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圖書館資源在大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圖書館管理人員需要深度結合自身的院校特點來開展角色定位,不斷優化館藏資源,營造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服務,實現個性化的學習指導。基于此,文章從研究性學習的涵義與特征出發,重點探析了高校圖書館營造研究性學習環境服務的必要性,總結了圖書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核心要點,最后給出了研究性學習背景下圖書館資源建設的措施。結論表明,研究性學習環境的營造要從業務建設、合作交流、人力資源以及資源整合等方面入手,實現業務模式的深度更新,進而更好地為研究性學習活動開展提供載體,文章的研究內容為橫向的圖書館業務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研學環境;個性化管理;路徑探析
中圖分類號:G251.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28-0037-04
研究性學習是形成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重要方式,是高等教育當中重要的學習方法。研究性學習不僅要在課程學習上發揮出效能,作為高等院校的重要教學輔助部門的圖書館也應發揮出教學輔導的核心作用,在教學改革中深化研究性學習的輔助角色,使得在充分認識與了解研究性學習基本內涵的基礎上,轉變服務模式和服務方向,組建研究性學習的全新服務支撐體系,適配學生的發展需求。
同時,研究性學習是高等教育課程實踐和改革的重點內容之一,其關鍵核心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探究性的研究活動來增強其自主創新意識,使學生發揮出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而整個過程中圖書館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場地和知識資源。
對此,圖書館的行政業務管理要深化各類研究性活動要素的布局,館員也應該積極地滲透并且融入學生活動中,將自身的行政身份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合作者、管理者以及服務者,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展要求。
一、研究性學習的涵義與特征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組織形態,是學生進行學習溝通與交流學習的關鍵方法[1],其過程類似于科學研究過程,都是主動獲取知識并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形式。
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圍繞著可行性主題來進行多方面的資料收集,內容要義上可以是本專業的內容,也可以是偏重“理論+實踐”的內容,其方法本身具有綜合性的特性。研究性學習的方法要義更加強調主動探索問題、主動獲取知識以及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還能引導學生自主的進行學習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開展研學的過程中首先要確定好研究的視角,做好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設計,其次要突出創新活動能力的培養,強化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學生來說,圖書館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關鍵學習場所,對此高校圖書館要強化研學環境營造與資源建設,這對于提升研學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二、高校圖書館營造研學環境服務的必要性
(一)高校圖書館的館藏資源為研學提供資源保障
高校圖書館是一個巨大的資源中心,是知識內容和信息資源的綜合集成載體,是學生學習基本技能的關鍵核心場所[2]。在研學活動進行的過程中,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夠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善于學習以及終生學習的行為習慣,在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圖書館作為資源集成的關鍵的學習場所,其自身豐富的館藏資源能夠為學生解決問題帶來巨大的資源參考,多學科豐富的館藏資源為研究性學習環境的構建提供資源基礎,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極大的資源保障性作用。
(二)高校圖書館的服務業務為研學活動提供指導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知識經濟時代里知識傳播的渠道越來越豐富,高校圖書館也可以積極拓展更多的知識服務業務來提升服務效率及水平[3],例如經常性地開展研究性學習方法講解、研究內容的參考和咨詢、研究性課題的追蹤以及多學科的知識服務等業務,這些基礎性的業務為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提供便利,使學生的參考咨詢、課題追蹤以及科技查新技能顯著提升,在促進讀者獲得資源和服務的同時,也顯著提升了圖書館的服務質量。
(三)高校圖書館肩負研學者培訓和再教育的職能
研學是開展頭腦風暴和知識更新的關鍵活動載體,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需要學習者和學習團隊具有較強的問題分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在開展研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查閱文獻和分析文獻知識內容,最終獲得問題的解決方案。圖書館作為教學機構的重要輔助部門,為研學活動的開展也提供了一站式的場地資源,也為研究性學習提供重要的指導和幫助,發揮出圖書館的行政輔助功能。
