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陽
(重慶理工大學 重慶知識產權學院,重慶 401320)
近年來,中國版權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版權產業規模實現快速增長,尤其是在2021年,由于處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階段,傳統新聞出版、音樂傳媒、廣播影視等行業發展速度逐漸加快。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2021年中國版權產業經濟貢獻”調研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版權行業產值增長8.48億元,同比增長12.92%;占GDP的比重為7.41%,比2020年提高了0.02個百分點,版權產業規模的穩步增長使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占據更加重要的地位[1]。在版權產業發展過程中起明顯拉動作用的是以軟件、電子等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在網上閱讀電子書籍、聽音樂、觀看影視并下載相關的電子資源已經成為人們日常學習、娛樂的普遍行為,公眾對版權模式的需求直接導致數字出版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大量民營出版企業走在探索新技術與版權相結合的前沿,踐行將出版內容全方位數字化變革的舉措。2021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的收入高達12 762.64億元,相比2017年的7 071.93億元,5年時間內數字出版產業收入增長了1.8倍,其中在數字出版產業中互聯網廣告、網絡游戲、在線教育、數字音樂占據收入榜前4位,由此可見,數字出版已成為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但隨之帶來了一些問題,例如互聯網在給人們提供便利的同時增加了版權侵權風險,網上各種資源濫用容易導致著作權侵權而權利人難以發現的情形[2],這些數據信息安全性問題值得關注。
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為如何便捷地解決版權運營問題提供了新技術。例如人工智能、第五代通信技術、區塊鏈技術等都為不同產業的創新發展帶來巨大動力,傳統出版、游戲發行、影視傳媒等行業從制作到出版全流程都在發生一系列的轉變[3]。只有結合互聯網新技術對產業布局、業務調整和運營模式重構,才能適應版權行業數字化快速發展的新環境[1]。
隨著數字版權發展,數字版權保護模式逐漸形成且備受關注,2009年3月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啟用“中國版權保護中心著作權管理信息系統”,該系統通過互聯網技術可以實現登記申請、公告查詢、版權鑒定、監測維權等功能[4]。而傳統數字版權保護技術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更新迭代,以及數字版權發展形勢的變化不斷更新發展[5],例如數字版權管理技術(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DRM),傳統的DRM技術可以對電子書籍、音頻、視頻等數字內容進行權利保護、使用管理等, DRM技術不僅可以實現數字作品登記,還可以對作品整個流程進行版權管理[6],這些新興技術促進了版權管理模式不斷升級。
數字版權管理技術是需要軟硬件同時支持才能進行合理使用的技術,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越來越多的軟硬件技術支持著數字版權管理技術發展。例如,數字加密技術在版權內容保護的應用、數字水印與媒體指紋技術在數字產品跟蹤的應用、權限控制技術在使用者身份限制的應用、身份認證技術對版權使用者身份認證的應用等[7]。
1.3.1 數字加密技術
數字加密技術廣泛應用使“通證”(token)一詞進入了大眾的視野,“通證”原意是指令牌、信令,應用到知識產權領域旨在給所有版權增信,以解決其在市場交易流通環節難以證明的信用問題。數字加密技術可以解決內容被盜版的問題,保護出版者的合法權益,其將密碼學的相關知識應用到數字版權保護中,通過對版權設置密碼加密版權中的相關內容,而密碼則是查看和使用版權內容的門票,只有擁有密碼才能擁有查看相關版權中內容的權力。但是這種技術在版權保護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旦密碼被惡意侵權,版權內容就不再受到數字密碼保護,由此會給版權人帶來巨大損失與風險。
1.3.2 數字水印與媒體指紋技術
數字水印是一種可以長期刻印在原始數據中的標識,這種數字數據具有可鑒別性、可證明性特點,數字水印構成形式多種多樣,可以由數字、編碼序列,或者是圖像、文字等可以用來標識或者識別版權的信息組成[8]。一般在瀏覽內容時不會看到水印,只有利用專業檢測儀器或版權數字水印檢測技術才能檢測到。媒體指紋也是一種新型跟蹤技術,可以對已登記上傳數字作品版權的權屬、轉讓狀態等進行主動監督和控制,如果監測到有侵權或者非法復制版權相關內容的行為,版權人可以通過該技術對侵權人或者非法傳播者來源進行追溯,通過檢索非法侵權者的侵權數字路徑,進行侵權取證與維權。
1.3.3 權限控制技術
