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道南小學 趙 祎

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閱讀能力是判斷其語文素養的重要方式,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還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廣闊的文學作品里暢游,體會文學的魅力,使其在閱讀中受到文字的熏陶,積累大量的語言知識。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是當前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教師應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采用有利于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方法,在日常教學中日積月累,提高學生對文字的敏感度,并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有針對性地制定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策略。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提升其故事理解能力。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少年閏土》教學為例,由于小學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還不夠成熟,如果只是通過傳統的口頭講授法進行該篇學習,容易導致學生對《少年閏土》故事內涵的理解停留在淺顯的層面,無法更進一步地體會與感受“老爺”與“閏土”之間的情感轉變。因此,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方式方法,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提出問題,將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標注,由教師灌輸式講解轉變為學生自主閱讀,這對教師的專業能力、教學水平以及教學引導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
在學生閱讀《少年閏土》時,教師可以給予學生充分的閱讀指導,讓學生能夠體會故事的起因、經過與結果,能夠自己嘗試梳理文章的脈絡,讓學生加深對故事的理解,不被標準答案所束縛,能夠充分發揮自身想象思考和探究問題,從而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故事理解能力。
對學生進行閱讀能力的培養還能培養其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表達,簡而言之,能夠在適當的語境中清晰明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達到交流的目的,是在進行書面表達與口語表達的過程中,對字、詞、句、段、篇進行應用理解。對于小學生來說,能夠流暢地進行書面表達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學習中,重視語言素養的培養必不可少。
2014 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建立“核心素養體系”,對“語言素養”的培養亦不可忽視。眾所周知,小學生的語言發展正處于關鍵期,教師應重視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夠讓學生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培養理解與說出合乎語法規則的詞句以及辨析語句的能力,語言能力得到提高,語言素養也相應提升。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是重要的一項教學任務,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中汲取知識,積累寫作素材。不管是名人名言,還是詩詞歌賦,抑或是優美的字句,語文閱讀的熏陶對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功不可沒。在讀物的選取上,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書單。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讓學生的閱讀并非僅來源于課文或者教材,并撰寫讀書筆記,讓學生理清作品的寫作思路,積累精妙的字詞句,從而用到寫作之中。
通過閱讀,學生可以掌握不同文體作品的特點,能夠進一步理解議論文、說明文、記敘文的區別。如果不是自主閱讀,只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也許收效甚微,但如果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可以在對比不同作品中親身感受不同文體的特點,把握好不同文體的要求,提升自身的寫作能力。
小學教育時期是學生學習的啟蒙階段,閱讀能力的培養在小學教育階段至關重要。培養閱讀能力,與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語文知識的運用、語言的表達等都有很大程度的關聯。在閱讀中,學生能夠感受到語句的優美。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升,他們看待問題的視野會更加開闊,語文涵養也會更加豐富,文化底蘊更加深厚,讓學生的心靈得到釋放。
例如,在《大自然的聲音》一文學習時,學生可以感受文章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在閱讀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教師應引導學生,以“發現美的眼睛”對該課文進行閱讀,充分體會大自然的魅力,開闊學生的視野。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奠定良好的文學基礎,使其通過閱讀優秀文學作品的方式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以及三觀,不僅能夠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還能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積累豐厚的文學資料。
對于小學生來說,文學素養的形成是一件很漫長的事情,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長期培養和積淀。因此,教師需要充分利用語文閱讀教學的特點,帶領學生學習文章中所蘊含的優秀中華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還需要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指導,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不能拘泥于課本文章,應鼓勵學生多多閱讀課外文學作品,豐富小學生的文學知識積累,從而更好地提升文學素養。
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還需要鼓勵學生在閱讀時養成做筆記的習慣,學會主動積累文章中的好詞好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則可以將自己覺得優美的字、詞、句摘抄在日積月累本上,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閱讀水平和寫作水平。此外,教師應引導學生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閱讀,比如全文閱讀或者節選閱讀等,從而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要求,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該是閱讀的主角。但是根據目前大部分學校語文閱讀教學方式來看,學生依然過度依賴教師。由于小學生在低年級階段已經養成了依賴教師“灌輸式”講解的習慣,導致他們進入高年級之后,并沒有意識到自身對閱讀的需求,還是習慣于完全聽從老師的安排,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同時,由于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習慣性地將重點放在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上,缺乏對靈活性問題的思考與掌握。他們在閱讀時并沒有形成自主閱讀、思考的想法,導致閱讀能力一直停滯不前。
