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競游
(中央音樂學院,北京 100000)
思想政治理論課(下文簡稱“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好思政課要善用“大思政課”,“上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干巴巴的。”①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人民大學時再次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否在立德樹人中發揮應有作用,關鍵看重不重視、適不適應、做得好不好”②可見,上好思政課要立足“適應”性,用足“大思政”資源。紅色音樂兼具藝術性與政治性,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等不同時期中所進行的音樂實踐③。推進紅色音樂資源融入教學,打造音樂藝術類高校思政“金課”,有待于深化紅色音樂資源在音樂藝術類高校思政“金課”建設中的優勢認同;在教學實踐中探索紅色音樂資源融入教學路徑,切實發揮紅色音樂資源育人功能,建好高校“立德樹人”關鍵課程。
從課程性質與教學內容來看,思政課與音樂院校的主干課程存在著較大差異。音樂藝術類院校設置的專業或為音樂理論或為音樂表演性質,因此藝術院校的主干課程性質與音樂、藝術相關④。思政課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在課程性質上兼具“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⑤。思政課與音樂藝術類高校其他課程之間的差異還表現在授課方式的不同。音樂藝術類課程除了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等理論性課程外,其余專業課程均為小組課或者是一對一的小課,具有明顯的實操性。音樂藝術類院校大學生絕大部分都從四五歲開始就接受音樂啟蒙教育,早已習慣“一對一”個性化授課教學方式,這導致他們對大班授課、教師講授為主的授課方式很不適應。
因此,雖然思政類課程覆蓋了學生的全學程,必修學分總計17學分,但由于課程內容與教學性質、授課方式的“與眾不同”,學生學習方式、學生興趣點的差異,使得思政課往往成為音樂藝術類高校中的“孤島”,是大學生們“最熟悉的陌生人”。破除“孤島”現象,讓思政課真正“走近”“走進”音樂藝術類高校大學生就必須溝通“音樂專業”與“思政課”,就需要選用一種學生聽得懂、樂于接受的資源作為橋梁。
紅色音樂用音符這種特殊的藝術手段講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大眾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闡釋革命者崇高的共產主義信仰、高尚的道德追求、無所畏懼的奮斗精神、無私奉獻的犧牲精神。這類音樂在全國各族人民中擁有強大的文化認同感和感召育人功能,在我們黨的各個歷史階段發揮了巨大的號召教育和鼓舞作用⑥。紅色音樂除了“紅色”的政治性外,還內含著“藝術性”。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言:雖然文藝需要服務于政治,但“缺乏藝術性的藝術品,無論政治上怎樣進步,也是沒有力量的。”⑦紅色音樂之所以能在潤物細無聲之中起到對人的教育、引領作用離不開藝術性。紅色音樂是“政治性”與“藝術性”相統一的結合體,二者缺一不可。這兩種特性使得紅色音樂有可能成為溝通“音樂”與“思政”二者的“橋梁”[1]。
在音樂藝術類高校中開發、運用紅色音樂資源進行思政課教學有利于彌合“音樂專業”與“思政專業”之間的距離感,彌合因課程性質、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上的差異給學生帶來的距離感、疏離感。
思政課教學關系到國家的政治和意識形態安全,因此設有統一的教學目標、教材使用、教學管理辦法等。開展針對性強、親和力足的思政課課堂教學需要思政教師因時制宜、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段、不同專業的學生探索把“生澀的、有距離的”教材轉化為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知識。使用紅色音樂資源有助于“活”化教材重點、難點[2]。
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第二章第三節“在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為例,教學中需要回答同學們的一個思想困惑:“艱苦奮斗精神是否過時?”如果直接回答這個問題,“傳承艱苦奮斗精神”就是一個書面結論,很難說服學生真心接受,更難以使理論內化為學生的行動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使用這樣一個紅色音樂故事:《義勇軍進行曲》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句歌詞過時了嗎?通過講解1949年國歌確立過程中的討論,引導學生思考:今日之中國是否依舊面臨著挑戰與風險?根據同學們的回答,老師進行歸納總結:今日之中國處在兩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挑戰、風險依然無時無刻不在,所以我們依然有必要弘揚艱苦奮斗精神。
《義勇軍進行曲》是每位學生耳熟能詳的曲子,通過挖掘熟悉紅色音樂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作為教學案例,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跟著故事情節進行思考,繼而順理成章接受結論。這使得固定的結論“活”起來,讓學生真正理解、接受教學點。
