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湘
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加速創新,并日漸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數字技術憑借其大體量、多模態、復雜化特征沖擊著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輻射力和引領力,影響著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處于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狀態,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力、網絡意識形態的價值引領性、安全穩定性都面臨著一定程度的風險。提升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能力,要從理念、技術、價值、機制等方面發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各產業緊密結合形成了數字化生產力和數字經濟,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勢。
相較于傳統意識形態,網絡意識形態具有相對特殊的運行規律,它是建立在互聯網技術屬性和本質特征基礎上的一種意識形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簡單來說就是指一個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社會不受威脅且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能夠引領網絡空間氛圍風清氣正、安定有序。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是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治理工作對筑牢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防線、擦亮社會主義大學的鮮明底色具有重要意義。[1]高校加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就是要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在敏感問題上響亮發聲,牢牢掌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動權和話語權。[2]
以數字化、智能化為牽引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國際格局造成了深遠影響,數字化技術也成為西方國家進行輿論戰的工具。他們利用自身在數字化技術、互聯網技術方面的優勢,在網絡空間推廣自身價值觀,使他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受到影響。[3]青年大學生是當前中國網民的主力軍,是與新時代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的群體,也是最容易受西方意識形態影響的群體。因此,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正面臨著艱巨的挑戰。高校必須注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防止西方價值觀影響當代青年大學生,避免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遭到削減。
高校網絡意識形態陣地是向大學生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對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有著較強的引領作用。但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數字化技術有可能會不斷沖擊網絡意識形態對大學生的價值引領功能。一是數字化技術會不斷吞噬虛擬空間的主體意識。大學生由于長期沉浸于網絡虛擬空間,容易漸漸淡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主體意識,進而偏離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二是數字化技術會帶來“信息繭房”效應風險。“信息繭房”效應是由數據賦能、算法推薦等數字化技術帶來的,是指公眾在互聯網信息傳播中往往只注意選擇自己喜好的內容和領域,久而久之就使自己如蠶繭一般被“繭房”困住。大學生如今在網絡中所獲取的信息就像一個“信息繭房”。例如,各大視頻平臺通常會利用算法對信息進行篩選,最終將信息單向化、同質化地呈現給大學生,造成大學生意識形態領域的單一傾向。
在傳統的意識形態教育活動中,信息的傳播往往需要經過教育者這一媒介:教育者首先會對信息進行檢驗和篩選,然后再將信息傳遞給受教育者。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夠進行思想和行為的互動,教育者能夠實時了解受教育者對信息的接受狀況和學習態度。而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使信息傳播進入了網絡信息時代,網民可以進行網絡信息的生產、加工和傳播。網民對某種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的認知和態度就形成了網絡輿情。網絡輿情有兩面性:正面的網絡輿情具有積極向上的引導作用,負面的網絡輿情則會在一定程度上煽動社會的非理性情緒。大學生正處在由青澀期轉向成熟的關鍵時期,極易被網絡上各類新奇事件和言論吸引,在面對一些煽動性言論時容易失去價值判斷能力。
主流意識形態對于引領社會全局、凝聚民眾認同、促進社會各方面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要守好意識形態陣地,就要持續推進網絡空間意識形態建設。一是推進主流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數字化轉向。高校要創新主流意識形態話語體系,使之更契合數字化轉型下的網絡社會發展要求。在確保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真理、弘揚主旋律的前提下,高校要吸納融媒體和網絡中的優秀元素,豐富主流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同時,針對網絡空間意識形態“去中心化”“碎片化”“后真相”等傳播特點,高校需科學設置議題,敏銳把握輿論動向,合理引導話題走向,讓主流意識形態于春風化雨中吸引和親近大學生,提升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感。二是增強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內容的網絡傳播效能。高校要積極推進以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優秀網絡文化作品的創作和發行,聚合社會和高校的優質教學資源,將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融入意識形態教育內容中。同時,高校要創新傳播手段,將理論知識講授轉化為生動的故事演繹,給大學生更具趣味性、個性化、豐富的學習體驗,提升網絡空間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傳播效能。

技術治理是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的關鍵手段,以技術賦能提升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能力是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必然趨勢。[4]高校只有掌握網絡核心技術,才能夠在互聯網應用、監管和意識形態安全治理上占據優勢。一是構建維護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技術體系。[5]高校要建立起數字化網絡輿情信息預警機制,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強化網絡輿情應用監管體系,主動篩查網絡空間的虛假信息、不良輿論等風險點,構筑網絡輿情防護網。在輿情事件發生后,高校應通過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建立輿情應急反應機制,及時收集、整理、回應網絡謠言,同時通過“云端連線”“零距離對話”等形式積極傳播正能量。二是聚焦網絡核心技術攻關,加強技術創新。高校要加強核心技術攻關人才隊伍建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核心技術研發,全方位培養能工巧匠、大國工匠,造就一大批科技攻關鐵軍,為打贏數字化技術下網絡意識形態斗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大學生肩負著宣傳馬克思主義、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任務,是提升網絡意識形態引領力的重要力量。要提高大學生的政治警覺性和安全意識,加深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認知,就要強化網絡意識形態對大學生的價值引領。一方面,高校要加強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德樹人作用。高校要通過“課程思政”“思政課程”等方面的教育,強化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引領責任,引導大學生直面、深入剖析網絡意識問題和隱患,掌握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價值引領的主動權和主導權。另一方面,高校要善用數字技術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數字化轉型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規律,在虛擬空間設置特定場景、運用特殊手段對大學生進行情感關懷和價值引導,占據網絡空間的價值主導地位。在這一過程中,高校要注重傳統媒介與新媒體的融合共生,運用數字化技術手段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從源頭上探尋網絡意識形態的有效信息表達渠道,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以新穎、獨特、多元的內容和形式對大學生形成號召力,增強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情感認同,增強大學生進行網絡意識形態斗爭的向心力、凝聚力和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