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需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積極開展小組教學,讓學生積極討論,然后以小組的形式推舉學生進行展示或者發言。這種做法能夠促進傳統的教學方法與小組探究教學法相結合,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同時也有利于學生進行閱讀的分享與探討,充分培養學生的閱讀與表達能力。
閱讀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文字理解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但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急于求成,必須進行多方面的考慮與研究,制定符合小學生當前現狀的語文閱讀教學方案。
首先,雖然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自我閱讀分析的能力,但由于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他們依然很難將注意力一直集中在某一處,所以可能導致培養閱讀能力的課堂變成枯燥乏味的讀書課。在此情況下,教師需要從小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分析,不能只是讓他們單調閱讀,需在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因材施教,在閱讀作品的選擇上滲透生活元素,激發小學生的興趣或共鳴,將閱讀生活化。
其次,雖然課本上所選取的課文是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但對一些詩歌或者短篇小說,尤其是外國小說,因文學作品離現實生活遙遠或者與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認知存在差別,容易導致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很多疑惑,難以準確地把握文意。長此以往,會降低學生的閱讀興趣。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與實際生活中搭建橋梁,制定規范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培養策略,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相比于傳統的講授教育方法,情境閱讀教學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創造一個自我創作的空間,使其在這一空間或者情境條件下,發揮自身的想象,調動生活中已經積累的經驗,對原有內容進行探索式的創新。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多強調字、詞、句教學,未開發一些深入的、具有啟發性的教學內容,盡管能夠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基礎知識,對字、詞、句有更加正確的認識,但這樣過于嚴肅、中規中矩的教學內容,往往限制了學生自我發揮的空間。
例如,在學習《祖父的園子》這一課文時,教師可以積極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給學生展示祖父園子的場景。在展示過程中,教師可以給該場景增添相應的旋律,讓學生更好地進入營造的情境中。針對多數非成長在鄉村的小學生來說,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師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能夠促使學生置身于充滿生命力的祖父的園子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仿佛能感受到祖父在園子里栽花、拔草、種白菜……帶著強烈的感情對文章理解含義,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離不開閱讀技巧的掌握。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豐富教學內容,傳授多元閱讀方法,轉變學生的學習思想,從“要我學”到“我要學”,讓學生明白,閱讀不是老師強行施加給他們的教學任務,而是能給自己帶來很多好處。但是,讓學生學會主動閱讀并不意味著教師放手不管,應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學習和理解文章中存在的問題,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習興趣、提高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學會運用情感思維觀察和分析生活、豐富想象力、提升創新能力以及應對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當學生較好地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技巧之后,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閱讀主題,要求學生進行自主閱讀。例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民間故事”這一板塊時,教師可以在班上開展“民間故事匯”活動,讓學生不只是滿足于教材課文的精讀,同時在課后搜集除了課文已包含在內的民間故事,鼓勵學生用已經掌握的閱讀技巧對比課內與課外同一主題的不同文章,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區別,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待問題的能力,體會文章語言表達的藝術性。這樣一來,可以讓學生切身體會到語文閱讀教學的魅力,形成良性循環,掌握更多閱讀技巧,也有利于閱讀課堂的拓展和延伸,提升小學高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給學生打下良好的語文基礎,培養具備語文素養的人才。
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各種活動的形式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取某篇課文進行創編。例如,選取部編版五年級上冊郭沫若先生的散文詩《白鷺》進行課本劇的編排,由學生自主選擇想要扮演的角色。在編排之前,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白鷺》的思想內涵,提出問題,如為什么作者認為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學生進行思考探究之后,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課本劇的創編并進行演繹。
五年級的學生在這個階段注意力已經有所發展,有意記憶也在不斷發展,開始由教師布置任務的記憶過渡到自覺的記憶,他們正從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向抽象思維,能夠較為透徹地理解文章中的內涵,因此教師可以采取這樣的方法,鼓勵學生進行大膽表達,進一步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創編活動與傳統灌輸式的教育方法不同,學生不再只是跟隨教師的思維理解課文中的角色,而是通過扮演、交流互動和討論的方式形成自己認同的觀點,這是自我表達的一種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主動獲取知識,讓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此外,這種教學方法還采用了創新性的“文本表演”,引導學生基于現有的內容結合自己的想象進行修改,讓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加深對文中人物性格、語言特點的理解,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總之,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是拓寬小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能夠在日后的學習乃至終身學習中獲得積極的影響。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閱讀策略,增加小學生的文學作品閱讀量,激發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教學水平,讓學生愛上語文、愛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