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宇



摘? 要:傳統獅子造型不僅具有獨特鮮明的民族特征,也因其深厚的精神文化內涵而展現出強烈的生命力與表現力。本文將獅子造型分為玄幻神獸、威嚴猛獸及玲瓏寵物三種類型,并從寫實與夸張、粗獷與細膩、莊重與詼諧三個角度分析了其特征。
關鍵詞:獅子造型;類型;特征
一、獅子造型的主要類型
按照外在的造型特征,本文將傳統的獅子造型分為玄幻神獸、威嚴猛獸及玲瓏寵物三種類型。不同的造型折射出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背景與人們的精神寄托。以下就上述提及的三種類型進行詳細論述。
(一)玄幻神獸型
這種類型以先秦至南朝時期的獅子造型為代表。這一時期的獅子從造型上看最大的特點就是身體呈流暢的“S”型,極富彈性與動感,有一種一觸即發、激昂騰飛的動勢,展現出神獸強大的威力與不凡的體魄。中山王墓的錯銀雙翼神獸通過將頸部拉長、下沉胸部、臀部翹起的處理方式,使得神獸整體呈現一種即舒展又蓄勢待發的狀態(如圖1)。故宮博物院的帶翼獅,頸、胸、臀加上尾部的多處彎曲相互轉承相連,是典型的流暢又順滑的“S”形曲線,行云流水,一氣呵成,仿佛瞬間就能騰云駕霧而去(如圖2)。匠人們按照自身的意愿,將不同動物的特征進行變形、夸張、組合在一起(犄角、羽翼、鬣須、爪蹄等),讓獅子上天入地,飛翔奔馳,無所不能,這種“大團圓”似的造型方法,反映出早期人們渴望征服自然、崇尚力量的原始意愿,與傳統的本土神獸龍、鳳的造型方法相一致,繼承了原始時代的圖騰崇拜與原始宗教的思維模式。東漢孫旗屯的石獅既具有猛獸矯健有力的身軀,又有鳥類輕柔細膩的羽翼,頭頂的雙角、下頜的鬣須,無處不展示著超乎尋常的神秘與力量(如圖3)。對于早期的人類來說,每個存在物都具有人類無法知曉的神秘力量。鳥類的力量凝結于羽翼,猛獸的力量藏匿于身軀,擁有了這些特征便可以獲得對應的神力,這種神秘互滲的思維方法給了他們一個神靈崇拜的空間。不止于此,獸身還飾有各種富有想象力的紋飾,常見的有麟紋、云火紋、卷草紋等,為整個造型又平添了一層神圣、玄秘的氣氛。南朝帝王陵前的石獅,均體量宏偉、紋飾華麗,景安陵、永安陵、永寧陵的石獅均飾有多種紋飾,華麗而神秘(如圖4)。綜上所述,神獸型的獅子造型方法,就是將現實中的客觀事物由自身的意愿與聯想將其建立聯系,在表現的過程中對其進行主觀的分解、變形、夸張、組合等。在整體流線與動態的處理上則是以流暢彈性的線條,來展現出神獸來去自如、無影無蹤的神力與氣勢。
(二)威嚴猛獸型
這種類型以盛唐時期的獅子造型為代表,此時期的獅子造型已經成熟定型,后世的獅子基本沿用這一經典形象。唐代獅子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健碩豐腴充滿力量、威嚴霸氣又不失生動,是唐代民富兵強、國家強大繁榮的民族意識的凝結。這一時期的獅子有走姿與坐姿兩種形態,坐姿更為經典常見。因經濟的繁盛,人們的思想意識開始解放,早期較為落后的神權迷信思想被現實的生活富裕信仰所取代,反映在獅子的造型上就是濃厚的寫實感,比例精準,肌肉豐滿,形象生動,充滿了生命的張力。因擺脫了之前拘謹神圣的氣氛,在造型中運用了豐富的虛實線,并且強化了體塊結構,使得整體線條生動流暢,結構層次分明。每一條充滿彈性的曲線和此起彼伏的塊面,都仿佛堅硬的石頭表面下涌動著鮮活的內部生命。寫實是造型藝術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但唐代的獅子并不是完完全全地模仿真獅,其造型上與真獅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所謂的寫實感,是指唐代的獅子比起前朝的獅子更具有真實性與靈性,精準的體格與肌肉,以及對眼睛、鼻子、盤口利齒、卷曲的鬃毛等具體形象的處理表現,使冰冷的石頭變得有血有肉,仿佛就是一只來自自然界的猛獸,讓人望而生畏。這種造型方法是在寫實的基礎上對動態和形象細節、精神氣度上作適當的調整與平衡,將獅子的形象賦予真實存在感,所以唐獅不是真獅的再現,不能用“栩栩如生”來形容,而應該是“出神入化”的傳神塑造。無論是乾陵朱雀門前蹲坐的石獅(如圖5),還是順陵南門行走的石獅(如圖6),均以極富氣韻的線條流暢完美地刻畫了獅子豐厚卷曲的鬃毛、細致的五官。為強化真實性與血肉感,在體塊結構中若隱若現地描繪出脊柱線或骨線,起起伏伏,虛虛實實,構成了一只生機勃勃、自然生動的威猛雄獅。