此外,豐富的紅色資源樣態有助于“活”化思政課教學過程。思政課教學中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紅色音樂資源的引入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教學方式。針對音樂專業學生長于感性的特點,善于實踐的特長開展教學,紅色音樂資源的使用能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課堂,成為課堂真正的主體。
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在講到新時代愛國主義要求時,需要為學生講清楚“為什么愛黨與愛國、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我們可以帶領學生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曲創作地——晉察冀抗日戰爭紀念館開展現場教學,晉察冀抗日紀念館位于河北省阜平縣。通過紀念館里翔實文、圖史料,讓學生真切理解抗日戰爭的殘酷、中國革命的勝利離不開黨的領導。沒有共產黨的領導,不可能有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可能有新中國的成立。但我們的講述不能僅僅停留在歷史,因為黨的領導核心作用不是僅僅在抗日戰爭時期。走出紀念館,當同學們對比今昔阜平城市面貌時都會有較為強烈的感慨。這時思政教師繼續為學生講述習近平總書記2012年年底來到阜平踏雪訪貧,向全黨全國發出了脫貧攻堅的進軍令的案例。通過阜平脫貧案例,這個微觀視角讓同學感受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黨的領導是核心是根本保障。
除了現場教學法外,課堂教學中可以使用情景教學法:通過播放紅色音樂通過旋律與歌詞讓學生產生共情;可以通過紅色音樂故事的案例挖掘進行案例教學;亦可以進行實踐教學,讓學生開展音樂專場演奏、演唱或編排音樂劇、制作音樂短視頻等等。紅色音樂資源豐富的樣態為課堂教學提供了多種教學方式,有利于音樂藝術類高校思政課教師根據學生特點選擇教學方式,提升課堂活力、強化育人效果。
思政課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在于行,即將教學體系轉化為實踐體系、知識體系轉化為信仰體系。在實現這一轉化過程中,難點是如何為學生樹立一個可信、可敬、可學的榜樣。
在音樂藝術類高校,榜樣的作用更為凸顯。藝術類專業學習多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在這種“師徒式”教學方式下,學生對專業老師信服度較高。這種信服源于學生對藝術名家、大師專業技能的崇拜、折服,繼而擴展到對藝德的信服與仿效。因此存在著明顯的“尚其技(專業技能),遵其道(藝術品德)、效其行”的現象。所以從教育效果來看,經常是“(專業老師)一言勝(思政課教師)萬語”。可見,借用藝術家的藝德事跡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能使學生產生親切感,更主要的是能夠有效增強思政課理論的說服力,有效地激發學生做高尚藝德的踐行者。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⑧。雖然紅色音樂是天然的思想政治教育寶藏,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在思政課教學中運用到紅色音樂,需要思政課教師對其進行系統、深度的開發與挖掘、提煉。利用紅色音樂資源打造音樂藝術類院校有溫度、有深度思政課“金課”,需要在抓牢思政課的本質、用活紅色音樂資源、發揮好教師主體作用等三個方面上下功夫。
“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打造音樂類藝術高校思政“金課”首先必須牢牢抓住思政課的本質。從性質上講,思政課不是單純的政治說教或政治宣傳,它有自己的學科歸屬和學理支撐,“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⑨
紅色音樂在時間跨度上涵蓋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全過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偉大實踐的真實寫照,無疑是“講深、講透、講活”思政課的生動教材。在音樂藝術類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用好紅色音樂資源可以提升課堂的溫度、讓課堂充滿情感。但是,當前高校思政課中存在著利用紅色音樂來提升思政課的溫度,但卻忽視了思政課的深度,出現“理論不夠紅歌來湊”的現象。有些教師過于偏重紅色音樂的使用,使得課堂變成了“音樂會”,過渡引入紅色音樂使得教學重點被忽視,教學效果只是看起來熱鬧,課后不可避免是“曲終人散”。
理論性是思政課的基礎屬性。案例的鮮活性、生動性不能代替思政課理論深度,紅色音樂資源的使用是為實現思政課理論傳授目標而服務的。沒有理論深度的思政課就失去了生命線,沒有問題關懷的思政課就失去了目標感。只有密切圍繞學生的理論困惑、現實困惑來開展思政課教學,用理論的魅力來回應同學的困惑,這樣的思政課才是有理論深度、情感溫度,才能成為學生真心喜歡的思政“金課”。
此外,在教學實踐中使用紅色音樂資源還出現了“兩張皮”現象,即音樂資源的使用與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不大,或者使用的音樂資源沒有轉化為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對其所內涵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闡發不足,使得音樂資源與教學理論之間沒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這些都大大削弱了紅色音樂資源在思政課建設中的作用,也勢必影響教學效果。只有充分闡釋所使用的紅色音樂資源與講授的“學理”之間的聯系,用紅色音樂資源“化”理,才能實現思政課教學目的。
