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芳 本刊見習記者

2023 年是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成立四周年。根植于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這片土地,上海保險業始終秉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的信念,緊緊抓住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上海自貿區為“試驗田”,不斷拓寬上海國際保險中心格局。
8 月30 日,在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上海監管局指導下,上海市保險同業公會、保險學會舉辦主題為“啟航新征程保險助力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高質量發展”媒體調研活動,組織媒體走進臨港生命科技園、再制造產業園、國際再保險交易中心,實地了解保險科技賦能創新合作及再保險、再制造創新發展,并組織人保財險上海市分公司、太保產險上海分公司、中遠海運自保公司、平安產險上海再保險運營中心、安盛天平上海再保險運營中心、上海錦持再制造等公司與媒體開展深入座談,就保險助力臨港新片區建設發展的舉措與成效進行分享和交流。
在原中國銀保監會和上海市政府聯合發布《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科技保險創新引領區工作方案》后,原上海銀保監局有針對性地制定落實方案,加快推進相關各項工作落地落細,鼓勵保險機構完善科技保險體系,依托臨港新片區科技保險創新引領區,通過加大優質保險產品和服務供給促進科技創新。作為金融支持國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主體,上海保險機構以科技創新推動保險產品和服務創新,精準聚焦臨港新片區經濟發展需求,以風險管理為主線,以資金融通為手段,以經濟補償為兜底,為臨港新片區發展提供助力。
自臨港新片區設立以來,人保財險上海市分公司充分發揮保險科技創新的支點作用,不斷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助力臨港新片區高質量發展。在服務臨港企業方面,人保財險上海市分公司持續加強與臨港新片區管委會、負責區域開發和經濟建設的集團公司以及部分特色產業園區的溝通互動,為臨港政府、企業和個人客戶保駕護航,2022 年,共提供風險保障超600 億元,相關保費規模超2.5 億元,服務重點企業客戶數量超百家。在推動基礎建設方面,通過提供工程保險、工程質量潛在缺陷保險(IDI)、建筑施工行業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工程質量風險管理服務(TIS),人保財險上海市分公司積極服務臨港智慧物流集散中心、上海臨港集成電路硅材料工程研發配套項目、“星空之境”園區、重裝備產業區、廠房、住宅等,為臨港新片區建設提供保險保障。在支持先導產業發展方面,人保財險上海市分公司聚焦集成電路產業,通過提供高質量、差異化、全流程的集成電路產業風險解決方案,參與成立集共體創新實驗室,代表集共體與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和原上海銀保監局簽訂三方合作協議等,為集成電路企業及中國半導體全產業鏈保駕護航。
太保產險上海分公司始終把服務國家戰略作為經營發展的重要使命,創新運用金融保險產品與服務,在助力臨港科技保險創新引領區建設和服務前沿產業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取得了良好成效。在集成電路領域,太保產險上海分公司作為中國集成電路保險共同體核心成員,近三年為中芯國際等80 余家企業提供超4800 億元的風險保額。同時,在芯片國產替代化方面,太保產險上海分公司創新推出國產供應材料綜合責任保險,助力芯片產業國產化發展。在生物醫藥領域,太保產險上海分公司通過開發臨床試驗責任保險、生命科學保險、藥品產品責任保險等產品,提供全生命周期產品解決方案,助力新藥特藥研發,支持產業發展。在綠色低碳方面,太保產險上海分公司為風電、光伏、水電等綠色低碳項目提供充足的承保能力支持,并參與承保首個海上風電示范項目——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在網絡安全方面,太保產險上海分公司參與起草行業《網絡安全保險服務規范》,開發網絡安全綜合保險、防DDoS攻擊保險等新產品,積極助力構建強大的網絡安全防護體系。
中遠海運自保公司作為全國首家航運自保公司,且作為首批注冊于臨港新片區的金融保險企業,緊緊圍繞國家“航運強國”要求,積極履行集團賦予的核心職責,不斷發揮航運保險服務功能,為上海航運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在風險保障服務方面,重點聚焦“船、港、貨”的風險,中遠海運自保公司組建了全球最大承保能力的船舶再保險合約,承保集團船舶逾千艘;參與并整合集團海內外碼頭保險,積極為集團參與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穩定保障;將風險管理嵌入中遠海運的物流環節,協同承運人構建風控方案,保障國際貿易運輸。同時,通過專門設立防損服務部,中遠海運自保公司加強對客戶的風險和損失防范工作,推動防災減損舉措有效實施。在綠色低碳航運方面,中遠海運自保公司于2022年9月正式加入國際“海上保險波塞冬原則(PPMI)”,成為亞洲第一家加入PPMI 的保險公司,助力綠色航運,發展綠色保險。在數字化供應鏈建設方面,通過信息化集成手段,針對集團船隊經營的風險,中遠海運自保公司自主研發了船舶智能防損系統和船舶特戰險自動申報系統等數字化創新成果。2023年5月12日,中遠海運自保公司成功舉辦“2023滬上航運保險學術研討會”,邀請航運業和保險業諸多國內外著名機構,共謀未來航運保險發展,推動保險業更好地支持航運業向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轉型升級。
打造國際一流的再保險中心一直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支撐。2023 年6 月,原上海銀保監局與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管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進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的實施細則》,在上海開設面向全球的再保險分入業務交易市場,明確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路徑,形成各方政策支持合力。2023年8月14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批復7 家險企設立上海再保險運營中心,均位于上海臨港新片區的滴水湖科創金融中心,助力我國再保險市場由“單向開放”向“雙向開放”轉型升級,上海再保險“國際板”再次邁出實質性步伐。
