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趙 聰 (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
2013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部門負責人在第十七屆中國國際軟件博覽會高峰論壇上提出“云物移大智”(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智能技術)概念,指出隨著信息技術不斷創新,產業格局將面臨新的調整。2017年,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提出“云物移大智”時代來臨。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突破45.5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二,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
建筑產業在“云物移大智”新技術的影響下,由傳統管理向數字化、信息化進行產業升級。現階段數字化管理在工程領域的運用,貫穿項目前期決策、勘察與設計、準備與施工、運營與維護全生命周期。數字經濟的出現,給建筑業轉型升級帶來挑戰。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建筑領域人才培養的專業院校,在雙高建設與產業變革雙重影響下,必須正面積極適應數字化建設項目管理的出現,對專業群人才培養課程體系進行調整,提升原技能、增加新技術、提出新要求。
“雙高”建設的提出,推動高職院校由原專業人才培養轉變為專業群人才培養。多數地區的第一輪“雙高”建設已經進入驗收階段,但由于各地區教育水平不平衡、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仍有較多院校處在探索專業群的階段,容易將群內各專業的培養標準做簡單集合,而非重組。
在此情況下,各專業的集群優勢、課程共性沒有得到深入研究,專業群仍沿襲原有的培養目標,獨自改革建設,沒有形成合力,不能迅速對社會崗位需求做出有效的調整,無法達到數字化技術技能崗位群需要的目標。同時,從專業人才培養到專業群人才培養,需要研究組群邏輯、理順崗位關系、找到共有培養目標,否則容易出現專業組群貌合神離的情況。
課程體系是專業群人才培養的核心,需要兼顧基礎和提升、共性和個性、傳統培養與創新教育。專業組群建設必然導致原有專業課程的解構,智慧建設、數字管理技術的發展,數字化管理、智慧城市管理的出現,均對專業群人才培養提出新挑戰,傳統教育課程體系中制定的一些機械記憶、重復低效的技術技能培養將被減弱甚至淘汰,傳統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不再完全適應“云物移大智”信息化時代。這要求高職院校順應建筑產業升級,對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做出調整。
智能化技術促進了職業邊界的消融,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成為普遍需求,這就需要拓寬學習的選擇空間,且這種拓寬不能拘泥于傳統的專業與學制界線。以建設工程管理專業群為例,該專業群是由工程造價專業、建設工程管理專業、現代物業管理專業組成,現階段考取的“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主要包括: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工程識圖、工程造價數字化應用、企業財稅融合成本管控等。學生在考取“X”證書時,需單獨學習相關知識,而這部分內容及學時并沒有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專業課程的考核方式與職業資格證書的取得無必然聯系,學生在已經考取“X”證書的情況下,仍需學習相應的專業課程并參加考試,這說明“學分銀行”的建設還在進行中,尚未能完全發揮效用,作為專業群人才培養主體的專業學習內容“1”,沒有與“X”,即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考核要求很好地對接與融通。
從數字化技能到數字化協作,再到數字化交付,數字化技術對項目管理的影響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并為項目管理賦予了豐富的新內涵。數字化帶來的全過程項目管理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專業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成為既掌握信息化技術又懂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但在現階段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生主要以學習專業技能為核心,教師主要以傳授學生崗位需求知識為根本。若一味遵循傳統模式的教與學,而忽視了師生的創新能力,易導致雙方在“云物移大智”大環境中的競爭力減弱。為解決這一難題,需要研究如何將“課崗賽證創”與專業群人才培養有機融合,構建以數字化技術技能為優勢、以建設項目全過程管理為方向、以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為根本的建設工程管理專業群課程體系,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行業升級變革、企業崗位需求,增強師生創新動力。
