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平 李政委
1.四川文理學院,四川 達州 635000;2.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關乎民族和國家未來高質量發展。目前,中國高校的數量以及科研論文的發表數量均居于世界前列,但從整個國家的創新能力,以及學生個人的綜合素養來看,我們仍需努力。2018 年9 月,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指出,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培養大批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高素質專門人才。筆者在講授《西方教育思想史》課程中,接觸到“休閑教育”概念,加上對高校大學生群體的“內卷”“躺平”以及心理健康問題等現象的研究,不禁反思高等教育出現此類癥狀的根源。
關于對教育本質的討論,中西方的學者都有不同的理解,孔子認為教育的本質是求“仁”,就是自我追求精神道德層面的完善,因此在論語中關于將“成為人”解釋為知識的學習和觀念的養成,知識技能的學習是觀念養成的重要基礎,二者并重。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認為,教育的本質不是單向灌輸,而是喚醒人內心的潛能,講到“我沒有智慧,我只是智慧的接生婆。”我國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說“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其含義即是教育要重視精耕細作的培育過程,在其過程中要給予的是陽光雨露般的引導,而不是工業化和功利化教育下的標準“產品”。馬克思在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中,認為教育的本質就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的目的不能僅關注職業教育,更重要的是實現人的自由及價值,生活質量得到提升,更真切地去體驗生命及世界。
西方教育家J·曼蒂和L·奧杜姆所言:“休閑教育是提升個人生活質量的整體活動,是促進個人提升休閑的價值、態度和目的的過程;休閑教育增進個人在休閑過程中自覺、自促的能力,幫助個人決定休閑在個體生活中的地位,增進個人對自我的認識;建立個人需求、價值、技能與休閑的關系并體會休閑經驗,協助個人評價休閑行為與個人生活與目標關系的過程;休閑教育還是激發個人潛能以提高生活質量的最佳途徑”[1]。中國藝術研究院休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馬惠娣女士認為,休閑教育既是智力的、肢體的、審美的、心理的、社會經驗的提升過程,同時也是創造性地表達觀念、方法、形狀、色彩、聲音和活動的教育過程。與此同時,休閑教育還可以推動個體主動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增強社會參與程度,提高表達友誼、歸屬和協作的能力[2]。
基于以上理解可得知,高等教育中大學生的休閑教育是大學生群體在閑暇時間,發自內心的精神需求自發選擇的,且在休閑過程中人可以發揮自身的積極性、創造性,并投入積極主動的情感。而上述這些目標都需依靠休閑教育,一個人只有真正理解休閑的內涵,才可能獲得此類正向情感。總的來說,工作和休閑對人的幸福都是極其重要的,休閑不是工作的附屬品。
隨著社會物質財富、休閑時間、文明程度等方面的日益提高,伴隨而來的是人們對精神層面的強烈需求,人們在學習、工作、生活之余,渴望獲得心靈的放松和愉悅。而傳統的教育和社會觀念,以及整個大環境,都使得大部分人被裹挾在長時間、低效率、無意義的付出之中,甚至出現嚴重身心問題。
教育使人們通過學習獲得勞動技能,從而獲得生存物資,這是教育的積極一面。但在持續的工作和學習之后,能否以安靜的態度去享受生活的美好,去體驗大千世界,是每個社會人內心的掙扎與矛盾。同時,整個環境宣傳所謂的“成功學”以及社會達爾文主義,都將人物化;宣傳所謂的“佛系”人生,也將人生本應有的責任與靈性置之不顧,教育的功能的目的被異化。因此,休閑教育是教育回歸本質、回歸理性的重要舉措,使人們真正明白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把人打造成“螺絲”,而是對人性的尊重及潛能的發展,獲得內心對生命的敬畏和認同。
社會已經認識到教育存在的問題,也力圖去修改和完善國家提出的諸如素質教育、“五育”并舉、“第二課堂”、學生社團等理念及形式,但由于學生學習精力的有限性以及課程的硬性規定及考核方式,學生們對此類延伸性課程呈消極應付的態度,課程并沒有完全達到預期效果。休閑教育即是將教育柔性轉化為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如體育、美術、音樂、閱讀等各種具體形式,休閑教育多安排在學生的休息時間,與學校課程相比,此類活動以學生興趣為導向,能夠得到學生的持續踐行和認同。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講過“休閑才是一切事物環繞的中心”,是哲學、藝術、科學誕生的基本條件。未來中國的發展依靠創新和科技,而它們需要教育培養專業知識過硬、身心健康、健全人格的人才,休閑教育是保障人才質量的關鍵環節,通過休閑教育可以使得人才獲得思維、身體、心靈等各方面的發展,幫助人才不斷開發自己的潛能。休閑教育將教育柔性化就是將教育貫穿在人生的全過程、全環節中,以看似“游戲”的方式完成人們自身的精神需要,從而更好地輸出自身的價值。
大學生休閑時間增多,但休閑觀念狹隘。高校學生的課程多集中在入學后的前兩年,加上學生的寒暑假和其他空余時間,使得大學生的休閑時間增多,但由于大學生沒有正確的休閑觀念,未掌握熟練的休閑技能,大學生的休閑活動往往是在短視頻、游戲、閑聊、無聊和迷茫中度過,浪費了正值記憶力、學習力、注意力的黃金時期,出現了諸如網癮、懶惰,把消費主義作為休閑方式等錯誤做法,這些問題都是不容忽視的問題。根據對高校學生空閑實踐活動的調查發現,得知消費成本越低的活動是大學生的業余活動的首選,按照大學生選擇具體活動方式的占比情況,由高到低依次是上網、睡覺、追劇、聊天、k 歌、逛街購物。同時作為學生綜合素養培養的主渠道——“第二課程”,呈現出娛樂化、功利化、消遣化等趨向,高校社團對學生的教育作用明顯降低。
大學階段是學生獨立性增強的時段,自身對世界、社會、自我有了初步的認識,獨立和焦慮是相伴而生的,而休閑教育有幫助大學生舒緩壓力、調節情緒、鍛煉身體、感悟生命等益處。通過調查得知,大學生群體對“休閑”的片面認識,大多數學校并沒有開設休閑教育類課程,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國家對大學休閑教育并未出臺相關的政策;二是大多數高校并未設置休閑課程以及休閑研究中心等;三是高校缺乏相應的休閑學教師隊伍,目前高校的休閑課程主要為體育、音樂等,尤其是學習方式、考核方式、活動的時間及空間的限制,以及在知識本位體系的影響下,休閑教育并未落到實處。
