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濤,馬京晶,李曉曉
(1.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 機電信息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2. 四川財經職業學院 信息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1;3.成都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6)
高職院校是培養實用型技術技能人才的搖籃,同時承擔了大量的科技項目與社會服務工作,積累了不少科技成果。然而,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下的問題制約著科研工作的開展,也凸顯出懂科研成果、懂市場運作的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匱乏[1]。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尤其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下,高職院校雙創教育工作也迎來了重大改革。一方面,我國科技成果的整體轉化率低于20%,大量的科技成果處于“睡眠”狀態,存在巨大的閑置浪費[2]。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學生創業行動局限在完成相應比賽階段,使得創新創業大賽獲獎項目也出現轉化率低、存活率低的現象,制約著雙創教育的發展。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高職院校科技成果轉化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鐘美娥等[3]以科技成果轉化為基礎,構建起了新型大學生創新創業培養模式,并建立起多元化、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王嬌楠等[4]將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模型引入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并闡述了大學生科技創新促進高職院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相應對策;歐陽萍[5]、唐皓等[6]等研究了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在指導學生科研項目、畢業論文的同時培養學生科研能力。基于此,本文擬分析高職院校科技成果轉化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之間的內在關系,依托科技成果轉化促進雙創教育改革與發展,實現互利共贏,在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的同時,培養學生創業意識、創業實踐綜合能力以及增強大學生創業團隊的市場競爭力。
高職院校科技成果產出十分顯著,在全國科技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為國家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據高職發展智庫統計,2021年全國527所高職院校共獲得發明專利授權數為5 562件,較上一年增長43.57%。然而,在高職院校成果產出逐年增加的同時,科技成果轉化率卻沒有較大的突破,長期處于不足10%的水平[7]。也就是說,高職院校大量的專利成果長期“沉睡”,未能轉化為市場價值。究其原因,與以下幾方面有關。
長期以來,高職院校科技工作評價機制重數量、輕應用。高職院校科研人員從自身利益出發,主要圍繞績效考核、職稱評審等來確定學術研究方向,未考慮以企業為主體的市場需求,導致研究產出的科技成果質量不高或沒有重大突破、社會應用推廣意義不大。而且,高職院校研究人員往往更加注重論文成果、獲獎等級,較少關注科技成果對人類的經濟社會價值。另外,高職院校研究人員與企業之間缺乏有效的信息溝通,科技成果非企業所需,不具備轉化條件。
常見的高職院校科技成果轉化途徑主要有自行投資轉化、向他人轉讓以及與他人合作轉化3種[8]。這3種轉化方式均要求科研人員具備全面的知識體系和綜合能力,不僅僅要懂技術,更需要懂市場、擅經營。在科技成果轉化實踐中,即便是科研人員自行投資轉化項目,通常也是在崗創業,需要平衡學校的教學、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與社會服務等工作。部分高職院校還要求科研人員必須在履行完學校崗位職責后,利用額外的時間與精力實施創業活動,也有院校禁止在崗教職員工入股企業或參與創業活動。由他人或與他人合作轉化的形式則需要豐富的社會資源和市場拓展能力,這通常是高職院校科研人員所欠缺的。職業經理人雖然具備專業的企業經營能力,但由于對科技成果的專業程度了解不足,往往不能夠很好地挖掘出科技成果的商業價值,又缺乏對市場技術需求的把控,進而導致轉化成功率不高。因此,高職院校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綜合實踐能力的匱乏或科研隊伍中缺乏經驗豐富的創新創業人才是導致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來,在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推動下,全國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迎來了一次重要變革。中國青年創業就業基金會發布的《中國青年創業發展報告(2022)》顯示,54%的大學生創業者在校時曾參與過創業大賽(互聯網+、挑戰杯、創青春等),62%的新興科技領域青年創業者認為創業園區、孵化器之類的創新創業孵化平臺對其創業幫助大,56.2%的大學生返鄉創業。這說明大學生創業意愿明顯增強,創新創業教育取得較大成效。但是,據魏澤虹等[9]對浙江省10所本科院校獲得省級三等獎以上榮譽的優秀項目的成果轉化情況調研分析來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成果轉化率僅9.6%,90%的獲獎項目未進一步落地孵化。這說明高職院校更注重創新創業大賽獲獎情況,忽視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等。
教學資源是教學的基礎,優質創新創業教學資源需要覆蓋意識培養、能力提高和環境實踐3個層次。當前大多高職院校僅僅開設了創新創業課程,教學方式多以理論教學為主,沒有具體的、可操作的實踐平臺,教學缺乏針對性、啟發性、實踐性。讓學生在零星的知識海洋中去了解創新創業的核心內容,不僅增加了學習難度,也凸顯了現實教學資源與優質教學資源之間的差距。因此,當前迫切需要建立一支整體水平高、綜合素質強、有創業經歷與競賽經驗的專業型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來打造優質教學資源和典型創新創業案例[10]。