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換過程是理論自身的魅力不斷彰顯的過程。教師在利用紅色音樂資源有效地轉化教材體系為教學體系的過程中,要強調思政課學理屬性,用紅色音樂資源進行學理闡發。防止轉換中出現“去理論化”或“理論的膚淺化和表面化”的誤區,讓紅色音樂資源真正服從、服務于思政課課堂教學目標,實現思政課以“理論的魅力說服人”的教育效果[3]。
紅色音樂資源不僅題材范圍廣泛,體裁也是豐富多樣。從音樂形態上來劃分包括:聲樂作品、器樂作品、舞蹈配樂、影視作品插曲等,此外紅色音樂資源還包括音樂家傳記、手稿、音樂事件紀念館、音樂家與音樂作品研究性文獻等多種形態。
第一,用好紅色音樂資源,應利用多樣形態避免老“聲”常“談”。當前教學實踐活動中,思政課教師樂于在教學中使用紅色歌曲,這一方面是因為紅色歌曲更為人們所熟悉,思政課老師掌握的歌曲比較多。另一方面是因為與器樂作品或者舞蹈配樂相比聲樂作品配有歌詞,很容易與思政課教學內容建立聯系。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思政課教師樂于利用紅色歌曲的優美旋律、歌詞所構建的故事情境“先聲奪人”。但在教學中,如果使用過于“熱門”的紅歌,可能會因為老“聲”常談、缺乏新意,無法起到吸引同學注意力的教學目的。
面對這種情況,一方面我們應注意到紅色音樂資源形態多樣,不能將紅色音樂資源窄化為紅色歌曲。另一方面,如果選擇了“熱門”歌曲,最好選擇與教學目標貼近的演唱版本,或者具有影像資料的歌曲形式。比如歌曲“我和我的祖國”,這是一首經典的紅色歌曲,當前最為流行的是李谷一老師錄制的版本。如果在課堂上使用這個版本,學生就會因為過于熟悉而審美疲勞,但如果選擇2021年建黨百年學生們自己錄制的快閃“我和我的祖國”,則會有不一樣的效果。同樣的歌曲,但因為視頻中出現了自己熟悉的人、熟悉的景物,能更快速把學生拉入課堂情景。或者請學生現場演唱或演奏其中的經典片段,也能起到良好的互動效果,便于教學主題的展開。
總之,在教學中使用紅色音樂資源應拓寬選擇音樂選擇范圍,打破唯紅色歌曲論的現象。選擇音樂版本時,破除唯名家、大師論,應更注重以教學需要為主,以切合學生審美趣味、心理特點為主進行教學資源的選擇。
第二,用好紅色音樂資源要善用紅色音樂資源的歷史性與傳承性。習近平同志指出“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⑩可見音樂具有鮮明的歷史特性。雖然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音樂,但不同時代的人會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演繹同一首作品,這也構成了紅色音樂作品的傳承性。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應充分考慮作品的演繹形式,一方面選用符合課程教學主題的演繹形式,同時要考慮到同學們的審美習慣。比如冼星海《黃河大合唱》這首作品,1939年在延安首次唱響后,歷經八十余年有多個經典版本,比如珍貴版:《黃河大合唱》早期演出資料;震撼版: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晚會多媒體情境合唱《怒吼吧黃河》;激動版:香港回歸20周年晚會郎朗甄子丹等合奏鋼琴協奏曲《黃河船夫》;難忘版魯藝老藝術家回憶當年《黃河大合唱》;傳承版將軍后代合唱《保衛黃河》等等。教學中,要以教學主題為中心選擇最為契合的版本進行使用。另外,正因為紅色音樂資源的傳承性,我們可以結合學生的音樂特長鼓勵學生進行重新編配、演奏,嘗試推陳出新。這可以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做思政課堂真正的主人。
用好紅色音樂資源,一定善于運用紅色音樂資源不同的樣態、注重音樂資源歷史性與傳承性,從課堂教學目的、理論闡釋需要出發,以學生心理特點、審美習慣為依據選擇合適的資源與形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課程,高校思政課“金課”建設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做到“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音樂藝術類高校思政教師在使用紅色音樂資源進行教學過程中也應充分發揮主動性,辯證地處理好“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一”的關系。
首先,思政課教師要先于學生接受教育,充分掌握紅色音樂資源。習近平同志指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存在著“教育者本身受教育不夠”的問題,要努力提高教育者素質,轉變教育方法。對于音樂藝術院校思政課教師而言,他們的學歷背景大都是哲學、歷史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自身缺乏藝術素養,對紅色音樂作品、傳承、背后的故事熟悉度不夠,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紅色音樂資源在教學中的使用率與效果。因此,思政課教師應主動拓寬自己的學術視野、提升音樂藝術的認知水平和鑒賞能力,進而準確、深刻地理解紅色音樂旋律所彰顯的情感力量和精神價值。
