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中心實驗小學 陳亞莉
語文教學對小學生發展具有關鍵的指導作用和現實意義。小學語文屬于學生啟蒙階段的重點課程,能夠切實提升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表現形式,為了培養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師必須注重課堂教學的實施,這也是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關鍵環節。本文分析小學語文學科的主要特點,指出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依賴性、階段性、形象性三個角度剖析小學生學習習性,提出如何激發學生興趣、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旨在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興趣并不是天生的能力,是基于社會生活經驗及教育影響下逐漸發展培養而來的。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帶著一種較為積極的認識態度,并基于這種態度,有效推動人們對知識與內容的深入探究,展現新的活力。在學習過程中,興趣極為關鍵,尤其對于生理與心理發育尚不成熟的小學生來說,興趣是他們對世界產生好奇的主要推動力。如何激發小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已經成為當下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性研究課題。

語文是人們傳遞信息、進行交流、思維交互的主要載體,也是人與人之間表達情意的主要工具。學習語文知識是每名小學生接受教育的開始,更是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標準。小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會的語文知識,將對今后的生活產生重要且深遠的影響。一直以來,我國在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小學語文學科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其中拼音、漢字、閱讀、作文等目標要求被納入小學生應具備的語文基礎知識能力標準,這是小學語文教師開展語文教學的方向指引與任務落腳點。
小學語文學科關注整個人類燦爛且悠久的文化,而小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歷史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需要從小學語文課本中感知蘊含的豐富情感和優秀的傳統文化。教師需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每名學生形成積極向上、道德高尚的人文情懷。
小學語文教學的方式和技能要通過具體實踐才能夠得到體現,如在語文課堂上展現各種豐富多彩的技能,是學生將語文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技能轉化為自身能力的一種體現。培養語感和實踐演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內容,進行聽、說、讀、寫是學生進行實踐和練習的基礎內容,以此推動學生總結歸納、觀察反思等能力的培養。
語文水平及知識儲備的提高并不是短期內能夠實現的,必須經過長期的積累與沉淀,需在對知識點有更深的感悟中掌握語文知識。學習語文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而是持續的循環反復過程,提升語文素養更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思想積累、言語積累、經驗積累。同時,積累語文知識點,也表現在把復雜繁瑣的文字材料,通過學習的方式,轉化為學習者的行為、思想及語言等方面。可見語文學科的學習重視日積月累,語文學習具有實踐累積的特點。
小學語文教學的開放性體現在答案的不唯一、文體寫作的不同形式、閱讀積累的開放特點等方面。語文中的語義和表達方式并不唯一,語文素養提升的方式也呈現多樣化,甚至在獨自走一走、想一想中,都會不經意間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從實際生活角度分析,生活中無不涉及語文知識,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語文知識更是歷史的繼承與延續。
由于小學生的身體發展與心理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對事物的認知尚未全面,個人的自制力較差,導致在遇到問題時,無法基于獨立的思想進行分析與決定。多數情況下,小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必須得到教師的正確引導,而教師在帶領學生自主學習時,除講授正常的學業內容之外,也應重視培養小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獨立決策、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素質。
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知識儲備的增多,小學生的個人思維與認知能力也在發生相應的變化,最顯著的是由具體的抽象性轉為發展的抽象性。這一過程有明顯的階段性特點。根據文獻資料調查結果發現,目前將小學生的思維變化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直觀性的形象水平。這一階段指小學生在觀察事物時,只是單純根據事物表面進行直觀性判斷和思考,較為淺顯并浮于表面,事物外在表象即小學生的判斷結果,其無法對具體事物進行深度思考和分析。
第二階段為抽象性的水平階段。這一階段指小學生面對事物時能夠進行一定深度的判斷和分析,將事物抽象化并同理化,能夠結合自身知識儲備進行一定深度的思考和歸納,甚至進行簡單的邏輯分析和自我反思。
第三階段為本質抽象水平階段。本質抽象指小學生能夠對事物進行本質化分析和綜合,能夠從事物表面入手探索事物本質,將自身所學進行發揮,解決實際問題。
根據小學生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點,教師需要堅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同時教學的深度、進度、難度等要與小學生的發展水平保持一致,在考慮到學生個性特點及成績差異的前提下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
由于小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接觸到的事物有限,其思維方式具有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隨著小學生的年齡增長,思維模式會逐漸從具體抽象化向邏輯性和抽象性的方向轉變,但思維角度仍舊存在極大程度的形象性。根據這一特點,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把具體性與形象性作為主要教學模式,無論是教學方式或是教學內容,要嚴格遵從由淺入深、由簡入難的原則,避免學生過早接觸過于抽象的內容。
小學階段的學生具備活潑好動的性格特征,難以在一節課中高度集中注意力,更傾向于接受新的教學方式。由此說明,小學時期是學生個人行為習慣、思維能力養成的重要階段,對今后的學習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但事實上,多數教師沒有對教學給予應有的重視,許多家長也普遍認為學習語文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在多重因素影響下,課堂教學方式仍為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方法單一陳舊,教學內容與形式不夠創新,課堂教學氛圍沉悶,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提高。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活動中,驗證教學成果是否有效的標準是讓學生參加考試,每當公布語文成績時,教師會給學生預設下次考試的分數要求,將其視為學生未來學習的目標。這種情況導致學生處于緊繃、高壓狀態,逐漸對語文學習產生“刻板印象”。同時,因為學生家長過于關注孩子的成績,所以教師在上課時會強調考試重點內容,這與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要求背道而馳。此外,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比較乏味,如果過早把考試成績當作學生今后學習的方向,不僅容易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能帶來適得其反的影響。
