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桂梅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初中階段重要的教育內容,同時也是引領初中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正確認知、塑造健全人格的關鍵時期。但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部分教師忽視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作用,導致道德與法治教育難以達到理想效果。在當下的教學中,教師應采用新穎的教學策略,積極開展活動化教學,優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實現全面發展。基于此,筆者將從具體的教學案例出發,探討運用活動化教學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
一、引入多元活動,活躍課堂氛圍
(一)利用角色扮演優化課程導入
陶行知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這一教學理念,他認為,生活與教育是緊密相連的,教育如果脫離了生活,就會失去原有的意義。基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教師需要重構教學理念并優化課程導入。
傳統教學模式中,部分教師習慣以自己為主體,采用直接導入的方式進入課程。直接導入方式缺乏趣味性,容易讓學生產生倦怠感。對此,教師應重視課程導入,并創新課程導入方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構建高效課堂。
以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中學時代”為例。從以往的教學實踐來看,學生初入初中校園會產生諸多新認知:他們會發現初中校園的面積更大,學習的科目更多,與教師的溝通方式也有所改變。為了在第一節課就做好課程導入,教師可以緊扣學生的生活經歷,將“中學序曲”這一部分的內容活動化。如教師可以提出“大家在剛進入學校時發生了哪些趣事?”這一問題,并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讓他們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還原初入校園的場景。通過具體場景的演繹,學生能產生情感共鳴。此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分享自己遇到的問題,并引出教學內容,助力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實現由“情感感知”向“理性思考”的過渡。
教師在利用活動化教學優化課程導入時需要思考以下兩個問題:一是該活動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二是該活動是否貼合課程標準及教材內容。
(二)引入生活案例優化知識講解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大多處于被動的地位,只是按部就班地跟著教師的節奏學習教材中的專業知識。然而,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無論是團結、自律,還是責任感、使命感等內容的講解,都無法僅靠口述完成。因此,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教師需要引入活動化教學,引入生活中的案例。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提煉教材中的重難點,并在合適的時機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活動,鼓勵學生大膽分享自己的想法,旨在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以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五課“交友的智慧”為例。在講解“網上交友新時空”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請他們分享自己在網上交友的經歷。在師生互動之后,教師會發現學生的網友主要是現實生活中的同學和游戲中的好友。在了解到這一點后,教師可以提出“我們如何才能在網絡上交到靠譜的朋友?”這一問題,并將學生劃分為幾個小組,讓他們圍繞“什么是靠譜的朋友?”“網絡上交朋友的方法有哪些?”“我們要如何在網絡上交到靠譜的朋友?”這三個問題展開討論。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傾聽各個小組的討論內容,了解他們的討論進程和觀點,細致記錄并在最終的分享環節予以總結。
構建高效課堂,教師需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并參考他們的觀點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通過活動化教學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在高效的師生、生生互動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重要原則,引入豐富的生活案例或聯系學生真實的生活經歷,幫助學生實現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掌握、遷移和應用。
二、合理引入活動,提高教學效率
(一)引入討論活動,加強師生互動
民主教育是陶行知提出的重要教育思想之一。陶行知認為,民主的教育方法就是要讓學生自主探索課本中的內容。為了增強教育的效果,教師要貼合實際生活,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遵循民主教育理念,優化師生互動,營造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
以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六課“師生之間”為例。在講解完基礎知識后,教師可以提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如“我們要如何與教師溝通?”,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討論,幫助他們實現對知識點的深入理解和應用。值得注意的是,每名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他們的想法也不同。比如,有的學生表示要大膽地提出自己的問題,有的學生表示要尊重教師提出的諸多意見。根據學生不同的觀點和看法,教師要及時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并展開追問,如“如果教師認為你的問題過于基礎并嚴厲地批評了你,你會如何處理?”,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時,針對“要在師生互動中尊重教師”這一內容,教師也可以詢問學生:“如何才能算得上尊重教師?”并鼓勵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積極分享自己的觀點。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開展各種活動,并通過開放性的問答及靈活性的引導,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以逐步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二)引入實踐活動,促進自主學習
活動化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需求,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一般來說,當遇到難度較低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安排豐富的探索任務,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分析并解決問題,鼓勵學生在理解知識點的基礎上,嘗試擴充知識點的應用場景。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等層面進行科學的引導,讓學生以個體或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索,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以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網絡生活新空間”為例。在前期的預習階段,教師可以開展調查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調查互聯網時代人們生活的新變化等。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各個學習小組收集并分析相應的數據,總結相應的信息,以此了解學生的實踐方法和存在的問題。比如,在了解班級同學的上網情況時,有的小組會圍繞上網時長、上網內容、信息獲取途徑等內容收集數據,但從具體的問題設置來看,由于擬定的選項較少,難以獲取較為真實可靠的信息。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及時指導學生擬定更多合理的選項。
三、優化活動環節,拓展課堂教學
(一)引入信息技術,優化活動形式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了活動化教學的重要性,并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活動形式,提高活動質量。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中,教師要緊扣活動要求,并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活動設計、活動踐行、活動評價等環節。其中,在活動踐行階段,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優化任務發布形式和師生互動方式,讓學生在第一時間了解活動的內容與要求。在教學活動設計時,教師可以利用視頻、圖片等資源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并通過及時的反饋,逐步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以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六課“責任與角色同在”為例。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隨著年齡的增加,人們的責任也隨之變化”這一道理,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相關的視頻,引導學生依次總結個體在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等多個階段的責任。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提出“除了年齡,還有哪些因素影響著人們的社會責任?”這一問題,并借助電子白板展示相關內容的表格,讓學生了解教師、醫生、護士、工程師等職業人員的職責,從而讓學生明白責任除了與人們的年齡有關,還與他們的角色有關。
在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活動形式的過程中,教師應不斷提升自己的信息素養,提高自己對信息技術的認識,并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合適的視頻、圖片資源,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調整活動難度,增強教學效果
為了最大程度地發揮活動化教學的作用,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時事熱點,不斷調整教學活動的難度。簡單來說,當學生的學習狀態較差或缺乏反饋意識時,教師可以適當刪減活動內容或降低活動難度,同時提高活動的趣味性,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學生在互動中提及一些新問題時,教師可以引入相關的時事熱點豐富課堂活動。
以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五課“做守法的公民”為例。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多幅圖畫,詢問學生:“在這些圖畫中,你看到了哪些違法行為?”并根據具體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總結身邊的違法行為。在課程講解的最后,教師可以增加問題難度,要求學生思考并回答“如何甄別生活中的違法行為?”這一問題。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準確把控課堂節奏并適當調整教學活動的難度,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既能讓學生保持學習積極性,又能讓學生在探索學習中提高綜合能力。
結語
高效課堂的構建離不開生動、有趣且頗具教育意義的活動。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意識到活動化教學的重要性,了解活動化教學的踐行方式,并借助合理的活動內容和豐富的活動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中學附屬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