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慶陽市華池縣山莊初級中學 張富鑫

隨著美術課程改革的落實,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教師所關注的重點。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教師應不斷優化自己的教學方式,構建不同的教學情境,實現對學生的引導,促使學生進入其中,展開更有意義的分析與解讀、審美與判斷、欣賞與品析、想象與創造、遷移運用等,實現核心素養的發展,提升教學的效率與質量。本文針對基于核心素養開展初中美術情境教學展開思考與探索,望給予廣大教師一些教學參考。
在初中美術教育教學中,一線美術教師應充分意識到優秀資源作品的有效引入,在更好地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方面所表現出來的重要作用,積極地展開對于實際美術課程內容的分析與解讀,依托于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方向進行相關資源與作品的搜集與引入,并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現,構建更加豐富以及生動的賞析品鑒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其中。
結合筆者教學經歷來看,首先,賞析品鑒情境的有效構建與引入可以促使學生的圖像識讀素養獲得不斷提升。圖像識讀素養是基于信息傳播方式變革而提出來的,是學生在今后生活、工作、學習和科研中必不可少的一種素養。具體來說,優秀資源作品中的線條組合、色彩配比等蘊含著豐富的信息,可以傳遞給學生豐富的思想,使其在循序漸進的學習中產生解讀信息的思維與能力,獲得有意義的提升。
其次,賞析品鑒情境的有效構建與引入也可以推動學生的審美判斷素養獲得不斷提升。這種素養指對生活中含有的美術元素進行感知、分析、欣賞,進而對其做出自己的看法和判斷。審美判斷基于對事物的美、丑和意義需求而產生,也是學生必須具備的素養之一。在更多資源作品的引入背景下,學生往往會產生發現美的思維與意識,從作品本身的一些元素內容中展開屬于自己的具體判斷,或者是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進行對美術作品的關注與轉化,輔助學生體會其中想要表達的情感意識,增強學生的體驗,并且提升學生的判斷能力。
再次,賞析品鑒情境的有效構建與引入還可以發展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不同的作品往往會延伸不同的理念,其中所具有的內涵是不同的,在很多情況下,作品本身還會延伸一些背景故事資料,或作者的生平經歷等。久而久之,學生會對作品產生獨特理解,立足于美術學習角度去理解、去分析不同國家、不同流派、不同作者之間的文化藝術特點,獲得更有意義的提升。
最后,賞析品鑒情境的有效構建與引入可以發展學生的聯想與建構素養。作品中所存在的一些具體描繪的事物,往往可以使學生意識到美術的本質。美術活動本身是我們對生活實際的一種表達,或對生活實踐的一些見解等,當學生產生這些意識時,他們往往會認可美術作品,并且可以通過具體形象的事物展現自身的情感與表達意愿。
立足于此,在實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教師應意識到賞析與品鑒情境的有效構建,在更好地輔助學生展開深度感知與體會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優勢,將賞析活動的開展作為教學的關鍵環節,從符合學生認知的角度出發呈現作品,以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引導。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春天的暢想》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入更多的作品或資源,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與發現春天的美,體驗自然與藝術美共通的美感與不同的表現方式,加深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解,意識到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了解山水畫、風景畫等寫生知識,理解不同美術作品對春天的表現語言和表現形式,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具體推進過程中,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關于各種表現春日的范圖,或表現春光的攝影形式的作品,如《頤和園之春》《放飛我們的理想》等,引導學生展開賞析,欣賞攝影藝術家筆下的春天,感受藝術家從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對春天的贊美。
其次,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關于繪畫形式的作品,如國畫《春》王成喜、《溪》吳冠中、《梅石溪鳧圖》馬遠,風景畫《花開的果園》,宣傳畫《迎春》等,引導學生體會傳統繪畫中的筆墨韻味,鼓勵學生結合具體的色彩、線條等進行深層感知,逐漸體會其中描述的景物元素,了解和熟悉中國山水畫,風景畫的表現形式、工具、材料,感悟畫家所寄托的人文精神。
最后,教師還可以向學生展示一些關于雕塑形式的作品,如《春風》張德峰,讓學生從不同維度感受春天、了解春天,感知作者對春天的情感,提升學生的審美判斷素養。在賞析結束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用口語或文字形式表述自己對春天的感受,結合自身的觀察、發現,大膽想象,找到適合自己表現春天的藝術形式或表現方法等,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由此可見,賞析活動的有效開展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能夠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思考空間,營造更加濃厚的藝術感知氛圍,使學生進入其中,對各種元素與內容進行分析與解讀,逐漸產生屬于自己的認知、理解、感悟與體會,實現綜合性發展。教師應善于構建更加貼合的情境實現對學生的引導,不斷深化核心素養的培養。
在初中美術教育教學中,一線教師應充分意識到生活化繪畫實踐情境的有效建構,在更好地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方面所具有的作用,積極地展開對實際生活、實際場景的分析與探索,充分挖掘可運用的資源,帶領學生展開繪畫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進入生活實踐中,進行更有意義的發現與創造,實現多維度的提升。
首先,從客觀角度分析,生活中的元素和內容素材都是更為具體與多元豐富的。當學生進入生活實踐時,他們會獲得更為廣闊的感知,不論是一些微小的物體,還是一些生物的變化等,都可以作為學生展開繪畫的有效載體。在生活實踐中,學生往往能夠不斷拓寬視野,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無形中培養了審美鑒賞素養。