(三)玲瓏寵物型
這種類型以宋以后及民間各類型的獅子造型為代表。宋以后的獅子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氣質變得溫順馴服,從威嚴霸氣的守護神變成了乖巧可愛的小寵物,各類的裝飾品開始增多,如頸部的綬帶鈴鐺、玩耍的繡球等。因商品經濟的發展,各種類型的民間工藝都開始塑造獅子形象,這就極大地豐富了獅子的造型。北京盧溝橋上的幾百尊千奇百怪、造型各異的獅子,有的蹲坐瞭望,有的嬉戲打鬧,充滿情趣,以各種惟妙惟俏的姿態與細致深入的細節刻畫來吸引人們(如圖7)。從造型上來看,獅子的頭約占身體的一半,腦門凸顯,顯得笨拙可愛,圓眼蒜鼻,大嘴張開呈嬉笑狀,頸部飾有鈴鐺,四肢短粗,配合各種姿態,一只只靈活生動的小寵物躍然眼前。到了明清時期,獅子不僅在造型上精巧華麗富有變化,還常飾有繡球、彩帶、鈴鐺等各種飾品(如圖8、圖9),吉祥的寓意內涵也不斷擴展,應用更加廣泛。象征是民間造型法則之一,獅子的造型根據不同的寓意呈現著不同的形態,如傳達陰陽傳統哲學觀念的“獅子滾繡球”。獅子屬陽,繡球屬陰,獅子滾繡球代表陰陽交感,生生不息,常用于傳統婚禮中,寓意為吉祥喜慶,好事連連。還有以諧音的方式傳達寓意的,如“大獅小獅”,即“大師小師”,寓意步步高升、加官進爵,也有子嗣昌盛、人丁興旺的含義。獅子的造型被廣泛運用在各種不同的民間藝術中,如剪紙、皮影、年畫、刺繡、木雕等,民間的藝人們在不同的材質與工藝中充分發揮著自己的技藝與創造力,制造出風格迥異、造型夸張的各種獅子造型,使民間的獅子造型充滿著生機與活力。
二、獅子造型的基本特征
(一)寫實與夸張
寫實與夸張夸是造型藝術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在原始美術中這種特征就已出現。早期的人們通過觀察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動物形象,采用繪畫或雕塑的方式將其如實地模擬與塑造。如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中的人面魚紋盆,盆內壁彩繪的魚的形象,如實地表現出了魚的形態與結構特征,用簡單的網格紋表現魚鱗,且較好地處理了虛實、疏密等關系,雖簡單卻生動真實。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文化遺址中,出土了距今約7000多年的陶制豬、狗、羊等。在漫長的采集和漁獵生活中,人們對這些常見的動物形象有了深刻的了解。原始美術中也有許多夸張的造型,這類造型有意識地通過超越自然的物質形態來賦予神性與靈氣,是“萬物皆有靈”觀念的物化形象,滲透著神秘的幻想。人們以表現為目的而創造形象,將有用的特征以夸張強調,把不重要的部分淡化或者剔除。如紅山文化的碧玉龍與玉豬龍,均以簡潔的形狀描繪大體形態,對重要的特征如眼睛、鬣須等予以強調。
在我國傳統的獅子造型中,這種特征也十分明顯。但與西方重再現、重模仿的寫實不同,中國傳統美學中的寫實更注重“傳神”,即謝赫六法中的“氣韻生動”。在中國的古人看來,審美客體不應該是孤立的、有限的“象”,而應該突破“象”,由有限進到無限,進而取“境”[1]。以筆者的理解,就是在把握客體總體外部特征的基礎上,予以整合處理以展現出內在的精氣神。原始時期的一些人物雕塑,對五官不做精細化處理,把面部神情作為表現的重點。可以認為,這種處理手法是我國重視傳神的傳統之開端。縱觀以寫實為特征的唐代獅子,在外部形象上與真獅有天壤之別,但匠人們通過對獅子身體結構的把握、骨骼與肌肉的虛實、頭部的鬃毛及面部五官等的一系列外部特征的整合處理,將獅子霸氣兇猛、威嚴神圣的內在品性顯現出來。一如上文所述,唐代的獅子不是“栩栩如生”的真獅再現,而是“出神入化”的傳神塑造。寫實與夸張兩種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