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濤,朱濤波
(國網邵陽供電公司,湖南 邵陽 422000)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供用電技術在各個領域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家庭、商業還是工業應用,對于電力的需求都越來越大。然而,供用電系統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問題始終是一個關注焦點。電力系統的故障可能導致停電、設備損壞甚至人身傷害。因此,對供用電技術的安全性與可靠性進行深入研究,探索有效的解決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供用電技術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對于現代社會的正常運行和人們的生活至關重要。無論是工業生產、商業運營還是居民日常生活,都依賴于穩定可靠的供電系統。供用電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生命安全。電力系統故障可能導致火災、電擊和其他危險事故,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構成威脅。一旦發生停電或電力故障,可能會造成醫療設備無法運行、交通中斷以及緊急情況處置困難等后果,嚴重影響人們的安全和生命。供用電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對經濟運行具有重要意義。現代經濟高度依賴電力供應,各行各業的生產和服務活動都離不開電力支持。如果供用電技術不安全或不可靠,將導致設備損壞、生產中斷和經濟損失。特別是在關鍵行業,如醫療保健、金融、通信和交通等,任何時間的停電都可能導致巨大損失和不可挽回的后果[1]。
傳統的供用電系統監測手段有限,無法實時獲取設備狀態信息和故障預警。通常情況下,只有當設備發生故障或出現明顯異常時,才能通過人工巡檢或用戶報告來察覺問題。這意味著很多潛在的問題可能在沒有及時發現的情況下繼續存在,進而導致更嚴重的故障發生。缺乏實時監測能力使得故障只能被動應對,無法及時采取措施避免或減輕故障的影響。如果供用電系統能夠實時監測關鍵參數,如電壓、電流、頻率等,就能夠及早發現設備的異常狀況,并進行預警和故障排查。這樣可以在故障發生之前采取相應的措施,避免或最小化故障對供電系統造成的影響[2]。
設備老化會導致設備性能下降。長期使用和運行會使電力設備的關鍵組件和部件受到磨損和劣化,如絕緣材料、開關裝置等。這些老化的設備可能無法提供預期的性能,比如電壓穩定性的降低、電流容量的減小以及故障檢測和保護功能的失效。這種性能下降增加了設備故障和供電事故的風險。設備老化增加了設備故障的概率。老化設備更容易出現故障,例如電線斷裂、接觸不良、絕緣擊穿等問題。這些故障可能導致電力系統中斷、短路、火災等嚴重后果[3]。
由于操作者的技能不足、經驗不夠或注意力不集中,工作人員可能會犯下錯誤操作,例如,錯誤地連接電纜、插拔設備時不按規定操作、誤操作關鍵開關等。這些錯誤操作可能導致電路短路、設備損壞甚至火災等嚴重后果。人們可能忽視維護保養和安全注意事項。供用電系統需要定期的維護保養來確保設備的正常運行和安全性。然而,有時人們可能會忽視維護保養的重要性,延遲或者遺漏必要的維修工作。此外,對于安全注意事項的忽視也會增加供用電系統發生故障的風險,例如,未按規定使用安全裝置、沒有正確地標記電氣設備等。
要提升供用電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引入先進的監測技術和智能化系統是一種有效措施。這些技術和系統可以實時監測供用電系統的運行狀態,并自動化地進行故障檢測、預警和響應,從而提高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響應能力[4]。智能化系統結構及作用如表1所示。

表1 智能化系統結構及作用
(1)運行監測系統。引入先進的運行監測系統可以實時監測電力設備的工作狀態、電流負荷、電壓波動等關鍵參數。這種系統可以通過傳感器、數據采集裝置和通信網絡將監測數據實時傳輸到中央控制中心,使操作人員能夠及時了解系統的運行情況。同時,利用數據分析和算法,可以檢測異常情況并預測潛在故障,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故障發生。
(2)智能保護裝置。采用智能保護裝置可以提高電力系統的快速斷開和故障隔離能力。這些裝置可以根據設定的保護邏輯和故障識別算法,及時檢測和定位故障點,并迅速切斷故障部分,避免故障擴散和對系統的損害。智能保護裝置還可以與監測系統互聯,實現信息共享和智能決策,進一步提高系統的可靠性和響應能力[5]。
(3)遠程監控與控制系統。通過遠程監控與控制系統,操作人員可以遠程監視和控制供用電系統的運行狀態。系統整體分為省級監控中心、市級監控中心、前端監控點,將供用電整體整合到該系統中遠程監控系統結構如圖1 所示,該系統可以通過互聯網或專用通信網絡與設備連接,實現實時數據傳輸和遠程控制。操作人員可以在中央控制中心或移動終端上監測設備運行情況、進行遠程操作和設備配置。遠程監控與控制系統提供了更快速、更便捷的響應能力,有助于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措施,減少因人為延遲導致的潛在風險。

