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嘉欣,田 宇
(廣州華商學院管理學院 廣東 廣州 511300)
2019 年4 月, “六卓越一拔尖” 計劃2.0 啟動,推進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建設,推動全國高校掀起一場 “質量革命” ,為2035 年建成高等教育強國、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1]。 “新文科” 提倡把以數字技術、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融入文科專業,強調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開放包容性和技術人文性。而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主要以培養高水平的創新型人才為主,尤其是要培養科技創新能力。科學研究與論文寫作課程旨在培養大學生的科研創新思維、文獻信息獲取和論文準確表達能力。創新提升是論文寫作課程的核心功能,任何學術性活動都需要創新的驅使[2]。為深入推進文科專業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對該課程進行教學改革與探索勢在必行。
傳統的面授教學使教學資源僅局限于課堂,線上教育資源的開放性和共享性恰好使其成為傳統教育形式的有益補充。教師可根據課程教學需要,選擇與課程相關的優質線上教育資源,組織學生學習。學生亦可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個性化地選擇線上學習資源,并結合自身的時間靈活分配學習任務。借助線上教育資源,學生可及時知曉最新科學知識和最新研究動態和成果,根據其個性化需求,選擇感興趣的知識開展學習活動,開闊視野。
在線下課堂中師生間互動的有效性是有限的。由于部分學生性格較為內向,同時課堂人數多且課程時間有限,教師無法高效和所有學生進行互動,了解他們的學習進程。而通過混合式教學,在授課過程中,性格比較內向或 “社恐” 的學生可避免當面請教,直接通過線上學習平臺進行提問,繼而有效調動學習的積極性。這有利于教學的課堂任務豐富化及師生互動的時間和頻率的增加。
為了檢驗學生課堂學習成果,教師在線上學習平臺發布課后作業檢驗學生掌握程度。學生不僅能更便捷地進行作答,還可及時獲知作業結果。線上學習平臺還留存學生的學習記錄,教師通過分析學習數據來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根據答題速度及正確率等在線下課堂中進行針對性的講解,保證了課后復習鞏固任務的順利完成和教學的有效性。
該課程教學以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為主,多采用多媒體進行授課,重理論知識的講解與傳授,輕論文的寫作與演練,學生以被動接受為主,教學內容較為枯燥與乏味。教學過程中理論傳授比例大而優秀或經典案例講解比例小,缺少相應的實際操作,忽略了學術實踐能力的培養;文字表述內容多而圖片資料展示少,PPT的展示容量通常較大,學生缺少足夠的時間消化與吸收;教師課堂講授多而師生之間互動少。學生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學習積極性比較低。因此目前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批判思維和主動探究精神的培養不夠。
該課程一般被設定為選修課或考查課,學時數少,考核方式也較為單一。該課程的平時成績大多根據平時作業、課堂表現以及出勤率等來展開評價,期末考核主要以期末開卷考試或提交課程論文形式展開,忽略了課程中學生科學研究與論文寫作能力的形成,難以反映學生掌握知識的真實水平。
該課程具有前沿性、實踐性強等特點,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側重論文規范,而忽視了論文寫作內容,課程教學無法實現科研能力及論文寫作能力培養的根本目的,即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和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同時在教學內容上諸如信息檢索、文獻管理等知識的教授相對缺失,學生也鮮有自主操作學習的機會,導致學生缺乏文獻檢索意識,對互聯網、專業數據庫等現代化檢索工具不熟悉。
混合式教學模式將構建新知識作為主線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使其線上與線下教學情境中的行為能融合統一,所獲得的經驗將交互支持、彼此補充[3]。更重要的是,通過混合式教學,在教學的不同空間與時間,師生共同組成 “探究共同體”[4]。
課前預習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提高其學習效率。教師可嘗試創建微知識微學習模塊,將知識點碎片化,將教學PPT和視頻、相關案例(如科學研究的概述、論文寫作規范、參考文獻格式)以及討論話題(如選題追求熱點還是冷門、如何看待某一社會熱點等)等相關的教學資源發布到線上學習平臺。如對于以5―8 分鐘甚至更短時長為單元的視頻、300 字為單元的文本,根據學情和課程教學特點選取合適的線上學習平臺進行任務點推送,為學生提供碎片化、移動化的網絡學習新體驗。學生可隨時登錄線上學習平臺,查看、接收預習任務,通過自主查閱教學資料,觀看學習線上教學視頻,線上答題檢測等方式來完成預習與自學。
3.2.1 課程導入
教師通過設計引導性問題,對學生在課前線上預習與自學的知識進行回顧、梳理,借助線上學習平臺隨機選人作答或學生主動搶答,既調動學生課堂參與度及積極性,也可檢測學生課前線上預習成效。