同時,面對周邊鄰省逐步增強的人才引進力度,以及粵港澳大灣區人才虹吸效應顯著的現象,以廣西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為吸引人才搭建的軟、硬件環境還不夠完善,現有科研平臺數量較少且增長較慢,使得創新人才培養緩慢。
課程是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本要素,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的關鍵環節。在專業群建設剛起步、數字化全過程建管理念初設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成為考證熱門等背景下,實現專業群課程體系與行業升級新需求匹配、人才培養目標和標準定位匹配產業升級新技術,理順實施建設工程管理專業群與崗位群的關系,明確教育教學的途徑、方式、方法間的關系,做好崗位技能需求與課程體系匹配度調研至關重要。
通過走訪廣西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廣西中信恒泰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等企業,探討數字建造管理背景下專業群對應的新崗位群,針對新崗位技能和行業新發展需求,理順新課程的知識點和技能點,明確需要增設的新課程。同時,根據走訪交流意見,將原本的工程造價、建筑工程管理、物業管理等課程的培養標準,向數字造價管理、數字建設管理、項目信息化管理、智能物業管理等數字建造管理方向轉型。通過校企協同培養,夯實原有理論知識,增設數字建造管理技能培養課程,結合項目全生命周期的理論,將專業群學生培養成能勝任建設項目全過程數字管理崗位群需求的人才。
分析建設項目管理過程中,專業群培養的技能與崗位群需求見圖1。針對項目前期可研階段中經濟分析、BIM模型管理的崗位要求,開設大數據造價指標分析、BIM技術課程。針對制定方案與初步設計階段的要求,開設設計概算、BIM建模、智慧物業管理策劃課程,培養學生適應數字管理決策工作。針對施工階段要求,課程中增加BIM數據校核技能,開設BIM5D項目管理、成本控制課程,適應施工階段智慧管理需要。構建項目、企業、行業和學校的技術創新管理平臺生態圈,培養新造價、新管理、新服務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適應建設項目管理過程的結構化、數字化、智能化。

圖1 專業群技能與崗位群分析
《廣西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總體規劃(2018—2035年)》提出建設北部灣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南柳桂科技創新走廊,創建國家級南寧五象新區和南寧臨空經濟示范區,建設一批養老社區、老年公寓、康養特色小鎮。以此為契機,研究將大數據、云計算、AI、5G及BIM技術融入課程體系,搭建“數字化”建管專業群課程體系,培養項目全過程數字造價、智能管理、創新服務的“數字建管”技術技能型人才。既滿足區域經濟需求、適應產業升級創新、掌握新崗位需要的技能,又服務廣西及東盟地區的建設項目管理向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的數字化轉型升級。
隨著建設工程管理行業逐步實現全過程實時數據的智能化感知、識別、定位、傳輸、監控和管理的新生態體系,研究“數字化建管”專業群應緊貼行業發展,重構課程體系,在群內四個專業原有課程體系的整體架構上,研究如何設計理論課程和實踐教學環節,讓學生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可以應對全過程智能化數字化項目建設管理中發現的問題,并培養學生分析、自主學習與可持續學習、溝通與團隊協作等方面的能力。
按照“共享課+專業特色課+方向拓展課”建設思路,重構專業群課程體系。底層共享課程是專業群內所有學生應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課程模塊構建群內學生對職業的初級認知。中層專業特色課,分專業方向課程對接職業標準,按不同職業方向教授課程,培養學生具備本崗位的核心技術能力。高層拓展課程,開拓學生知識面,豐富技能儲備。面對多元化、差異化生源和多樣化學習場景,需要深化現代學徒制、分層次分階段、開放型培養,按照“底層共享平臺+中層分立模塊+高層互選方向”思路,系統重構“教學做”一體的課程體系。
同時,應隨市場需求和技術變革靈活調整,保持學校與行業、企業的信息交流,課程資源共享,最終形成“三維設計—三維分析—三維數據模型—數字化交付—數字化建造管理—數字化運維管理”的建設工程管理專業群數字化“教學做一體化”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具體專業群課程體系見圖2。

圖2 打造專業群新課程體系
同時,構建的課程體系可為企業員工提供持續的培訓,幫助員工提升數字化技能和敏捷交付能力,這日益成為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的關鍵。
專業群課程體系順應未來,實現“雙統一”,即崗位技能與教學標準相統一,人才培養課程體系與企業用人崗位能力相統一。適應建設項目全過程管理的產業趨勢,對接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人才鏈,并根據“畢業證+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書證銜接與融通的要求,研究“課程—課程模塊—課程超市”的多方位建設。由于專業培養有不同目標,原有的課程體系共享度不高,為此,可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的相關內容劃分為若干技能模塊,融入相關課程,組建新的專業課程體系。學生可采取個性化學習,根據對崗位認知和職業崗位喜好,自行選擇參加哪些職業技能證書的考試,“云物移大智”使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
