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羽茜 覃永瑜
(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廣西來賓 546100)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指出,“立德樹人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所在,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1]課程作為教育思想、目標及內容的主要載體,其發揮的價值引領作用,既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也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質量。以名著閱讀為重心的課程如“中外教育名著選讀”亦充分發揮出其育人功能,體現其育人價值,通過教育名著引導師范生與教育家偉大思想和言論對話,領會對時代具有重要影響的教育思想內涵,在名著閱讀中涵養師者匠心、厚植教育情懷,以此發揮教育名著對師范生成長的價值引領作用。
教育名著往往體現教育家對于教育問題的深刻思考與回答,蘊含了豐富的教育思想。厘清教育名著的內涵,挖掘教育名著對師范生成長所具有的價值,是充分發揮教育名著價值引領作用的必要前提。
基于永恒主義教育家艾德勒對“名著”的界定及判斷標準,秦歡在結合眾多學者觀點及詞典中對“名著”的解釋的基礎上,認為“名著指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以及較廣的接受度,包含永恒主題且經久不衰富有教育、啟迪意義的經典作品”。[2]王有升認為“教育名著是經過歷史驗證、得到世人公認的優秀教育著作,它蘊涵著先進的教育理念,積淀著深邃的思想精華,傳達著豐富的教育智慧。”[3]基于此,本文認為教育名著指的是經得起歷史驗證的、被廣泛認同與接受的、具有較高藝術性且蘊含豐富教育思想的經典教育著作。教育名著至少具備以下幾個基本特征:一是時代性與永恒性統一。各個時代的教育名著都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積淀及考驗才形成其經典地位的,談論的都是教育領域中一般的、具有普遍意見的問題,其思想往往具有深刻性,經歷時間的流逝仍對各個社會階段具有重大的啟發意義及顯著的現實意義。正如赫欽斯所說“一本名著在任何時期都具有現實的意義,這就是其經典之所在”[4];二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統一。教育名著是關于教育領域的杰作,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富含美的表現形式,加之其或文筆雋永或凝練細膩、或極富表現力的語言,無不彰顯出其藝術與魅力。如教育名著《學記》,其對教育問題的說明多用比喻、類比的表述方法,語言通俗易懂,文字常讀常新,極具藝術價值。三是教育性。教育名著是教育家們對于教育問題的思考與回答,其所蘊含的教育思想內涵豐富、對教育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通過教育名著,教育家思想與智慧的內涵和意義得以向讀者展現,讀者得以通過教育名著的閱讀體會教育思想,在與名著對話的過程中豐富教育知識,形成教育理念,啟迪教育智慧等。
基于教育名著的內涵及其所具有的特征,圍繞“”中外教育名著選讀”課程,本文認為教育名著對師范生成長所具有的重要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教育名著中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教育思想、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歷久彌新的教育智慧,還蘊含著教育家對教育事業的不懈追求和執著的信念,往往是教育家對某些教育問題的系統論述,而這些豐富的內涵不僅直接表現在文本中,也間接體現在教育家的生平經歷中。通過閱讀具有代表性、經典性的中外教育名著,師范生可了解教育家的生平事跡以及名著的內容、所蘊含的豐富思想等,揭開教育發展的進程,增強及完善自身對于教育史實、教育規律的認識,從而不斷提高自身教育理論水平。在這樣的教育名著閱讀過程中,師范生的知識底蘊得以豐富與提升。
