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玲 季海軍 劉正茂
縣域中等職業教育(以下簡稱中職教育)和鄉村處于同一社會空間,農村學生占90%左右,與三農聯系最為直接、最為廣泛、最為緊密,承載著讓鄉村學生學于鄉土、成于鄉土的職責,決定著本土人才的基礎厚度和成長空間。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進,對新型農業人才和新農村建設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長,更加期望縣域中職教育體系能夠成為鄉村振興人才的“孵化器”。
一、中職教育學生服務鄉村振興現狀及意愿
以江蘇省淮安市某區中等專業學校為研究對象。該校于2015年合并組建,由該區原開放大學、農業干部學校、衛校、勞動技校與中專校五校合一,是區域內惟一一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課題組對該校2017年至2021年期間畢業的203名畢業生、645名在校生開展中等職業教育學生服務鄉村振興現狀及意愿問卷調查;同時采用現場訪談方式,訪談鄉鎮企業人才引進部門24人。結論如下:
中職教育學生離鄉就業傾向明顯。中職學校在校生或畢業生絕大多數對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主要內涵以及國家鼓勵中職生返鄉就業政策不夠了解,大部分期望或選擇在城市工作,其中在校生中,只有2.64%的學生期望回鄉村就業,畢業生中選擇在城鎮或鄉村就業比例也僅為18.72%,離鄉就業傾向明顯。其深層次原因一方面受到傳統“輕農”思想影響,更為重要的是當前農村就業創業環境不佳,影響了中職學生的選擇。
外出就業畢業生有較強的返鄉需求。針對“機會合適時是否愿意到鄉村就業創業”,78.82%的畢業生和72.71%的在校生愿意到鄉村就業創業,其中畢業生選擇返鄉意愿的比例高了6個百分點。進一步調查了解,較多的畢業生表示雖在外就業可以獲得較高收入,但工作壓力大、工作層次低、購房難、缺少歸屬感、無法完成家庭責任等原因導致他們在返鄉的思考中掙扎。
鄉村振興對中職教育畢業生有較高需求。目前無論是鄉鎮企業還是鄉村用人單位,都存在“招工難”“人才荒”等問題,主要集中在二、三產業,專業技術人員尤其是高級工短缺嚴重,生產一線操作工存在季節性缺口,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嚴重缺乏。而中職教育畢業生大部分來源于本地農村,有鄉情和歸屬感,同時也有一定的專業技能,更容易培養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鄉村現狀及就業前景制約畢業生返鄉就業。目前制約中職學生返鄉就業的主要障礙一方面在于農村的就業環境和發展前景無法吸引他們,特別是許多鄉村企業遠景規劃和發展目標不清晰,員工缺乏良性健康發展平臺,員工忠誠度較低,企業美譽度不高,難以吸引畢業生前往就業。另一方面在于畢業生及其家長就業觀念存在誤區,盲目追求高起薪,不愿到偏遠地方、農村就業。
中職教育定位與鄉村人才需求存在矛盾。據《2021中國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數據,目前較多的中職學校主要圍繞“就業與升學并重”辦學理念開展教學活動,2020年中職升學率達49.24%。同時,結合務工熱門區域專業需求,開設相應專業,滿足畢業生外出務工需求。中職學校較少考慮到本地區鄉村振興人才需求,涉農專業開設很少,實踐教學內容缺乏,調查中58.62%的受訪畢業生認為中職教育對鄉村振興的參與度有差距,需要在專業技能知識講授和專業設置方面有更多的提升,59.61%的畢業生認為學校與鄉村人才需求存在較大的理念差異,應加強實踐教學。
二、縣域中職教育助推鄉村人才振興路徑建議
職業教育是加快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助推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縣域中職教育工作應緊扣鄉村振興對各類人才的迫切需求,集聚政策紅利、盤活現有資源、面向鄉村振興優化配置,創新中職教育模式,持續增強中職教育吸引力,勉勵鄉村學生就地入學和畢業后在本地就業,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鄉土人才。為此,提出以下四點工作建議。
(一)構建“人才、政策、資金”三大平臺,拓寬鄉村人才培育途徑
一是搭建引才聚才平臺。由政府部門主導,引導農村地區有條件的電商平臺、特色產業園區、特色田園鄉村等建設創業創新孵化基地,逐步提升服務功能。支持電商平臺、電商協會開展電子商務師職業技能培訓和認定。強化縣域專業人才統籌使用,推進地方政府支持畢業生到基層任職,可擔任助理村主任、助理技術員等職務,通過在基層見習學習,提升服務三農意愿,并在推薦升學、考錄政府聘用人員、推薦就業等方面予以傾斜。探索賦予鄉鎮更加靈活的用人自主權。二是建立政策激勵平臺。加大創新創業扶持力度。開辟鄉村創業創新政策咨詢、注冊登記、稅費減免、金融服務“綠色通道”,按規定落實富民創業擔保貸款、稅收優惠、創業補貼等政策。將高技能人才培訓緊缺型職業(工程)目錄納入涉農職業(工種)。加大鄉村人才待遇保障。創新人才在農村居住、就業、創業等靈活多樣的利益分配方式、組織形式及工作方式,落實落細各類基本公共服務和有關待遇。鼓勵按規定開展鄉村人才評選表彰。三是創建資金扶持平臺。鼓勵創設投資收益分配機制,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相關財政支農項目積極支持鄉村人才創新創業。鼓勵鄉村振興投資基金等對符合條件的鄉村人才領辦創辦的農業企業投資,給予財政貸款貼息等。