其次,思政課教師要做好紅色音樂資源的開發與挖掘工作。紅色音樂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質資源,但不會自發地轉變為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這就需要思政教師做好紅色音樂資源的開發、挖掘紅色音樂背后所蘊含的理論與精神。密切關聯音樂與教學中理論闡釋需求之間的關系。否則紅色音樂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就會產生“硬融”“生融”“兩張皮”現象。
以《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為例:教材中涉及很多新民主主義理論、社會主義改造等內容,對00后大學生而言,他們非常陌生,很容易脫離具體的歷史條件片面甚至扭曲地去理解其中涉及的理論問題。但如何在教學中直接引入那個年代的紅色音樂作品,想借助紅色音樂幫助學生建構理論背景,其實很難奏效,因為學生對這一時期的音樂作品也缺乏背景理解。這就需要思政課教師在使用紅色音樂資源時應首先做好音樂資源的歷史場景重建,讓學生充分理解所使用的資源的歷史背景、意義,借助建構的歷史場景引入理論問題的討論。在這一過程中,思政課教師應幫助學生做好時空轉化的同時做好情景轉化,引導學生從個人角度看問題提升到從國家角度看問題,進而實現從理論學習到實踐能力的轉化。
第三,充分發揮思政教師的主導作用,辯證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相統一”的關系。紅色音樂資源的引入可以豐富思政課課題教學方式,教師可以采用師生互動、問題研討、主題活動、參觀考察、現場體驗、學生講思政課等多形式進行教學,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不意味著思政課教師的責任減少、要求降低,相反思政課教師應加強對課堂引導。這種引導體現在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上。課前結合教學重難點結合學生特點設置真問題,供學生課堂討論、思考。在課堂討論階段,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的發言,適時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幫助同學得出正確的結論。在課后作業完成過程中也要給予學生理論輔導,提供理論資源,拓展學生理論深度。
利用紅色音樂資源打造音樂藝術類高校思政“金課”,離不開思政課教師提升自身藝術涵養,做好紅色音樂資源案例的開發與挖掘,發揮思政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總體上把控課堂教學政治方向、教學節奏、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將紅色音樂資源融入教學,多維度打造音樂藝術類高校思政“金課”,首先需要準確把握紅色音樂的性質、內涵與樣態,抓住紅色音樂與音樂藝術類高校思政課在“政治性”與“藝術性”上的契合點,做好紅色音樂的思政教育資源開發,形成紅色音樂思政教育資源,使其成為音樂藝術類高校思政課建設的優質可用資源。其次,要充分利用紅色音樂資源的廣泛內涵、豐富樣態,做好音樂藝術類高校思政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教學體系向實踐體系的轉化,使其貫穿于思政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精準育人的教育目標。
打造音樂藝術類高校思政“金課”離不開“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的思政課教師,利用紅色音樂資源開展精準性思政課教學更需要思政課教師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與審美品位,拓寬自己學術視野,關注音樂界、藝術界研究動態與成果。在教學各個環節中,思政課教師都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思政課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思政“金課”。
注釋:
①2021年3月6日,習近平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的講話,https://politics.gmw.cn/2021-03/06/content_34665732.htm.
②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4-26(1).
③張勇,唐忠義:紅色音樂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J].四川戲劇,2021,(12):145-149.
④中央音樂學院本科生招生簡章:https://zhaoban.ccom.edu.cn/oa/news/newsInfo/newsShowInfo?id=9ff35c7bd6ed41a9800a174d80ddf86c.上海音樂學院招生簡章:https://jwc.shcmusic.edu.cn/2023/0109/c493a46349/pagem.htm.
⑤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
⑥李詩原.紅色音樂研究的學科理論與問題框架——音樂學術研究的反思與探討(四)[J].音樂研究,2020(2):86-97.
⑦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1.
⑧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4-26(1).
⑨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http://www.xinhuanet.com/nzzt/21/.
⑩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