教育名著與教科書文本不同,教育家在書中往往充分完備對其觀點展開論述,而不僅是簡單地概括。閱讀教育名著的過程既是全面了解教育家思想的過程,也是思維訓練的過程。名著閱讀以思辨為中心,引導學生在獲取教育名著資源的基礎上去閱讀文本、分析文本,在文本閱讀中了解教育家思想并進行一定思辨。在閱讀與感悟教育名著的過程中,師范生應發現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合規律性,即通過閱讀而“求真”,尋求教育家教育思想中“真”的成分及內涵;其次是發現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合價值性,即通過閱讀而“立善”,通過理解教育家的觀點與立場,對教育家教育思想所體現的價值進行排序,尋求教育家教育思想中“善”的成分及內涵,從而得到啟發。在此過程中,師范生還應逐漸學會超越文本中具體事件的束縛,實現更高層次的自由,即達到自身審美的追求。由此可見教育名著的閱讀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高階性、挑戰性的特點,對于師范生提高自身資源檢索能力、掌握分析方法、培養思辨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基于課程,師范生通過對教育名著的閱讀、理解與把握等,可從多種途徑養成其價值觀,幫助建立專業理想與專業自我。首先,師范生可通過對中國古代教育典籍的深入閱讀和中外教育名著的對比,體會文本中蘊涵的中國文化特點,立足文化根基,養成公民意識,樹立對中國優秀傳統教育文化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樹立起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的意識。其次,在結合時代背景理解教育家重要思想的過程中,促進自身立足師范本色,養成博識敦行、立德樹人的為師素質,追求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老師,樹立服務地方基層教育的教育理想。最后,在學術閱讀訓練過程中更能立足專業發展,建立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為學品格和持續反思、終身學習的專業自覺。
對于師范生的培養,應切實踐行師德規范要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教師教育課程體系,在教學中增進師范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政治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引導師范生以積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立德樹人作為學習目標。教育名著對師范生成長具有提高知識底蘊、提升能力、助力養成價值觀念等重要價值,因此在“中外教育名著選讀”課程中致力于讓教育經典文本成為揭開教育進程的工具,通過使師范生與教育家偉大思想和言論直接對話的方式,引導其領會教育名著中對時代有重要影響的重要思想內涵,為師范生鞏固教育基本理論知識、涵養良好師德、養成學術興趣、形成教育思維和經典閱讀習慣奠定基礎,充分發揮教育名著對師范生成長的價值引領作用。但從教學實踐來看,師范生在閱讀教育經典名著時會遇到諸如“文本篇幅太長”“文本語句難以理解”“文本閱讀時間太短”以及“文本涉及理論艱深”等問題,因此在教育名著選讀課程中針對經典的教育名著“巧選角度、拓展深度、透出溫度”,使教育名著的價值引領作用得以發揮,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以“中外教育名著選讀”課程為例,課程中對教育經典名著的選讀,巧選角度的關鍵在于將冗長的文本轉化為教育家的生命實踐感悟,來幫助師范生解決閱讀興趣弱、感悟少的問題,促使學生能夠通過從跨越文本的角度去挖掘教育名著的永恒價值,建立教育名著文本與人的關聯、與教育的關聯、與世界的關聯。其中,建立教育名著文本與人的關聯主要指使師范生通過教育名著與教育家對話,了解教育家生平經歷、思想形成背景等重要內容;建立教育名著文本與教育的關聯主要是指使師范生與教育名著中所涉及的具體事件以及蘊含的教育思想對話,以加深對教育問題的理解以及對教育思想的體悟;建立教育名著文本與世界的關聯則是使師范生通過教育名著的閱讀,學會站在中國的立場乃至站在世界的視野來感悟教育名著的內在思想、智慧與價值并理性、辯證地看待與理解它們對當今時代教育的重要啟示及意義。
以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作品為例,蔡元培是我國著名教育家,他歷經了中國社會急劇的動蕩與變革,既富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學養,又接受了近代西方的文化的洗禮。作為民國初期教育改革的總設計師,蔡元培認為民國教育應以“養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為根本目標,對封建專制教育進行了民主主義性質的改革,他秉持學術自由及“兼容并包”的大學理念,對北京大學進行了一系列革新,促進了新思想、新文化在近代中國的傳播。《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是蔡元培的一篇教育經典作品,是蔡元培在1917年就任北京大學校長時發表的,開宗明義地對青年學子提出了三點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礪德行;三是敬愛師友。