隨著現代化教育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使現代化教育信息技術進入學校教育中,也滲透到了日常課堂教學活動中。其使用多樣化的表現形式,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把教學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同時,得益于現代化教育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普及,小組合作學習、個性化教學、探究性學習等教學模式的發展空間不斷擴大,但傳統語文教學課堂也面臨一定的沖擊與挑戰,如何在信息時代持續深入發展的今天,創新現有的語文課堂教學、構建高效小學語文課堂可謂教學活動的重點與難點。
教師需要積極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通過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活動,優化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教學方式,適應教育現代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不斷學習現代化教育信息技術和教學手段,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趣味性和情境性,進而激發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興趣,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以此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打造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
現代化教學手段及信息技術為教學方式的變革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但由于教學方式多樣化,還需要依照具體情況而定。例如,由于教師自身素質差異、教學內容不同、教材文本性質等差別,所選取的教學模式會有所不同,教師需要重視教學手段與小學語文課堂的契合度,關注兩者之間的關聯性、實效性,堅持優化并升級教學模式,推動現代化教育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有機融合,實現語文課堂生態化變革,而并非為了使用而使用。

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已經明確強調教師要學會尊重學生,以平等的態度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教育改革持續推進的今天,教師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而是從多方面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與健全的人格的引導者和主導者。只有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開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尊重、認可學生的看法,鼓勵學生對現有的教學模式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與意見,只有教師與學生做到相互尊重,才能彼此信任,從而推動師生間的有效交流和溝通,實現互動式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有研究發現,小學生通常對教師有特別的印象,他們對長輩與家長的教導“置之不理”,卻十分認可教師的語言及行為方式,自己也會按照教師的要求開展學習活動。因此,教師需要學會把學生的這一特征當成優勢,肩負起引導學生學習的重任。與此同時,隨著教育的現代化發展,教師必須注重自我知識與能力的提升,發揮個人的人格魅力,在與學生平等交流的基礎上注重學生情感方面的感知,以此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良好的個人形象,構建和諧平等的課堂人際關系。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優化要堅持重視每名學生的主體性,要在教學期間減少預設、增加生成,推動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提升學生的知識技能,同時增強教育的靈活性。課堂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等學習因子之間互動交流的載體。在充滿活力和溝通的課堂中,每名學生都是獨特的生命個體,即使學生之間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課堂也會因此而變得多姿多彩、變得生動有趣。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必按照原有的教學框架進行,可以根據當下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以學生的性格特征與特點為出發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例如,針對某一篇課文,由于學生生活經歷的不同,因此所思考的角度也會有所不同,會出現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要求學生的想法與教學參考解析的內容完全一致,要避免強調學生思考的統一性,而是應當側重發揮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尊重每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鼓勵和引導學生表達自身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和感受。
幽默可以讓人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接受新的知識。小學生的年齡小,他們更加關注生活中、學習中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和學科。教師應抓住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注意自己語言表達方式和語氣,使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快樂和笑聲帶進課堂,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使學生喜歡自己,從而喜歡自己所教的學科。同時,幽默的教學方式具有較強的情緒感染力,可以在輕松愉快的狀態下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激發出來。幽默風趣的教學風格也影響著學生的性格,培養學生豁達的胸懷,在面對困難或挫折時有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
綜上所述,由于小學生存在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興趣愛好多變、學習主動性較差等特點,培養其長期的學習興趣難度較大,因此教師需要從創建課堂環境、營造課堂氛圍、構建人際關系等多個角度入手,不斷探索新渠道,堅持應用新技術,從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知識的博大精深,使學生發自內心地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和動力,真正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