受,對敵人的仇恨油然而生。
除此以外,教師也應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依托多媒體設備,將抽象的知識進行具體呈現,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真實的歷史情況。教師可以結合革命文學的具體內容,在教學活動中適當地引入影音圖片等媒體資料,拉近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距離。
以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記念劉和珍君》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有關三·一八慘案的視頻資料以及“五四運動”學生、工人團結反帝愛國運動相結合,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愛國青年的理想信念,用瘦弱的肩膀扛起責任的擔當,在革命文學的熏陶下,深刻體會薪火相傳的革命精神。
革命題材的文學作品往往具有豐滿的人物形象以及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人物形象是這類閱讀文本的魂。因此要想讓革命文學真正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教師應設計科學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體悟革命文學中的人物形象。在革命文學作品中,作者往往采用多種描寫手段,將人物的言行、心理、神態等正側面描寫得細致入微,以此表現人物的高尚精神。但在革命文學作品閱讀過程中,不少學生習慣于將關注點集中于故事情節上,忽視了對人物形象的深刻化與細節性理解。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著眼于閱讀文本的語言表達,通過仔細研讀與深入分析,感悟人物形象,滲透紅色基因,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又推動了學生正確思想認知的發展。
以部編版高中語文《荷花淀》教學為例,在荷花淀中,深明大義的女子們義無反顧地將丈夫送上戰場:“你走,我不攔你。家里怎么辦?”“你明白家里的難處就好了”一句句看似埋怨實則自豪,簡簡單單的話都印證了她們深深懂得“有國才有家”的道理。在文章中,水生的父親也說過同樣的話:“水生,你干的是光榮事情,我不攔你,你放心走吧。”這些語言描寫都能夠證明家國情懷在中華兒女的心中根深蒂固,甚至熔鑄于血脈,成為民族的精神支柱。在文章中,婦女們的情感豐富而復雜,有“小心思”也有“家國情懷”,這一切都在愛國主義情懷的照耀下顯得格外璀璨耀眼。引導學生關注文章中點點滴滴人物描寫的細節,就是幫助學生將一個個人物生動地立于眼前,為學生帶來真正的思想啟迪與心靈震撼。
“讀寫結合”是當今語文教學活動中一項具有創新性與實踐價值的教學路徑,也是運用革命文學作品推動學生價值觀念形成的重要方略。閱讀革命文學作品是一種輸入,但如果只有輸入沒有輸出,這樣的教育便不可以算作成功的教育。革命文學不應當在學生的心中如“蜻蜓點水”般輕輕帶過,而應當在學生的心中掀起驚濤駭浪,等風浪平息后鑄就長久的信仰。基于此,革命文學作品教學活動應與寫作活動相結合。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為學生學習與閱讀后所產生的強烈情感找到一個合適的“出口”,更有利于教師檢驗學生的思考與領悟能力,及時調整教學方略,取得理想的教學成果。
以部編版高中語文教學《小二黑結婚》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完成教學活動后,引導學生展開續寫,讓學生真正投身于革命年代,將自己帶入具體的人物形象中,以我手寫我心,完成續寫活動。要想寫好續寫內容,學生應對革命精神有深刻的理解與具象化的認識,對革命時代有深入性的理解與具體化的掌握。在這種情境下,革命文學的育人成效將會得到進一步發展。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將革命文學與當前實際的社會生活相關聯。例如,有一名學生在閱讀完《反對黨八股》一文之后,將文章內容與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從嚴治黨以及近年來反貪反腐工作相結合,深度思考了教條主義、經驗主義以及形式主義的弊端,達到了理想化的教育效果,意識到革命精神在當今社會依然熠熠生輝,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
傳統教學理念下“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難以讓革命文學在教學活動中發揮作用,基于此,教師應當改變傳統固化的教學方法,通過拓展教學路徑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革命傳統、傳承革命精神,使學生的思想與心靈得到熏陶。為實現這一教學成果,教師應立足于革命文學的特點,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出發進行綜合性學習,在實踐中感悟、在實踐中傳承。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跨學科融合”教學模式,讓學生立足于每一篇革命文學的具體內容,搜尋其背后的歷史背景,從歷史與政治的角度出發理解革命文學的意義與價值。針對小說一類的作品,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配圖”,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文字具象地呈現在眼前,加深自身的體悟與理解。其次,教師還應鼓勵學生進行廣泛閱讀,利用課余時間尋找、閱讀自己喜歡的革命文學作品,并及時做好閱讀筆記,寫下讀后感,讓學生在一個個鮮活的革命人物與一樁樁鮮明的革命故事中,將革命精神繼承、發揚得更為深刻。
綜上所述,革命文學在高中階段學生價值觀認同形成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在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我們應深刻認識到革命文學作品在深化學生革命認知、增強學生革命情感、堅定學生革命信仰以及激發學生革命意志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在教學設計中遵循主體性原則、多樣性原則以及深入性原則,通過豐富閱讀背景、著眼文本表達、閱讀寫作結合以及拓展教學路徑等方法,讓革命文學真正發揮育人作用,實現其推動學生發展的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