大學生創業耗時耗力、社會資源少且存活率較低,很少有企業提供商務合作與真正的創業機會。目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實踐平臺通常是圍繞“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創”構建的學賽一體孵化平臺。大部分教師和學生認為比賽獲獎比創業實踐重要,并不會將商業計劃付諸實際行動,甚至于都沒有檢驗商業計劃的機會。從四川省高職院校歷屆“互聯網+”大賽獲獎情況來看,學校重視獲獎的數量和質量,忽視了學生的創業實踐訓練。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構建了“實踐-創新-項目-競賽-創業”人才培養模式,依托創新創業大賽構建“模擬創業”平臺來解決學生創業實踐活動難題[11],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業實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受益學生數量有限,需進一步加強模擬創業過程、孵化企業實踐平臺的搭建。
教育部指出要“優先向大學生創辦的小微企業轉移高職院校的科技成果”[1]。這在政策層面明確了將高職院校科技成果向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轉化是可行的。
是否有較高的技術壁壘是影響大學生創業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大學生從學校、專業領域的科技成果入手孵化創新創業項目,不僅能夠通過自身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更好地對科技成果進行市場化推廣應用,還能憑借高職院校科技成果提升創業項目,筑起較高的技術壁壘,占領目標市場的技術領先地位,進而提升創新創業項目的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高職院校積極出臺支持科技成果轉化政策,讓科技成果通過大學生創業實踐活動進行市場轉化,在提升大學生創業項目科技含量、技術門檻和市場競爭力的同時,提升高職院校科技成果轉化率。而且,創業實踐過程中的技術更新以及成果市場價值的檢驗對于高職院校的科學研究同樣大有裨益。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1〕35號)文件進一步指出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業是促進高質量就業的重要途徑[11]。創新創業教育是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建立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為大學生創業項目的實踐路徑,將依托科技成果轉化的大學生創業案例進一步轉化為典型的教學資源,探索“專業課程+TRIZ”融合路徑,構建起“理論探索→應用→創業實踐”遞進式課程體系,將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創新舉措。大學生參與到導師的科學研究中來,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在研究中了解、掌握核心技術與科技成果,將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科研能力、創業實踐能力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12]。
教育部頒發的《關于做好2016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教學〔2015〕12號)文件,從政策層面明確了高職院校要通過合作、轉讓、許可等方式優先向畢業生創辦的小微企業轉化科技成果。這種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復雜的工作,還沒有較為成熟的制度和案例參考。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要尤其注重降低高職院校和大學生創業團隊承擔的市場風險與保護高職院校知識產權。
科技成果轉化為大學生創業項目,首先要打通政策渠道。學校要將適合大學生創業的科技成果納入支持大學生創業項目庫,供全校學生選擇,更要鼓勵在校學生進入到開放式實驗室,參與到教師的科研工作中來,并明確落實具體的實施措施。制定科技成果傳化為大學生創業項目的相關制度要考慮以下幾點:①需要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技術入股制度,確定股本占有率以緩解大學生創業啟動資金壓力;②明確科技成果持有人、大學生創業團隊之間的權責,構建起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機制;③明確導師、專家指導義務,建立收益分配制度;④建立創業風險防控和退出機制。
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為大學創業項目的政策渠道后,還需要構建大學參與科技創業一體化模式,其核心內容有兩點:①將科技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②加強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融合。相關專業可依托“睡眠”中的科技成果,開發專門的創新創業教材,將TRIZ創新理論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來,建立起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學科競賽、創業實踐全面融合的“立交橋”,培養更具創新精神,有文化、懂技術、擅經營、會管理的創業型技術技能人才。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實施科技成果向大學生創業項目的轉化,必須把人力資源放在首位。①選聘有創業經歷或大學生創業競賽經驗的高職院校教師、企業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等組建創業導師團隊,并參與到具體的科學研究與創業實踐活動;②結合專業知識和市場需求,開展針對性的科研活動,推動形成更多有市場價值的科技成果;③培養大學生專業知識應用能力,掌握科技成果的技術本質和市場前景,提升大學生創業綜合實踐能力以降低創業風險。
從科技成果轉化現實困境來看,無論是科研隊伍中缺乏創新創業型人才,還是高職院校市場競爭力弱、存活率低等,都表明了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緊迫性。本文分析了科技成果轉化與創新創業教育之間的內在聯系,建議依托“沉睡”中的科技成果,打通科技成果有效轉化為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渠道,實現互利共贏,推動高職院校科技成果轉化與創新創業教育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