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芳
(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廣東廣州 510000)
高職教育主要是為社會培養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等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其培養重心是技能培養和技術應用,也就是說,其核心環節就是實踐教學。早在2015年,教育部就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要求高職院校加強實踐性教學,原則上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學時數要占總課時的50%以上[1]。2019年,國務院發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要求高職院校要打造一批高水平實訓基地,鼓勵校企合作,共同建設實踐基地,探索實訓實踐基地運營的新模式。大學生校外實訓實踐基地是高職院校與企業協作共同完成實訓實踐工作的重要平臺,也是當下高職教育主流的人才培養方式之一[2]。因此,近年來,大部分國內高職院校大學生校外實訓實踐基地的規模都在不斷擴大,數量也在不斷增加。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由此,高職院校開啟了課程思政的教育改革之路。高職院校除了積極為學生搭建提高職業技術技能的平臺外,還肩負著為社會培養具有愛國信念且具備良好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人才。高職院校要堅持把德育放在首位,積極探索提高學生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度的方式,要充分利用實訓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加深學生對職業理念、職業責任和職業使命的理解。校企協同下的課程思政教育,其思政元素更貼近專業領域和實際崗位,思政切入點更易讓學生接受,更能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3]。因此,作為高職院校技能教育重要陣地的大學生校外實訓實踐基地,同樣也是進行課程思政教育的前沿陣地。課程思政與大學生校外實訓實踐基地如何融合一直是高職院校思索的問題。筆者以本校市場營銷專業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為例,介紹高職院校如何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引領作用,與企業共同建設大學生校外實訓實踐基地的一些做法和經驗。筆者將從校外實踐教學模式改革、專兼師資團隊建設、校企管理體系及制度優化、建立開放共享機制四個角度來闡述基地的建設情況。
校企雙方協同推動校外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構建了“思政引領,多位一體,系統化管理”校外實踐教學模式(見圖1)。基地建立思政教育與企業文化融通機制,將思政教育與企業文化相結合,使其貫穿人才培養的所有實踐教學環節。同時,為保障校企協同育人的效果,基地采取“雙導師”制度,校內老師和校外導師共同參與課程設計、教材開發、科研教改課題研究、師生競賽等,從師資力量上為培育人才提供強有力的保障。為提高市場營銷專業的人才培養水平,基地在實踐教學環節實行系統化管理,包括認識實習(企業參觀、講座等)、項目課程(企業導師入課堂、合編教材)、專業實踐(訂單班培養、畢業頂崗實習)、綜合實踐(畢業生就業)四環節。這些環節覆蓋了專業學習全過程,實現了專業人才培養與未來工作崗位的無縫對接。以基地為載體,校企雙方在深化校企合作的過程中注重思政引領方向,共同研制人才培養方案,按照“企業用人需求與崗位資格標準”設置實踐課程。校企合力開發教材,共建科研教改課題,并開展了“項目化教學訂單班”人才培養。

圖1 “思政引領,多位一體,系統化管理”校外實踐教學模式
校企雙方重視將思政教育與企業文化相融合,將思政教育與企業文化融入實踐教學全過程。基地在實踐教學環節實行系統化管理,包括認識實習(企業參觀、講座等)、項目課程(企業導師入課堂、合編教材)、專業實踐(訂單班培養、畢業頂崗實習)、綜合實踐(畢業生就業)四環節。同時,思政教育充分發揮引領作用,為課程設計、教材開發、高層次兼職教師培養、師生競賽等多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指引方向,讓“技能傳授”和“價值引領”同向同行。
1.認識實習(企業參觀、講座等)
專業老師組織大一學生到市場營銷專業校外實踐基地進行參觀、學習,與企業人員溝通交流,并接受就業師兄師姐的現身講座,對公司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對公司的企業文化、企業核心價值觀、企業理念等有感性認識。同時,學校邀請公司高層領導到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講座,為學生學好專業基礎知識、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提供建議。
2.項目課程(企業導師入課堂、合編教材)
市場營銷專業的專業課程市場調查與預測、銷售管理、推銷實務、客戶關系管理等課程采用項目化教學,大部分項目化任務都是依托基地來完成的。校企雙方共同設計,共同指導,共同考核學生完成各項任務的情況。基地團隊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編寫教材。同時,基地專業老師將課程思政教育融入依托基地的課程當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愛崗敬業精神和服務意識。
3.專業實踐(訂單班培養、畢業實習)