其次,生活化繪畫實踐情境的有效構建能夠培養學生發現美的能力和素養。當學生進入生活情境時,他們往往會被其中一些靈動的元素所吸引,逐漸以一種更加積極主動的狀態展開觀察。這種更加深厚或全面的觀察往往能使學生對事物的把握更加準確,并且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的美術創作中,作品效果也更加飽滿,還會讓學生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養成觀察的習慣。
最后,生活化繪畫實踐情境的有效構建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意實踐素養。創意、創造力、創新能力是學生素質發展的重要內容。筆者觀察到,很多學生在繪畫實踐過程中往往采用臨摹的方法,照搬網絡上的圖片或者課本中的圖片。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為學生本身的創作靈感不足,或者缺乏將事物轉化為繪畫作品的實踐鍛煉,難以有效激活其創造性思維。
生活化實踐的有效落實能夠充分滿足學生這一發展需要。生活中的場景往往能夠賦予學生最真實的體驗感。當學生置身于其中時,他們往往會產生屬于自己的感受與體會,這也是學生產生創作靈感的來源。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學生還會自主明確相應作品主題,填充色彩線條,架構美術作品布局,展開自主性創作,實現創造思維以及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
立足于此,在實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教師應意識到生活化實踐情境的有效構建在更好地輔助學生展開全面觀察與創造方面所具有的優勢,將學生可以接觸到的生活場景元素與實踐教學進行有效結合,為學生營造出一種更有效的感知與創造氛圍,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引導。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美麗的校園》教學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真實的校園環境中展開實踐,引導學生通過細致觀察的方式感受校園環境及建筑的美感,結合校園建筑物,學習物體的透視現象和規律,了解平行透視和成角透視的基本知識。教師還可以通過觀察、體驗、交流等活動,指導學生運用繪畫透視和繪畫構圖知識表現校園環境和建筑的美感,促使學生在更加真實的實踐中,認識到透視知識來源于生活,學會運用透視知識繪制我們的生活,表現校園的空間之美,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培養。
在具體推進過程中,首先,教師可以明確活動的主題,組織關于“體驗校園”寫生活動,引導學生進入其中展開全面觀察,包括校園中的花草樹木、自己印象深刻的校園一角、校園設施、環境藝術品或建筑物等,使學生在更加濃厚的感知中積累一定的繪畫素材。
其次,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身觀察與感知進行設計稿的構建,對自己印象深刻的校園一角進行風景繪制實踐,運用速寫、素描、色彩畫等表現方法進行繪畫練習,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恰當地表現空間關系和色彩關系,將自己對校園風景的印象生動地展示出來,刻畫更加真實與生動的校園之景,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培養。
可見,構建生活延伸性的實踐情境,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方面表現出了獨特的優勢,可以為學生帶來更豐富的繪畫素材,并且真實場景的介入可以升華學生的情感,使學生進行審美鑒賞以及審美創造。因此,教師應善于結合可運用的實踐或空間,引領學生展開寫生實踐,提升教學效果。
在初中階段的美術教育教學中,教師應意識到先進數字技術的有效運用,在更好地提升美術教學成效方面所表現出來的重要作用,積極展開對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技術、信息技術的創新使用,不斷擴充教學內容、拓展教學形式,使學生獲得更為獨特的學習體驗,升華學生的情感,實現核心素養的不斷提升。
結合筆者教學經驗來看,首先,先進教學技術具有直觀、清晰的優勢,能夠將一些作品的展現形式變得更多樣化。在這一背景下,學生能夠更明確地對作品展開分析與解讀,觀察作品的細節等,把握其中的繪畫方式與技巧等,進而提升審美鑒賞素養。
其次,信息技術本身還具有生動形象的優勢,能夠以更加靈動的方式展現美術作品,尤其是視頻方式,能夠將一些配樂與內容畫面進行共同呈現,營造更加濃厚的感知氛圍,達到視聽結合的效果,使學生實現獲得全方位的感官刺激,從而為學生帶來更為獨特的體驗感,提高學生對美術藝術的認知,發展學生的審美判斷素養。
最后,先進教學技術還具有動態性優勢,在展現一些物體的變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一些3D立體圖像,可以使學生從多個維度把握作品全貌,讓學生獲得更加深刻的認知,并且逐漸在腦海中搭建立體圖像的整體框架,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提升學生的繪畫技巧與能力。
例如,在八年級上冊《造型的表現力》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微課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探究中更加細致地感受造型表現的基本要素,即線條、明暗、體量、空間線條等。
以線條為例,教師可以運用先進數字技術多方位地出示一組作品,包括《朝元仙仗圖卷》中國畫局部宋代武宗元、《菩薩立像》石雕唐代、《宴罷》裝飾畫古希臘等,引導學生比較作品中的線條,引導學生一起分享感受,總結線條是美術創作基本造型手段之一,在繪畫、設計、建筑、雕塑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視。
綜上所述,在新的教育教學背景下,對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種必然趨勢且至關重要。一線美術教師應注重相關資源與作品的搜集,構建更加豐富、生動的賞析品鑒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其中解讀信息,體會其中想要表達的情感意識,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應構建延伸性的生活化實踐情境,發掘可運用的資源,帶領學生展開繪畫活動,引導學生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激活創作靈感,實現創造思維以及創新能力的提升;應加強對先進數字技術的運用,營造更加濃厚的感知氛圍,達到視聽結合的教育效果,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