權限控制技術是數字版權管理重要環節,支撐著數字版權管理的權限使用,權限控制技術使用特定的語言對權限描述進行編寫,通過用特定的語言編寫保護者權限可以進行邏輯上的控制。這種通過編寫指定權限來進行邏輯控制可以限制使用者的身份,也可以限制使用者數字版權管理的權利范圍,使版權管理使用者在權限范圍內進行合理使用。
1.3.4 身份認證技術
身份認證技術要求具備對權利人的身份進行有效認證的功能,需要對使用者的各項特征進行準確地錄入和識別,通過此項技術提取特征和屬性來認證使用者的身份,同時要確保使用者的身份真實有效。身份認證既可以通過對用戶名、數字證書等形式進行,也可以通過對口令、與硬件綁定的身份驗證技術等實現,有效準確的身份認證可以很大程度提高版權管理者的效率。
2016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指出,區塊鏈技術的本質是一種分布式的加密互聯網數據庫技術,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在我國備受重視。201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區塊鏈技術的集成應用在新的技術革新和產業變革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確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
目前網絡資源信息共享、獲取便捷等特點使我國網民數量越來越多,直接促進了我國版權產業增長。據《2021-2022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統計,2021年中國數字出版產業整體規模達到12 762.64億元,同比增長8.33%。其中互聯網期刊收入28.47億元,電子書66億元,數字報紙(不含手機報)6.7億元,博客類應用151.56億元,網絡動漫293.4億元,移動出版(數據統計僅包括移動閱讀)415.7億元[9]。除在線教育、網絡動漫等新興板塊收入領先外,互聯網期刊、電子圖書、數字報紙等傳統書報刊數字化收入增幅也穩步提升,總收入達到101.17億元,相較于2020年的94.03億元,增幅為7.59%,由此可見,我國版權產業正在向數字化方向加速轉型[9]。
目前,我國研發區塊鏈技術的企業數量不斷增加,截至2022年3月,我國區塊鏈企業已經超過了1 300家。區塊鏈技術與產業融合推動創新發展已逐漸成為趨勢,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時間戳、不可篡改性、可以智能自動生成合約等技術可以解決傳統數字版權管理系統存在的問題,區塊鏈技術的本質原理是生成一連串的數據塊來構成一個分布式的存儲系統,在這個存儲系統中,大量交易信息存儲于每一個數據塊中,用來驗證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并生成下一個區塊,每個區塊按照生成的先后順序進行排列,每一個區塊都是一個節點,共同構成一個分布式的存儲系統,這種分布式存儲結構使得信息不容易被篡改,且不受中心管制。同時,利用密碼學的方式可以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使區塊鏈技術具備安全性和獨立性,這些良好的特性都可以與版權運營進行融合,為版權運營提供新機遇[10]。
區塊鏈技術的核心是時間戳技術,將接收的數據上傳系統,在分布式系統構成過程中,每生成一個區塊,系統會將數據加蓋時間戳,依照區塊生成的先后順序連接構成區塊鏈,而每個節點之間可以建立聯系,按照應用時間順序,通過哈希算法計算生成哈希值,產生新的區塊鏈,并在各個節點進行同步上傳,時間戳技術可以保證數據信息不被篡改,這一特點也使區塊鏈技術在版權保護方面占據有利優勢,提供更加公正、可靠的保護[8,11]。版權運營系統中為版權登記提供技術支持的原理與之相同,首先權利人將作品上傳到系統,通過時間戳技術進行加蓋時間戳,按照時間順序生成哈希鏈接,將相關數據分布式存儲于區塊中,構成區塊鏈,從而完成版權登記過程。在版權登記過程中,哈希算法要求兩個數據差異較小時才可以進行版權登記,這為版權登記提供了安全性。同時獨立節點之間聯系使版權登記管理具備去中心化的特征,不再需要一個中心的版權登記管理系統,每臺機器都可以進行數據登記,參與運算的機器都可以看作一個節點,這種版權登記模式可以使權利人僅依靠版權運營管理系統就可以上傳登記,查詢版權登記的狀態變化、獲取電子版權登記證書等。
運用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登記不僅注冊成本低、速度快,而且數字版權內容可以作為數字資產儲存于區塊鏈上,區塊鏈技術應用極大地彌補了傳統數字版權登記審批流程緩慢、時間長等缺點,免去繁瑣的版權登記環節和審批,節省人力和登記服務費用。這些優勢不僅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率,還可以促進版權人登記的積極性,增加版權登記數量,推動我國版權產業發展。
區塊鏈技術下的版權交易是指版權人將自己的版權登記在版權系統上,給版權消費者提供閱讀與選擇。版權人和版權消費者無需在現實中進行交易,在系統中就能完成版權交易。版權消費者在滿足版權交易的實質條件時,點擊生成計算機語言化代碼的合約,合約就可以自動履行。這種自動生成智能版權合約簡約了版權交易的流程,其利用加密貨幣進行數據和電子貨幣交易,權利人和購買方無需對貨幣和產品進行驗證,通過數字密鑰和數據地址就能完成交易。