根據市場營銷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大二下學期,學生開始選擇企業訂單班,到大三上學期進入企業進行為期半年的訂單班培養。即將畢業的學生在學習完教學計劃規定的全部課程之后,帶著畢業研究的課題進入基地進行為期半年的畢業實習。基地依托企業,給學生培育以“感恩”為核心的企業文化。基地為學生提供企業文化氛圍濃厚的工作環境,建立溝通交流機制和優秀文化建設員工評選機制,增強學生的榮譽感、歸屬感。
4.綜合實踐(畢業生就業)
基地所依托的公司具有遠大的企業發展戰略規劃、遍布全國的銷售渠道,對人才有強烈的需求,為學生的就業提供了保障。高職院校持續開展的思政教育可以推動企業文化內涵建設,讓學生增強對企業文化內涵的認同,幫助企業和學生度過磨合期,提高學生留存率,每年基地學生的留存率都超過85%。
思政教育充分發揮引領作用,為課程設計、教材開發、高層次兼職教師培養、師生競賽等多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指引方向。校企雙方按照“企業用人需求與崗位資格標準”設置課程,優化課程設計理念,加強課程所服務崗位的職業道德培養,幫助學生提高職業素養。校企在共同開發教材的過程中,注重整合校外實踐基地的思政資源,把握教材案例選擇的政治方向。高職院校在提高基地高層次兼職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的基礎上,加強基地兼職教師的教學技巧培訓,加強兼職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使基地兼職教師成為德藝雙馨的能工巧匠。高職院校充分利用基地思政教育和企業文化優勢完成科研教改課題,組織基地師生積極參加教師教學能力競賽和市場營銷技能大賽,以賽促教,充分發揚雙創精神,勇于拼搏,屢創佳績。
基地全力建立專兼結合的校企育人隊伍,聘任企業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為校外高層次兼職教師。基地特撥專款,加強基地教師實踐教學指導能力培訓,提升基地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使基地團隊成為由高職稱、高學歷、高技能人才組成的教學團隊。
基地聘請企業董事長為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擬定相關管理制度,指導教師的教學、科研等工作。基地聘任業務精湛的企業技術骨干擔任兼職老師,承擔課程教學、實習指導等任務。除了聘任企業導師,基地還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學校高層次人才,挑選具有專業學術背景的高學歷人才到校外實踐基地任專業教師,挑選具有較高思政水平的輔導員參與基地實踐教學。通過以上措施,基地打造了一支專業技能豐富、思想道德水平高的專兼結合育人隊伍。
實踐教學能力不僅包括技能知識傳授能力,而且包括職業道德情懷教學能力。為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基地設立了三種培訓形式。第一種培訓形式為第三方培訓。基地撥出一筆經費,讓基地教師接受第三方培訓,從而提升基地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基地開展了關于課程思政方面的培訓,使基地教師將專業技能與思政教育有效結合在一起。第二種形式為專業教師到企業培訓。教師跟隨學生一同參加業務培訓,與學生一同參與到企業的生產銷售實踐環節中,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和執教水平。專業老師到企業直觀感受企業文化和崗位素養,更有針對性地結合具體崗位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第三種形式為企業教師到校培訓。企業教師往往在技能知識方面有豐富的經驗,但是缺乏思政的理論修養和教學的方式方法。學校應著重加強教學方式方法培訓和師風師德培訓,幫助教師成長為德才兼備的優秀教師。
校企雙方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基地和企業多渠道參與科教研項目,聯合專任老師取得豐碩的教科研成果。校企共同參與調研和編寫教材,共同開發和建設課程,共同撰寫和發表相關論文,共同指導學生參加比賽,以賽促教。企業的參與使得所有成果貼近企業和社會需求,有利于成果的轉化,為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校內教師可將這些成果作為職業發展的佐證。基地注重成果的產出和轉化,有效提高企業和教師的積極性。
校企雙方共同建立基地組織機構和教學運行、學生管理、安全保障等制度。基地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管理制度,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
為保障基地有效運轉,基地設立了基地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指導委員會分兩個層面,第一層面由企業董事長和學校二級學院領導班子組成,主要任務為提供宏觀指導和支持、簽訂協議、擬定相關管理制度、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第二層面由市場營銷教師團隊和企業員工中層組成,主要任務為開展實踐教學、協調工作、參與學生管理等。簡單分層的管理體系結構完整、職責明確、運行科學,有效保障了溝通的順暢。
校企雙方根據《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等上級部門相關文件精神,參照管理制度,共同建立了學生實踐基地管理機制,有力地保障了實踐基地的良好運行。除了建立針對學生管理的制度,校企雙方還完善了一系列教師管理制度。在運行機制上,校企雙方還出臺了相關政策規范,便于統籌調配教學資源,應對臨時突發狀況,切實保證校外實習實踐基地的有序運轉。
校企雙方圍繞訂單班和學徒制人才培養,每年至少召開2次專業建設交流會。校企雙方圍繞人才培養機制、專業建設、課程設置、思政教育、實踐教學、學生管理及考核等開展研討,建立校企溝通和互動機制。
基地還可以讓本校市場營銷專業的其他專業學生進去學習,建立更多元化的改革機制。同時,基地還可以開放接納其他兄弟院校的實習學生,提高自身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