通過模塊化課程方式,搭建“課程超市”。學生可在“課程超市”中自選課程模塊進行學習,達到參加“1+X”初級、“1+X”中級職業技能等級考核的要求,提升其就業競爭能力,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以“1+X”證書中建筑工程識圖和建筑信息模型(BIM)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為例,搭建課程超市見圖3。

圖3 職業技能“課程超市”
完成“課程超市”模塊1+模塊2的學習,即可參加建筑工程識圖職業技能等級(初級)考試;完成“課程超市”模塊1+模塊4的學習,即可參加建筑信息模型(BIM)職業技能等級(初級)考試;完成“課程超市”模塊1+模塊2+模塊3的學習,即可參加建筑工程識圖職業技能等級(中級)考試;完成“課程超市”模塊1+模塊4+模塊5的學習,即可參加建筑信息模型(BIM)職業技能等級(中級)考試。
集政行校企之合力,將課程體系實踐、總結、改進,發揮學校牽頭成立的廣西建設職業教育集團作用,規范指導、引領示范區內相關專業及專業群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搭建,實現區域人才培養質量共升共長的目標。
在課程體系制定過程中融入創新創業元素,提升建設工程管理專業群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創新創業意識,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和學科競賽活動,培養持續學習能力,提高專業群學生的競爭力。
1.成立“青椒工坊”,營造“學—訓—賽—創—產”五位一體人才培養基地
“青椒工坊”,是以青年人為主導,與傳統工作室相比,給予青年教師、青年工程師、青年學生更多的獨立自主空間和個性發揮空間,同時完成培養專業學習能力、提高實踐動手能力、注重創新創業能力、發展項目產出能力、訓練以賽促學能力的“學—訓—賽—創—產”五位一體人才培養基地建設。
“青椒工坊”關注廣西高校建設工程管理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和成效,分析當前高校開展建管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創業帶動就業,探索適合廣西高校建管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路徑,推進廣西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培養更多服務于廣西經濟建設的創新創業人才,推動廣西經濟可持續發展。
同時,創新創業教育可以滿足建設工程管理類青年教師、合作企業青年技術人員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需求,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為青年教師、青年技術人員的創新創業提供孵化平臺。通過業務專注、人才聚集,可逐步擁有豐富的資源和長期融入行業的孵化服務團隊,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師技術能力,同時反哺教學,帶動技術的交流和互動,成為校企融合的紐帶和平臺。
2.項目訓練、技能競賽作為載體,激發學生興趣
專業技能競賽是鍛煉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載體,借助競賽可以讓學生的綜合技術技能得到有效提高,還能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自主構思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當前,建設工程管理專業群的學生可以參與多種競賽項目,如建筑識圖大賽、BIM建模與應用技能大賽和建設工程項目管理競賽等,多元化的活動可以使學生提高實踐能力,同時還能讓他們加深對數字化管理技能的認識。
項目訓練階段,依托“青椒工坊”的青年教師和青年工程師的合理引導、技能輔導、項目模擬等,強化學生的知識技能和數字化管理能力,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的作風。
技能競賽階段,教師應認可學生的付出和努力,提升學生備賽的積極性。同時,在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中,應考慮將競賽成績轉化為創新學分,還應依照技能競賽獲獎的情況對學生予適當獎勵。在專業群人才培養實踐中,不斷完善課程體系,優化課程設置,拓寬人才培養平臺,以到達提升就業競爭力的目的。
在“云物移大智”的背景下,通過對建筑產業轉型升級、經濟建設過程中數字化建設工程管理專業群和建筑行業數字化全過程項目管理人才新需求的分析,打造信息化融合創新示范課程平臺,構建“課程超市”制定職業技能等級考試課程套餐等方式,搭建“數字化建管”專業群課程體系,制定核心課程標準,完善課程資源,為當地建筑產業發展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通過“青椒工坊”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提出切實可行、適合廣西高校建設工程管理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優化路徑,研制人才培養方案,促進文化傳承與經濟協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