社會、學校、家庭都把教育能否讓學生找到滿意的、穩定的高薪工作作為評價標準,在高等教育的過程中把職業培訓作為重要內容,可以說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在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影響下,有的已演變為工業工廠制造“工具人”的“加工廠”,學生上大學僅僅是商業性的投資行為,個體通過上大學來獲取文憑,然后再利用文憑去獲取生存資源,個體在其過程中對心靈、情感、體驗等人最本質且最重要的東西被忽視,無法體驗人生的樂趣。
當代高等教育目前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其限制了教育目的和教育思路,并不能培養成德才兼備、精神健全和人格獨立的人才。在當代高等教育理念下,大學生群體對學校教育缺乏活力、缺乏創新充斥不滿,教育與學習的快樂對大部分群體來說是無法感受的,而休閑教育要做的就是在教育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興趣、技能、體驗以及創造力,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人的價值的實現為本,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教育部提出的核心素養包括了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大領域,以及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樂于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運用18 個要點[3],可以說核心素養與高等教育的本質、休閑教育的宗旨如出一轍。哈佛大學校長陸登庭在世界名校校長論壇上曾經指出:“大學的研究固然應該為經濟發展做出重要的貢獻,大學教育也應當幫助學生從事有益并令人滿意的工作。然而對于一種最好的教育來說,還存在無法用美元或人民幣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最佳教育不僅應有助于我們在專業領域內更具創造性,它還應該使我們變得更善于深思熟慮,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更能夠享受生活帶來的快樂,成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這充分說明休閑教育對高等教育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觀念是行為的先導。我國應積極構建從基礎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休閑教育體系,基礎教育是對學生進行休閑教育的黃金時期,此階段學生的休閑教育塑造性較容易,同時為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的休閑教育奠定基礎。基礎教育階段的休閑教育可以學生的年齡、性別等因素,設計符合學生認知及理解能力的休閑活動。另外,我國高等教育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休閑教育體系的建設。一是借鑒西方先進的休閑學理論,同時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的現有實際情況,逐步完成休閑教育理論體系構建,國家主管教育部門應積極推動高等院校休閑學專業的建設。二是開設獨立的休閑教育類課程,或者把休閑教育融入課程中。如休閑教育的宗旨是提升大學生精神層次和生活質量,這個高校開展的德育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很契合。此外,體育教育、勞動教育等活動都蘊含著休閑教育的目的、途徑、理念等。三是高校應積極打造開展休閑教育所需的條件,從資金保障、人員保障、工作保障、制度保障、評價保障等五個方面,使得休閑教育能夠從哲學層面的觀念變為現實,真正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休閑觀念,抵制錯誤或不良的休閑習慣。
環境對人的塑造是巨大,社會層面的休閑教育,要積極依靠國家行政力量的干預和引導。休閑教育對人的良好情緒、人際關系以及和諧社會的建設都有巨大幫助,應積極依靠基層組織如社區開展健康向上的休閑活動,為青年大學營造良好的休閑氛圍。同時要結合網絡信息化發展趨勢,利用新媒介將休閑教育融入其中。家庭是大學生群體成長的重要環境,僅僅依靠學校的休閑教育是不夠的,家庭的休閑教育在參與時間、參與途徑等方面都有著優勢,家人可以通過自身的示范為子女樹立良好的教育榜樣。在《人類思想史中的休閑》中認為具有熟練的技能如廚藝、劃船、打高爾夫球、寫詩、打橋牌等活動,人都可以從中獲得享受到身心放松和生活樂趣,家庭成員休閑教育的實現可以帶動個人的全面發展,有利于培育家庭成員積極的人生態度。[4]
未來的社會是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數字技術的發展會對人類社會的思維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產生根本性的變革,人類的體力勞動日益減少,休閑時間增多,休閑教育和休閑方式無疑受到網絡信息化技術的影響,將休閑教育融入到數字技術之中,可以有效彌補貧富差距造成的教育“鴻溝”。當前的數字教育可以有效助力高等教育,讓休閑教育課程能夠突破學校邊界,不僅讓大學生學習,成年人老年人都可以學習。讓休閑教育發展成數字教育的形式,可以更好地使休閑教育能夠實現因材施教,為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身的教育方案。另外,借助數字技術可以讓休閑教育創新教學方法,一是對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休閑方式及休閑文化的基礎和發展,二是可以對世界范圍內優秀的休閑教育方法進行借鑒。
目前,學界關于休閑教育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內容、價值以及形式,多是從理論角度展開研究。任何一種教育都需要現實條件作為支撐,來驗證其正確與否以及實現成效,因此未來對高等教育中休閑教育的研究,應集中研究細化其實施項目的具體內容,應從大學生休閑時間的保障、休閑教育師資隊伍、休閑環境打造以及休閑設備、休閑課程等具體可操作的因素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