平安產險上海再保險運營中心表示,上海再保險運營中心的設立是利用上海金融優勢、發揮臨港新片區體制機制創新和先行先試優勢的重要舉措,更是依托國家金融基礎設施,打造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雙向開放的重要節點和樞紐。為積極對接臨港新片區政策和金融基礎設施功能,平安產險上海再保險運營中心已按照籌建標準完成籌建工作。外部戰略上,作為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的入駐機構,平安產險上海再保險運營中心將根據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布局,充分發揮充裕的直保渠道資源及國際再保合作網絡,為“走出去”企業的風險保障需求提供因地制宜的保險產品及再保險風險轉移等綜合保險方案,并全力支持國家“打造國際一流再保險中心”戰略部署,切實對“一帶一路”企業提供有利的保險服務支撐。內部管理上,作為總公司的直屬機構,平安產險上海再保險運營中心將對分入業務進行集中管理,通過專業化集中管理降低風險和運營成本。同時,在發展規劃方面,平安產險上海再保險運營中心以探索再保險專業化經營新模式為目標,制定了上海再保險運營中心業務發展總體規劃,涵蓋戰略定位、經營方針及未來業務發展預期等內容,充分提升再保險分入集中經營和資源整合的效益。
未來,平安產險上海再保險運營中心將借助上海國際經濟樞紐的優勢,積極學習、引進國際創新技術及產品,進一步儲備專業人才隊伍,培養其國際視野及自主創新能力,把握好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的歷史性機遇。同時,希望通過上海再保險運營中心匯聚國內行業主體,組建統一發展戰略,規范市場化運作,為中國對接全球風險分散的交易提供橋梁,為國際航運、高端制造、科技攻關、極端天氣等領域的大型風險和特殊風險提供更加全面、多元的分散保障機制。
安盛天平上海再保險運營中心表示,投身臨港新片區,參與再保險“國際板”建設,是安盛天平充分利用上海金融發展優勢,把握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的歷史性機遇,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安盛天平上海再保險運營中心的設立不僅是安盛集團扎根中國的全新一步,更是積極響應《關于推進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號召,落實國家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和“打造國際一流再保險中心”要求的重要舉措。臨港新片區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的建立將有助于增強保險行業以及宏觀經濟的抗風險韌性,讓保險公司及再保險機構在應對未知風險時多一個市場選擇,也有望引導全國再保險資源聚集,完善再保險市場基礎設施和體系建設,憑借其資源豐富性、承保能力綜合性等優勢,有效承接國際再保險分入業務,為包括“一帶一路”等在內的跨境項目提供風險保障。
未來,安盛天平上海再保險運營中心將依托臨港新片區領先的營商環境和制度創新優勢,充分發揮金融基礎設施政策集成優勢和集中登記、清算、信息披露等功能,對接全球再保險技術、資本和人才,推動再保險業務向線上化、智能化轉型發展,在促進交易效率提升和交易成本降低方面,塑造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為促進中國保險及再保險行業的風險管理、承保能力和服務水平等方面的高質量發展及社會的繁榮穩定作出貢獻。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國家提出了“3060”雙碳戰略目標,旨在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倡導低碳消費。再制造作為循環經濟最典型的產業,可以實現廢舊零部件的“涅槃重生”,至少可以節能60%、節材70%、節約成本50%,幾乎不產生固體廢物,大氣污染物排放量減少超80%,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原上海銀保監局等八部門于2022 年12月聯合印發《上海銀行業保險業“十四五”期間推動綠色金融發展服務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行動方案》,加強監管引領,指導行業深入探索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加大對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支持力度,促進經濟社會向全面綠色低碳轉型。在雙碳背景下,再制造與保險的融合是助力行業循環低碳發展的關鍵,上海保險機構紛紛行動,把再制造產品納入公司綠色配件供應體系,與逐步發展中的再制造業尋求合作。在“保險+再制造”的模式下,上海保險機構從業務流程、配件供應、資源回收等方面積極探索資源的循環利用,為雙碳戰略群策群力,使再制造與保險的業務融合取得較快發展。例如,上海錦持再制造公司從成立伊始就深耕保險市場的資源綜合利用,于2017年進駐臨港自貿區再制造園區,借助3D 數字技術、新型材料科學、大數據模型及表面工程技術等新技術,逐步形成了獨特的再制造生產及檢測技術和工藝,先后通過了國家工信部再制造產品認定及再制造企業體系認定,享有40余項專利和軟件著作權。此外,上海錦持再制造公司首創了“原料從保險中來,產品到保險中去”的循環業務模式,近年來,年復合增長率均為30%左右,2023年的生產和銷售有望實現60%以上的增長。
上海錦持再制造公司表示,在汽車后市場,歐美國家再制造汽車零部件占維修份額的比例已達60%~70%,而中國僅為3%~5%,其中最大的挑戰來自消費者。為鼓勵消費者認可并接受再制造件,上海錦持再制造公司建議,在汽車再制造產業與車險行業的深化合作中,一是探索差異化保險產品和費率定價,為不同配件和維修企業性質設定差異化費率;二是探索建立碳積分優惠等機制,通過設立碳積分庫,讓使用再制造件的消費者在續保時能夠獲得優惠抵扣或者增值服務。
十年來,上海自貿試驗區肩負著中國在新時期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積極探索管理模式創新、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和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的重要使命。上海自貿試驗區在制度創新方面發揮了先行先試的重要作用,成為中國外貿外資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也為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上海保險業將積極參與其中,承擔起保險“經濟穩定器”“社會助推器”的作用,創新運用金融保險產品與服務,為服務好臨港新片區高水平改革開放和高質量發展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