(二)鞏固“模式、專業、理念”三線對接,形成鄉村人才培育生態
一是辦學模式要對接企業需求。結合學校實際和地方產業特點,不斷深化校企合作,強化校企資源整合共享,加大科教融合力度,創新產教融合方式,逐步推動校企合作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由淺層次向深層次發展,鼓勵“訂單式培養”“菜單式培訓”培育模式。二是專業設置要對接主導產業。中職教育院校在專業設置上應向三農優勢產業傾斜,施行“市場主導型專業設置模式”,開設鄉村技術技能特色專業和特色班,將耕讀教育相關課程作為涉農專業學生必修課,建設一批新興涉農專業。全面推廣“定向委培”“半農半讀”農民中高等學歷教育,每年選送一批優秀農技骨干到院校研修深造。三是培育理念要對接服務三農。兼顧就業和升學兩方面的教育需求,將中職教育的辦學定位確定為“服務多元主體職業發展”。面向農民群體的實際就學需求,制定適當的培訓方案和實踐計劃,幫助其在短時間內成長為鄉村振興戰略所需的新時代農民。強調服務三農的價值取向,廣泛宣傳對鄉村振興有突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和鄉土文化能人,構建鄉村振興人才培育良好生態。
(三)打造“留人、用人、育人”三項機制,提升企業健康發展理念
一是營造留人引人良好空間。薪資待遇是留人、引人的關鍵因素,鄉村用人單位應著眼長遠發展,結合自身實際,制訂多種積極薪酬模式,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性。同時,可以通過期權、股權等形式,設置具有挑戰性工作崗位或職位,為人才發展預留空間。二是增強企業用人動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使大批新業態新產業出現新挑戰和新機遇,主產區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發展休閑觀光園區、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等成為新業態發展方向,電商平臺、共享經濟、創意農業、特色文化產業等產業鏈、價值鏈延伸迎來更多商機,企業管理者要以敏銳的思維加強新型創新人才的使用,及時捕捉企業新發展機遇。三是提升協同育人的主動性。企業管理者要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營造寬松自我發展的人文環境吸引人才,積極主動與職業院校對接,增強“雙主體”協同育人的自覺性,做好人才儲備,提升企業競爭力。
(四)加強“德育、價值、事業”三觀教育,激勵學生服務鄉村發展
一是創新服務鄉村振興“德育觀”。加強鄉村振興戰略的宣傳,通過引入案例、組織活動、開展調研、推介成果、評選先進等方式,將鄉村振興融入中職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同時,通過搭建創新創業平臺,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加強創新創業指導等方式來將創新創業思維帶入教學,提升學生創新創業思維能力。二是培養服務三農“價值觀”。學校和家庭應加強中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有針對性地開展面向基層就業的教育與引導,充實鄉村振興人才隊伍。通過組織學生下到基層農村實踐學習,感受農業農村的巨變,邀請高素質農民來校授課交流等方式,幫助學生重新定位和認識農村,從源頭上培養學生“新型農民也是職業”“農村大有可為”的理念。三是構建主動挑戰“事業觀”。鼓勵中職畢業生根據自身專長和區域經濟特色,在基層創辦企業、從事個體經營或網絡創業,鼓勵其興辦家庭農場、休閑產業、承租規模試驗田等,并按規定給予就業創業政策支持。
(作者單位:1.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農業干部學校;2.江蘇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盱眙分校;3.江蘇省洪澤中等專業學校)
(本研究為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2022年度農民教育培訓和農業農村人才培養智庫課題《縣城中等職業教育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主要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