圖1 遠程監控系統結構
(4)故障診斷系統。借助先進的故障診斷技術,可以快速準確地識別供用電系統中的故障原因。故障診斷系統可以結合各種傳感器數據、監測數據和歷史故障數據,利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行故障分析和診斷。通過快速準確地確定故障原因,可以迅速采取恰當的措施修復故障,降低故障造成的損失和停電時間。
為了提升供用電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優化維護管理策略是一項重要且有效的措施。通過合理規劃和執行維護管理策略,可以確保電力設備和系統的正常運行、延長設備壽命、降低故障率,并及時發現和解決潛在問題。采取預防性維護,通過定期檢查、保養和測試電力設備,以預防潛在故障和問題的發生。這包括定期更換關鍵部件、清潔設備、校準儀器和傳感器等。同時,制定詳細的維護計劃和檢查清單,確保每個維護任務都得到及時執行。預防性維護有助于提前發現并解決設備故障的早期跡象,減少停電和損失的風險。定期巡檢電力設備和系統的運行狀態,利用先進的監測技術進行實時數據采集和分析,以便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巡檢包括檢查電纜連接、緊固螺栓、絕緣狀況等。監測系統可以實時監測電流負荷、電壓穩定性、振動頻率等關鍵參數,從而判斷設備是否正常運行。通過定期巡檢和監測,可以及時采取糾正措施,防止潛在故障的發生。應用數據分析技術,基于歷史數據和實時監測數據,制定維護決策和計劃。通過收集和分析設備運行數據、故障記錄和維護歷史,可以識別設備的關鍵問題和故障模式,并制定相應的維護策略。此外,利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建立預測模型,預測設備的壽命和故障風險,以便在合適的時間進行維護或更換。為了確保安全和減少停電時間,維護管理策略還應考慮停電維護和設備替代方面的措施。針對需要維護的設備,制定合理的停電計劃,并提前通知用戶和相關單位。同時,在可能的情況下,準備備用設備以進行替代,確保維護過程中的連續供電和系統可靠性。
為了提升供用電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加強培訓和意識提升是至關重要的措施。培訓可以幫助維護人員和使用者增強對電力設備和系統的理解、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識,從而更好地應對潛在風險和故障。提供全面的維護人員培訓,包括電力設備的基本原理、工作方式、維護要求和安全規范等方面的知識。培訓內容應涵蓋常見設備的故障診斷與排除、維護工具和儀器的使用方法、安全操作流程等。通過培訓,維護人員可以掌握正確的操作技巧和維護流程,提高設備的維護質量和效果。針對電力設備的使用者,提供相應的培訓,使其了解設備的基本使用方法、安全操作規范和緊急情況應對策略。培訓內容可以包括設備的開啟與關閉程序、正常運行狀態的判斷、設備故障的識別和報告等。通過培訓,使用者可以正確操作設備,避免不當操作引發的故障或安全事故。開展針對電力安全的培訓和宣傳活動,加強維護人員和使用者的安全意識。培訓內容可以涵蓋電力事故案例分析、事故防范措施、危險源辨識與控制等方面。同時,定期組織安全演習和模擬應急處置演練,提高應對緊急情況的能力和反應速度。建立維護人員之間和與相關專家之間的知識共享和溝通交流機制。組織經驗交流會議、技術研討會和培訓講座,及時傳遞最新的電力技術和維護管理知識。同時,鼓勵維護人員參加行業協會和相關領域的培訓課程,獲取更廣泛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了清晰地描述加強培訓和意識提升的措施,不同培訓措施的對象及目標總結如表2 所示。

表2 培訓措施及對象
綜上所述,通過對電力系統的運行狀態、設備性能以及人為因素等多個方面進行實證研究,深入探討了提高供用電技術安全性與可靠性的方法和策略。通過采用先進的監測技術、優化的運維管理和合理的應急預案,可以有效地降低故障風險,提升供用電系統的可靠性和穩定性。然而,在實踐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戰和問題需要解決。例如,新能源技術的快速發展對現有的供用電系統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因此,未來的研究方向可以集中在引入智能化技術、優化設備結構以及加強人員培訓等方面,不斷提升供用電技術的安全性與可靠性。通過深入研究供用電技術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可以為電力行業提供寶貴的經驗和指導,從而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的穩定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