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瀟航,田洪(重慶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重慶 401331)
“保險理論與實務”是經濟學專業一門專業課程,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一些保險學的基礎知識和保險實務,以便為將來的就業拓寬渠道。學生將來進入保險公司工作,不僅要掌握過硬的保險專業知識,具備創新的思維能力,還要有鮮明的法治意識,有誠實守信、愛崗敬業的職業品德和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保險理論與實務”課程目標的實現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加入思政元素,與保險學專業知識相互交融,做到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有機結合,以達到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目的。“保險理論與實務”課程中的思政內容更應緊跟國家形勢,突出保險的功能以及其應用內容。同時,由于該課程的學科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狀態和畢業后的就業形勢,有效結合國家政策,將其課程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保險理論與實務”的教學實踐中。
隨著中國經濟由高速發展轉為高質量發展,中國的高等教育模式也悄然發生著變化,傳統教育模式下的思政教學內容已經無法很好地適應現代大學生培養的需要。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或是學生,都感到目前的思政教育教學方式相對比較單一,教學方法不夠靈活,尤其是育人效果不是十分理想[1]。長期以來“課程思政”在高等學校教育中并未受到廣泛關注和重視,尤其是思政教育缺失關鍵的環節——專業課程。教育部在2020年6月發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深刻認識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戰略意義,充分發揮好專業課教師‘主力軍’、專業課教學 ‘主戰場’、專業課課堂 ‘主渠道’的作用,使專業課和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構建立德樹人長效機制。”
但是對于專業課程,在思政建設的實踐中仍然面臨許多困難,主要包括專業課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相對生硬,課程思政的教學方式也多是任課教師單純講授、生硬灌輸,缺乏整體性、系統性、有機的融入和結合。在對南方醫科大學等4所高校的2954名在校學生關于思政教育課程的調查發現,影響思政教學效果主要有以下方面:教材文字枯燥,理論與現實相脫節(54.64%)、灌輸式教學模式(45.94%)、上課照本宣科(26%)等。然而,對專業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不同學者所持有的觀點也不盡相同。綜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學術界對課程思政實施路徑大致可以概括為三種觀點。其一是“融入說”,該觀點認為,課程思政就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課程思政并不是獨立增開一門課或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體系有機地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潛移默化,從而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的效果[2]。王學儉和石巖[3]也持有相同的觀點,認為:“課程思政就是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門課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其二是“挖掘說”。這一派學說認為:課程思政實現的路徑需要教學團隊充分挖掘專業課程中的相關思想政治教育素材,除了專業知識的傳授,課程中還要增加育人的內容,從而營造思想政治教育氛圍[4]。張正光等[5]也持有相似的觀點,認為課程思政其實是一種教學理念,各類課程需要通過挖掘、提煉專業課程中內蘊的家國情懷、倫理規范、社會責任和人文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以“立德樹人”為價值旨歸,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進而構建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多方協同的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其三是“綜合說”,該學說是前兩種觀點的結合,強調在專業課程授課過程中不僅要在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體系中,還要立足專業課程自身特點、挖掘專業知識蘊藏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重視“挖掘”課程教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與專業課程的內容進行有機結合,激活專業課程內涵的教化功能,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6]。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治當中有政治,沒有脫離政治的法治。每一種法治形態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論,每一種法治模式當中都有一種政治邏輯,每一條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種政治立場。”“保險理論與實務”不只是一門單純的社會學科的專業課程,在授課過程中,要體現其意識形態的屬性,做到教學上不忘初心、立足育人這一根本任務,緊密結合學生思想實際,提升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才能凸顯高等教育教學的育人引領功能[7]。
在“保險理論與實務”的教學過程中,堅持全員、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本課程的整個過程和各個環節中,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問題,創新教學模式,挖掘思政素材,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
在本課程的教學中,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自己收集、整理并分析保險的相關材料和案例,具體問題包括社會主義社會為什么還需要保險、訂立保險合同需要遵守哪些基本原則,如何看懂保險合同、商業保險的主要種類有哪些,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商業保險、理賠出現糾紛該如何解決,保險市場由誰監管以及如何監管等。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并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保險理論與實務”是理論性和應用性都較強的一門課程,雖然其教學內容包含豐富的思政元素,但亦不能在課程教學中生搬硬套、牽強附會地進行思政教育的說教,這樣只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和抵觸,不能實現預期的思政教育目標。因此將這些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保險學的知識技能傳授中,將二者有機地統一起來,做到立德樹人潤物無聲地感化學生。所以需要創新設計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保險理論與實務”教學方法的設計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根據教學內容,將案例教學、情境教學、小組討論、課堂辯論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將思政教育融入保險學教學的全過程。
“保險理論與實務”主要講授保險的理論基礎、保險合同、保險的基本原則、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等,其課程內容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完美契合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教學中采用擺事實、講道理、分享經歷等方式引導學生,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做一個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的人,提升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在很多場合都談到愛國:要重視加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把愛國主義精神貫穿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全過程,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青少年的心靈深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愛國從來不是抽象的,它包含著豐富的內容,而且在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要求。在講授“保險的產生和發展”時,首先學生明白我國的保險思想由來已久,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雖然近代保險業落后于西方,但是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的保險業飛速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都不斷提高,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人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守護我們的美好生活。雖然我國的保險業發展經歷了非常曲折的過程,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了全面保障作用。學生在全面了解我國保險業發展歷史和現狀的過程中,認識到自身的歷史使命,激發提升自我,為祖國保險業發展貢獻力量的愛國主義情懷。