三、圖書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核心要點
研學是一種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要點的學習方式,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結合著網絡化資源學生能夠科學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且綜合制定解決問題的策略[4],在探究的問題環境里自主的進行觀察和實驗,并對觀察和收集得到的資料進行歸納和演繹,形成了對問題的科學解釋。現代教學理論也認為,產生學習的關鍵驅動要素是問題,問題能夠顯著激發學生們的求知欲,進而逐步引導學生開展獨立思考,最終培養起獨立、自主并且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而在開展研學活動的過程中,能夠深刻的感知到研學活動本身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開放化的特點,對此需要業務管理人員根據場館實際情況和硬件資源情況積極進行自主探索,不斷創新工作方法,摸索出研究性學習的工作模式,為圖書館業務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助推力,對圖書館的業務管理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同時,在實踐的過程中能夠清晰地看到,研學活動本身也是一個循環過程,其內容要素上涵蓋五個相互聯系的環節,分別是連接環節、調研環節、構建環節、表達環節、反思環節等[5],學生在自主學習的環境里能夠深度感受學習情境,從中感受所學習的主題,并將主題內容連接到自己的興趣領域,實現了問題預測、問題假設和問題的初步研究,極大地激發了問題探究的興趣。在圖書館內,學生能夠利用圖書館現場書籍以及網絡資源綜合收集不同的觀點和思想,并通過批判性思維對信息內容綜合的分析、評估與組織,在構建過程中建立起知識間的關聯關系,最終總結出共性結論,其中研學循環圖如圖1所示。
在不斷循環的流程要素里,學生能夠通過主動學習形成全新的認知,深度體現了信息收集、甄別、分析與處理的全過程[6]。在整個過程中問題要素是關鍵,問題要素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關鍵驅動要點,而研學活動本身就是深度注重問題意識的培養與形成的關鍵學習方法,使得學生在發現、探究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知識學習,最終獲得知識要素,強化了情感體驗。圖書館作為關鍵的活動載體,為整個活動要素提供了查找、分析以及技能嵌入的全過程功能要素。在良好的研學氛圍里,學生能夠利用場地資源和圖書館的多媒體資源構建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并且深度闡釋探究問題的結論,在展示和交流的過程中形成全新的認知和觀點[7],同時在學生彼此之間進行橫向交流時還能夠深度共享學習成果。
四、研學環境下圖書館資源建設的措施
(一)強化業務建設,滿足學生資源需求
圖書館在行政層面上要深度結合著學校的辦學定位和學生需求來提升館藏資源,資源內容上要全面覆蓋學校培養目標、專業設置體系以及學科建設的資源需求等內容,這是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重要資源保障。圖書館管理者也要清楚地意識到自身紙質資源和電子資源的優勢,尤其是電子資源在傳承時間和傳播范圍上具有獨特的優勢,其更加適合青年群體的學習需求。在傳統的研學活動中,學生主要以掌握理論知識為基礎目的,因此研學的資料載體類型主要集中在學習輔導類、基礎學科類、基本原理類的教材和教學參考書,而研究性學習的活動更加注重的是學生自主性和創新性,內容設計的邊界也不僅僅局限在課堂教學中,其覆蓋的范疇和范圍被顯著擴充。因此,資源建設上既要強化理論知識的業務布局,同時也要積極引入社會資源、市場資源的資源建設,圖書館行政管理人員要清醒地認識到原有文獻保障率不足的問題,要結合著學生們的需求實時的調整館藏結構,尤其是并加大研究性學習內容在館藏中的比例,使館藏文獻能夠面向知識型、技術型的方向上發展,為研究性學習提供堅實的保障。
(二)發揮互聯網優勢,豐富圖書館資源
研究性學習環境的構建關鍵在于要有充分的學習資源,紙質資源盡管有較好的天然優勢,但是在運輸、儲存以及管理上存在較大的難點,而多媒體電子資源局有著占據物理空間小、學習使用靈活的特點,圖書館在注重印刷性紙質資料的同時,還要深度開展視聽資料以及電子資源的開發,尤其要結合著院校特色注重網絡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豐富電子資源數據,為研究性學習提供關鍵學習內容載體。基于圖書WEB查詢系統與云圖書管理系統能夠顯著提升自動化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力資源和人力成本,線上資源的數據庫系統也使得信息共享得到了很好的實現,促進了館藏資源的利用效率。在業務數據庫的選取上要特別注重資源數據內容的甄別,使得數據庫內容能夠貼切學生的發展要求。教學內容上也可以不局限在電子書籍和文獻上,各類系統化的教學課程也可以作為教學活動關鍵素材,隨著線上教育的普及,學生們能夠深刻地感受到多媒體開展學習活動的優勢,因此線上課程建設具有較大的效力,管理人員需要深度依據學生的特點對網絡信息進行綜合甄別和歸類,使其變為有序的信息,最終經過專業化處理后更好地為學生所用。
(三)開展館際間合作交流,提升交流效率
通過深化館際間的交流和合作能夠實現良好的資源共享,尤其是在研究性課題的跟蹤服務中發揮出了良好的指導作用。在課題追蹤服務中,能夠為學生的課題研究提供即時性信息資源,其資源類型涵蓋各類紙質資源、電子資源以及視頻資源等,通過館際間合作能夠達到優勢互補的效果。同時課題跟蹤本身也是一項連續性的服務過程,貫穿學生研究的整個學習過程,圖書館的業務指導人員也能夠融入課題研究過程里,在深入了解學生實際需求的基礎上,通過館際間的合作能夠更加有針對性地提供專業、實用、可靠的信息資源。