加密貨幣的存在可以使資產交易雙方直接進行轉移價值,不用第三來進行公證,減少交易成本與交易時間,實現權利人和消費者點對點地直接交易。通常交易信息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消費者需求或者商業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交易信息會在原有基礎上分叉出新鏈,在原有交易信息上進行存儲,不會損害任何一方利益。相較于傳統互聯網商業模式,大量欺詐性交易使得雙方達成交易需要依賴獨立授信第三方金融機構對資產信息驗證,這種通過第三方進行交易的方式不僅會造成交易成本的浪費,而且增加交易過程的復雜性。區塊鏈技術使用加密貨幣的加密技術來解決這一問題,買賣雙方可以根據意愿進行安全可靠的交易,交易達成后形成新的數據塊序列存儲到區塊鏈平臺。版權登記與版權交易過程如圖1所示,版權交易過程受到數字簽名的保護,加密貨幣使用非對稱加密算法,在交易過程中將權利人通過版權登記將作品分布式存儲在區塊鏈平臺,同時獲得區塊鏈平臺頒發“公鑰”和“私鑰”,利用公鑰加密信息,當請求者請求版權交易時,通過數字貨幣進行交易,權利人提供解密的“私鑰”給請求者,請求者使用“私鑰”驗證數字簽名,即可獲得對方“私鑰”的所有權。

圖1 版權登記與版權交易環節
在版權交易過程中,著作權人可以將作品上傳到版權運營管理系統中進行傳播,權利人可以選擇版權的轉讓或者許可等交易模式,版權交易請求人可以通過系統瀏覽所需的相關著作權作品,通過版權運營管理系統向權利人請求交易,以電子貨幣方式取得授權后完成交易。區塊鏈系統還具有查詢和證書存儲功能,每個節點的系統用戶可以在版權運營管理平臺對版權在登記、交易、傳播等各個流程進行查詢和追溯,區塊鏈技術優勢在于通過系統進行交易,記錄版權交易各類節點的變更全過程,這些全流程服務為司法取證提供渠道。
區塊鏈技術應用使版權管理更加便捷的同時,也給權利人提供了更嚴謹的法律保障,解決追溯侵權來源難、維權難、取證難的問題。在版權運營管理系統中,版權信息具有權威性,通過系統版權鑒定權利歸屬的方式,可以為司法鑒定和司法保護提供可信和可靠的證明依據。區塊鏈中的時間戳技術可以為侵權事件提供證據,例如,存在性證明、權屬證明、相似性證明都能在版權管理系統找到合法的信息。版權人可以登錄版權管理系統進行信息取證,根據系統計算出的原作品和侵權作品的對比報告、相似性報告等為維權提供有力證據。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使版權運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在版權登記、交易、管理和維權方面比傳統的版權管理模式更具優勢。但是在版權登記應用上存在一些問題,如區塊鏈技術具有很強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有時版權人在進行版權登記時,可能會要求以匿名形式進行登記,以區塊鏈技術為支持的版權運營管理系統需要真實性,這就導致匿名性現象與版權登記實名制要求之間的沖突,實名制版權登記規則會使權利人顧忌個人真實信息過度披露,所以這兩種情況之間產生的問題還無法解決,對版權登記流程造成一定的障礙與影響[12]。此外,以區塊鏈技術為支持的版權運營管理系統雖然結合法律規定版權登記的一些規則,但是權利人應嚴格遵循相關的法律進行登記,版權運營系統無法真正地代替法律框架對版權登記進行監督。區塊鏈技術雖然可以為版權登記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起到安全性保證,卻不能真正地代替法律的功能。要解決版權運營中出現的問題,必須將法律法規與版權登記更好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區塊鏈技術在版權運營管理中的優勢,推動我國版權產業改革發展。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版權產業的出版形式和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版權數字化、電子化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版權產業與新興技術相融合占據版權產業總收入的主要地位,然而版權產業轉型帶來的運營難、管理復雜等相關問題也亟待解決。隨著我國區塊鏈技術發展越來越成熟,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版權運營領域為我國版權產業提供了新機遇,不僅可以使版權運營和管理變得更加便捷,還可以為版權登記、交易等環節提供安全保障。
區塊鏈技術使版權運營變得更加便捷,但是在利用區塊鏈技術來進行版權運營時,仍存在許多問題。比如在區塊鏈技術與法律結合以及政策的制定和遵守方面,區塊鏈技術提供的版權管理平臺并不能代替司法權對版權進行認定,區塊鏈技術在某些具體問題認定時也不能等同于專業的從業人員,單純的技術平臺對版權相關認定也不足以讓公眾和法院信服,因此以區塊鏈技術為支持的版權運營管理系統可以與知識產權法院和公證機構合作,構建司法聯盟制度,增強制度的權威性,降低法院審查電子數據的壓力和難度。除此之外,還要不斷提升著作權人及其利益相關者的版權保護意識,鼓勵其積極維權、保護相關權益。同時,政府機構還應在實施、應用該技術層面上,對比傳統版權運營管理模式的優劣勢,找到存在的問題和缺陷,共同解決版權領域的難題,促進區塊鏈技術以及數字貨幣交易等在版權運營領域的深入發展和廣泛應用。只有不斷解決版權管理與區塊鏈技術結合產生的問題,才能促進版權產業向高新技術方向發展,不斷推動我國文化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