法治教育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法治教育越來越顯示出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加強大學生法治教育是高校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要,也越來越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保險理論與實務”這門課程有許多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保險合同本身就是一份法律協議,保險合同的訂立、生效、履行以及保險合同的變更、解除,中止與終止、爭議處理等都必須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的相關規定。保險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和關系人根據合同約定既享有權利,也承擔相應的義務。課堂案例教學中所采用的案例,其分析判斷也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等法律的相關條文為依據。因此,在“保險理論與實務”的講授過程中,不斷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相關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提高運用法律的能力,在和諧社會建設中,做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同時也讓學生學會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利益。
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誠信對個人而言是一種高尚的人格力量,是個人的為人之道和立身處世之本,是人與人相互信任的基礎;對企業而言是一種寶貴的無形資產,是企業自身長遠發展的首要條件,更是企業的立業之本。
保險有四大基本原則,而最大誠信原則就是其基本原則之一。誠信是保險的前提和基礎,投保人和保險人都必須遵守最大誠信原則:投保人只有做到誠實守信,才能獲得相應的保險保障;而保險人只有誠信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才能發展壯大。在課程的講授中,把最近發生的一些保險欺詐案件引入課堂,通過對學生的引導和分組討論,學生明白誠實守信不僅是保險雙方當事人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而且也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當具備的基本品質和行為準則,如果失信將寸步難行。在今后的就業和工作中,學生銘記既要遵紀守法,也要誠實守信,這樣才能發揮自己的潛能,在事業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把“愛國、法治、誠信”思政元素融入“保險理論與實務”課程中,具體設計和內容如表1所示。

表1 “保險理論與實務”課程思政實施的要點
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要點
②課程思政
③風險與風險管理內容描述要求
④風險的含義和構成
⑤風險的特征和種類
風險管理的定義和風險管理的過程,掌握風險的概念、特點,理解風險的構成要素、了解風險的分類,掌握風險管理的含義和意義,理解風險管理的技術及過程。了解最近幾年的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對人們生活造成的影響和帶來的損失,學生明白風險是客觀存在的,所以我們應該有風險意識,并愛護好自己的身體,珍惜生命。
了解保險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掌握保險的概念、構成要素和保險的特征,理解保險的種類,掌握保險的職能和作用,進一步明確保險的內在含義。學習保險的職能和作用后,明白保險具有分散風險和經濟補償兩大功能,可以讓人們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為人們的經濟和生命安全保駕護航,起到社會穩定器和減震器的作用,是經濟社會和諧穩定、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保險是建設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保障制度之一。
了解各類保險的產生、理解保險產生的基礎、掌握新中國保險業的誕生、恢復和發展,通過學習新中國保險業的產生和發展,學生明白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保險業雖然經歷了曲折,但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很大進步,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都大幅度提高,學生進一步增強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了解保險合同的種類和形式,理解保險合同的概念和特征,掌握保險合同的主體、客體,保險合同的內容和基本條款,保險合同的變更與終止,保險合同的解釋原則和爭議處理方式,從中融入平等、公正、法治、誠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生明白保險合同是投保人和保險人約定保險權利義務的協議,保險合同的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等都必須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和相關法律法規,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引導學生的法治思維,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學生認識到投保人只有學法、懂法、守法、用法才能維護自身利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保險的基本原則:保險利益原則、最大誠信原則、近因原則、損失補償原則。掌握保險利益原則、最大誠信原則、近因原則和損失補償原則及其派生原則的含義和基本內容,理解保險基本原則的作用與意義,運用保險基本原則進行相關案例分析。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根基。通過案例教學和分組討論,學生明白誠信在保險交易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舉例讓學生明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誠信也同樣重要,人如果沒有誠信,將會寸步難行,因為誠信是我們的為人之道和處世之本。
“保險理論與實務”是理論性和應用性兼具的一門課程,主要內容有風險與風險管理、保險的基礎理論、保險合同、保險的原則、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等。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夠明白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并能對個人或組織面臨的風險做出評估和實施相應的風險管理計劃,也能夠理解保險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建設中起到的全面保障作用,最后還能運用相關保險理論對實際的保險案例做出分析,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保險理論與實務”的課程內容蘊含許多思政元素,剛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完美契合,但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將這些思政元素牽強附會地采用說教的方式灌輸給學生,這樣只能適得其反。教師應該清楚課程思政不僅僅是一兩節課,而應該是一個整體的教學設計,應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應該將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融入這門課程中,并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地融入教學過程中,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達到潤物無聲以德樹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