同時,資源交互也是日常開展圖書館業務的關鍵,研究性學習環境的營造核心在于彼此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最終達到取長補短的學習效果。目前高校的信息網絡建設日漸發達,各個高校都具有良好的網絡信息環境,互聯互通的校園網絡為信息交流和人才溝通帶來了全新載體,使館藏資源和信息技術的融合更加便捷。對此,高校圖書館應秉持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則,積極探索國內外圖書館業務建設的優秀研學案例,建立穩定可靠的文獻信息協作關系,實現優質資源的協作共享。此外應加大網絡硬件設備的建設與開發,在網絡資源硬件建設中最大限度的滿足性能需求。
(四)發揮人力資源的優勢,促進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
從行政管理工作來說,行政工作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基礎需求,同時還要主動介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中,依據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需求來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服務,建立起立體化的服務機制,實現動態化的管理。傳統的靜態管理服務中,圖書館承擔的功能是守住現有的信息資源,等待讀者前來利用資源,而顯著忽視了不同階段里不同個體的個性化需求,此種信息資源模式往往是靜態的,也可以稱作是孤立的信息資源。而研究性學習要求的是動態化的服務,需要有全空間和全時間的業務服務,服務要點上涵蓋三個主要要素:一是具有前瞻性服務的要點,這需要依據大學生的研究性需求來做好未雨綢繆的信息服務;二是做好持續性服務,研究性學習的周期較長,從想法的最初設立到最終的落地實現并最終完成成果評價,整個過程里都需要大量信息資源作為支撐,因此圖書館作為最大的硬件載體,需要持續、穩定地提供基礎信息服務;三是做好跟蹤性的評價,即對學生的研究性成果做好全過程的跟蹤,甚至可以直接介入學生的研究過程中,提供全方位、立體化的信息服務,做好這部分的“導師”人力資源建設對提升大學生的研學能力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
(五)注重信息資源的深層整合
高校圖書館的信息資源主要有紙質和電子兩種保存形式,但是對綜合性學科來說各個學科之間的差異性較大,在文獻信息的分布上存在著較大的分散性特點,而研究性學習過程需要將整個信息資源的成果進行整合,從課題內容的設計上來看,研究內容往往具有專題性和綜合性的雙重特點,專題性是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中課題較為集中,而綜合性的內容設計往往指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科學等多方面的知識,需要多個學科進行深度融合,對既有專題性而又有綜合性的課題研究來說,需要圖書館對基礎信息服務進行整合,這里的整合主要涵蓋兩層含義:一是對學生們需要的文獻資料進行整合,充分的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文獻資料進行融入,結合學生OA、App客戶端以及新媒體工具發揮出信息技術的引導作用,學生能夠依據已有的信息資源進行選擇和加工;二是對課題研究成果以及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度分析,并且進行總結和歸納,最終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指導建議。
(六)強化大學生文獻信息檢索能力
研究性學習的完成質量關鍵在于學生是否能夠對復雜的信息進行高效鑒定,這就要求學生要有一定的信息分類和綜合信息檢索的能力,熟練地掌握各類文獻資源和工具書的檢索方法,并對檢索內容進行總結和過濾,其高質量的文獻檢索能力是研究學習過程中所必不可少的。為了最大限度地適應學習要求,圖書館可以經常組織“文獻信息檢索”課程,實時的開展電子信息資源培訓,強化文獻信息檢索、檢索工具知識以及文獻有效利用等知識內容的培訓,綜合提升學生的情報意識。在內容設計上,不能僅局限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隨著信息數據庫建設的不斷完善,網絡新媒體也已經成為研學信息情報的前端資源,因此強化社會資源的信息整合也能夠顯著的增加學生的信息情報來源。此外圖書館的業務管理部門可以在校園網內建立專門的業務建設網站,通過多媒體實現在線化的業務培訓,通過專門化的業務平臺來綜合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
參考文獻:
[1] 王穎. 高校圖書館嵌入式信息素質教育實現策略研究[J]. 現代職業教育,2022(41):161-163.
[2] 柯平,胡娟,袁珍珍. 面向社會化挑戰的圖書館專業化學理依據與實踐探索[J]. 中國圖書館學報,2023,49(02):15-28.
[3] 陳佳宇. 基于SWOT的高校圖書館微信服務研究[D]. 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21.
[4] 于宏明. 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文獻流通服務創新策略探究[J]. 大學,2022(28):23-26.
[5] 潘震鑫,蔡國春,胡仁東. 以研究性學習助推高校“課堂革命”[J]. 江蘇高教,2022(05):81-85.
[6] 李同同,譚多寧,譚紹華. 在線學習情感體驗的維度、特征及其作用機制[J]. 成人教育,2022,42(10):63-70.
[7] 王珍. 圖書館對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支持作用探析[J]. 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1(24):42-44.
(薦稿人:盛梅,天津交通職業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胡甜甜)
基金項目: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2022年第一批立項項目“基于工科學生研學環境建構的高校圖書館個性化管理路徑探究”(項目編號:220600700214458)。
作者簡介:蘇宇(1979—),男,本科,保定學院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為圖書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