這篇作品極富針對性,有著匡正時弊的重要意義,體現中國近代教育思想的轉型,同時蘊涵了一代教育家對家國光復的使命擔當、對大學教育的深刻認識、銳意改革的開拓創新精神。在該作品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了解蔡元培的生平經歷來感悟其主要的教育思想;通過把握蔡元培改革北大的時代背景、《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體現的改革宗旨,理解蔡元培改革北大的主要舉措;通過對作品框架的把握、文本內容的精讀,理解蔡元培先生在作品中提出的對青年學子的要求與希望;通過將教育文本與自身學習及生活日常對照的方法,增強教育經典閱讀與當代教育實際的聯系意識,提升自身反思能力。通過以上巧選的角度,促使學生基于文本挖掘名著的價值,感受以蔡元培為代表的教育家的奉獻情懷,樹立勇于擔當的責任意識并且學會對照自身正確認識求學目的,形成“博識敦行”的求學宗旨。
精心準備課程教學內容,在組織師范生對教育名著進行閱讀的過程中,注重圍繞教育理論與實踐重要話題精選教育名著篇目,從經典性、時代性、價值性等方面挑選出高度支撐育人目標的教育經典著作來組織師范生進階式的文本閱讀,所選篇目呈螺旋式組織形式,圍繞中國教育文化、教育目的、鄉村教育等教育理論相關的基本話題與教育現實相關的熱點不斷深化。梯級遞進,從教師指導閱讀到學生借助導讀單自讀,再到小練筆。努力在課程中把名著閱讀、學科思考與學術寫作結合起來,提升學生學習深度。圍繞主題開展整體閱讀,提升信息檢索能力。比如在引導學生學習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這一作品時,帶領學生深刻理解與體會蔡元培先生在作品中對青年學子提出的要求與希望,為學生樹立教育楷模,幫助學生理解近代教育實踐、明確自身求學目的,把教育家的愛國精神、責任意識內化為自身精神追求,外化為學習和生活的自覺行動,將學習的深度不斷拓展。
教育名著不僅是教育家對教育問題的理性思考,也是其教育情感的美好體現,因此在引導學生閱讀教育名著的過程中,結合教育家重要生平事跡,聚焦教育名著中核心教育思想,將名著中蘊含的豐富情感與偉大精神充分展現,以提升教育名著育人的溫度,在名著閱讀中培育師范生人文情懷,幫助其樹立家國認同與文化認同。比如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這一經典名著作品,如前文所說,該作品有著匡正時弊的重要意義,體現中國近代教育思想的轉型,同時蘊涵了一代教育家的開拓創新精神。在學習該作品時,挖掘教育變革中體現出的教育求真、育人至善的客觀規律與教育家奉獻、擔當的精神,并跨越時代聯系當下教育變革,端正學生學習態度,引導學生在關注教育家及教育經典作品時結合自身實際進行學習及反思,理解與體會教育家的精神、美好品質以及教育經典里所蘊含的教育思想、人生道理等,同時認識到經典閱讀的意義,以此透出教育名著育人的溫度。
要使得教育名著閱讀對師范生成長起到良好的價值引領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深入閱讀非常重要,且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有思考與感悟,善于在閱讀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得到啟發,進一步思考將所學內容、思想等運用到實際中去。以上所呈現的教育名著教學案例通過對教育家蔡元培及其作品的介紹及導讀,引導師范生在學習作品的基礎上深刻理解與體會蔡元培先生在作品中對青年學子提出的要求與希望,使學生通過正確認識自我、明確自身求學目的、對照自身日常學習及生活行為等方式培育和踐行愛國、文明、敬業、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恰恰體現了教育名著對師范生成長的價值引領作用。
經典的教育名著是教育家們基于他們所生活的時代背景,基于他們的經歷,基于他們對于教育教學問題的深刻思考與回答,其內涵豐富且其中蘊含的思想經過時間的考驗與沉淀后仍然給今天的我們眾多啟發,對后世教育的發展亦始終產生深遠的影響。經典教育名著的閱讀對于師范生來講就是其與教育家之間的對話,通過對話的形式與教育家的思想和智慧產生共鳴,通過對話走進教育家,通過反復的閱讀領悟文本背后關于教育家的堅韌的教育信念,從而汲取蘊含在經典的教育名著中的教育智慧和教育信念。“閱讀經典教育名著,不僅是讀教育家對教育問題的認識和思考,更是讀懂他們為什么堅持對理想教育的執著追求,閱讀的過程也就是確立教育信念的過程。”[5]這也正是教育名著閱讀對師范生成長的價值引領的重要體現。
在日益強調“課程思政”的背景下,教育名著所蘊含的豐富育人價值正通過各種方式得到充分體現與發揮,其對師范生成長的價值引領作用也值得教育工作者進一步深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