3.2.2 理論講述/實訓操作
①理論講述方面。理論課程內容除了對科學研究概述、論文概述、選題、開題報告、寫作規范性以及論文答辯等方面做系統而全面的講解外,還需鼓勵和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圖形、表格和數理統計方法,科學綜合運用各種論文寫作技巧,增強論文觀點闡述的可信度。這一環節可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教師從論文庫中遴選出一篇較易理解的論文作為藍本,將其中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文獻綜述、附錄、參考文獻、結果與討論等部分肢解成圖、表和小段落等素材。分小組要求學生根據上述素材整理出一篇結構完整的論文。將各小組完成的論文通過對格式的規范性、內容的規范性、論文的科學性與學術性、論文的邏輯架構等評價指標進行小組間互評。同時對照論文的寫作規范找出論文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論文寫作規范多次回顧,通過對論文的對比分析,加深了對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教師的現場提問和答疑也有助于學生表達與思辨能力的提高。如此,將研究論文的寫作從簡單的識記層次提升至技能養成模式,實現了學生論文寫作技能的培養。
②實訓操作方面。鑒于論文寫作具有較強實踐性以及當今社會快速發展的時代特性,教學內容需引入文獻檢索與利用(知網、維普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數據庫、Elsevier Science Direct、SpringerLink、Wiley-Blackwel 等)、參考文獻管理(NoteExpress、Endnote)、圖表制作(Excel、Photo-Shop)、電腦寫作與修改、文獻檢索的輔助功能(借助CNKI查詢、翻譯)、利用網絡挖掘技術收集數據、利用數據庫與語料庫進行語義分析、利用Stata 軟件對統計數據進行清洗等。上述內容采用課堂演示與學生實際操作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切實掌握論文寫作的基本技能。
3.2.3 隨堂演練和歸納總結
教師布置隨堂演練。隨堂演練以少而精為主,幫助學生加深記憶,在線上學習平臺發布練習,進行實時統計,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以便歸納和總結課程的重難點。
教師根據學生線上線下學習的整體效果與仍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反思,不斷改進和優化教學方案,實現教學的良性循環。在每次線下課堂結束后,教師將重難點、課后作業等進行整理匯總,設定作業和討論提交截止時間,發布到線上學習平臺。這樣,教師能總體把握學生學習情況如知識點薄弱環節、在線學習的訪問頻率、學習路徑、學習偏好等,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監督和引導,縮短了學生糾錯與鞏固知識的周期。教師還可借助線上平臺充分實現課堂的延伸,布置拓展任務,推送拓展學習資源。
基于綜合教育質量評價機制,教師對學生應采取多樣化的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在定量評價上,學習成績由期末成績、實踐成績和平時成績組成,權重設置分別為35%、30%、35%;在定性評價上,應更多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實現了知識能力與學習方法技巧的整合[5]。期末成績主要來自綜述論文,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定一個主題,按照綜述論文的撰寫格式與標準完成。實踐成績包括文獻檢索報告及論文答辯演示。為了讓學生熟練文獻檢索過程,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定一個主題,在中國知網上完成一份檢索報告,要求檢索式不可太簡單,檢出的文獻數量在20―30 篇,電子版上交;而論文答辯演示則要求學生制作論文答辯PPT 并進行3―5 分鐘的匯報,評價指標包括論文選題的針對性、匯報PPT 制作的規范性、答辯過程中的邏輯性以及回答問題的中肯性等,教師與同學共同評分,營造一個相互學習、良性競爭的學習氛圍,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平時成績的設置需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包括出勤率、課堂表現、線上平臺任務完成情況、參與討論的情況、利用學習資源情況等若干方面。
教學改革的關鍵在課程改革,改革的著力點在課堂[6]。伴隨著數智化時代的到來,新文科建設逐步推進,面對新文科帶來的新機遇與變化,科學研究與論文寫作課程混合式教學進行創新性改革勢在必行,這有利于構建新型論文寫作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出具有思辨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新型人才,適應新文科背景下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滿足體現中國特色的社會新需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科技賦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