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久軍 王美玲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代表著中華民族在長期奮斗中所創造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寶貴精神品質。面對變幻莫測的國際風云,大學生應當主動弘揚、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為中國發展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但是目前大學生對外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力明顯不足,多措并舉方能改變現狀。
關鍵詞:大學生;文化“走出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外傳播困境;對外傳播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31-0001-04
Abstrac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the root and soul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t represents the precious spirits with distincti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reated by the Chinese nation in its long-term endeavor. Facing the unpredictabl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actively promote and transmi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create a favorabl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for China's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o transmi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verseas is obviously insufficient at present. Multiple measures need to take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culture "going ou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verseas transmission difficulties; overseas transmission strategy
為了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指導性文件。正如《意見》所闡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代表著中華民族在長期奮斗中所創造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寶貴精神品質。中華民族能夠百折不撓、繁衍壯大,正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了豐厚精神滋養。離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不可能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發展。因此,這一優秀傳統文化不僅代表著當代中國發展的特色和優勢,而且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推動整個人類社會文明進一步發展,貢獻著不容小覷的推動力量[1]。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因此,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愛國主義無疑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創下的最重要的精神財富,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將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視為己任最強勁的精神動力。因此,培養能夠擔當時代大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然要首先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實施《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正是為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而制定。根據《綱要》要求,愛國主義精神培養應當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廣大教育工作者要不遺余力地推動愛國主義教育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極力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2]。
隨著“中國奇跡”的創造,國際上越來越多的人想了解中國,但是很多國家和個人對中國的發展理念、方針政策不了解,對中國的巨大發展產生恐慌、警覺與失落,甚至別有用心地制造一些不利于中國發展的國際輿論。有目共睹,中國經濟建設已經取得令世人贊嘆的成就,但中國的國際話語權仍不夠強大,國家形象建設也還未跟上經濟建設的步伐。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不同會議上多次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也指明“英語作為全球目前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和開展國際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在科技、人文等領域進行交流的最重要媒介,是中國持續深化對外開放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語言資源。[3]”隨著全球化時代的發展,大學生接觸西方文化的機會、途徑明顯增多。面對不同的意識形態和價值體系,在跨文化交際中如何引導學生客觀、辯證地分析2種意識形態的不同,引導大學生把個人的理想追求同祖國的發展前景、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同民族的命運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應是當下各個大學課堂都應做到的工作日常。因此,大學生應當主動弘揚、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外交流時應具備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以便能夠助力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遞、傳承與創新發展。
一? 調查目的、時間、對象和方法
為了客觀了解當下大學生用英語闡釋中國傳統文化的能力現狀,分析存在的不足及原因,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實踐參考,調研組于2022年3月—4月對青島T大學2021級480名非英語專業的同學進行了專項調研,調研通過以問卷調查為主,訪談為輔,兩者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本次調查發放問卷480份,收到有效問卷480份;另外,接受訪談的同學為80位。為保證調查分析的普遍性、客觀性,本研究注意調查對象涵蓋不同類別的大學生,在性別上涵蓋了女生和男生,在專業性質上涵蓋了文科、理科、工科和商科的學生,在生源地上涵蓋了新疆、西藏、貴州、云南、山東、江蘇和河北等12個省,既有來自農村的學生也有來自城市的學生。
二? 調查結果——大學生用英語闡釋中華傳統文化的能力現狀
首先,用英語向外國人推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在T校大學生中得到普遍認可。當在問卷中被問到“你覺得與外國人交流時具備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力具有重要價值嗎?”45.34%的同學認為“非常重要”,28.66%的同學認為“比較重要”,10.47%的同學認為“一般”,而認為“不太重要”和“非常不重要”的同學分別只占到12.52%和3.01%。由此可見,學生對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存在強烈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學生用英語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力亟待提高。當被問及“與外國人交流時,你是否會主動向其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3%的同學選擇“經常”,5%的同學選擇“有時”,17%的同學選擇“很少”,選擇“從來不”的同學比例最高,占到75%。當受訪者被要求寫下十二生肖的英語名稱時,僅有4%的同學答對超過10個(圖1)。同樣,對于“文房四寶”的英語表達,所知者甚少,答對率僅為7%。
針對“與外國人交流時不能主動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制約因素”,64.5%的同學表示“不知道如何用英語表達”,12%的同學因為“不足夠了解中國傳統文化”,13.8%的同學表示“很少與外國人交流”,9.7%的同學覺得沒必要(圖2)。
不難看出,大部分學生有著較高的文化認同感,但是由于自身表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英語能力所限,無法擔當讓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任。
三? 目前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一)? 教材中缺乏專門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文章
受訪的學生使用的教材為《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課本中沒有文章專門介紹中國的歷史、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盡管每個單元會有一個漢譯英翻譯練習針對中國某個方面的知識進行練習,但是因為課時所限和教師授課方式的不同,大部分同學(64.7%)表示該部分內容往往被留作課后作業,并無講解或者老師并不對該部分練習做硬性規定(4.5%)。
(二)? 課堂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涉及較少
大學英語課程的根本目的是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為國家培養具有較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傳播中國文化能力、能夠用中國眼光學習和分析西方文明的能力的國際化人才。但是一方面正如胡文仲教授指出的,沒有高校把如何實施文化教學寫進大綱,“教師即使意識到了文化教學的重要性也多半只能見縫插針地進行,文化教學只能錦上添花,而不敢喧賓奪主”[4]。大學英語課堂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分離,教師更多側重聽、讀、寫等語言技能的訓練,導致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偏低。就一門外語的習得而言,語言技能的訓練固然重要,但是如果過度重視語言技能本身,而忽視與文化相關的東西,未免有失偏頗。美國語言學家Kramsch[5]認為“語言表述著、承載著,也象征著文化現實,兩者不可分”。從這個意義上看,語言學習本質上是一個文化學習的過程,不應該將文化退變成語言學習的背景。另一方面,根據調查的結果來看,大學英語教學文化生態不平衡,重視西方文化而對中國傳統文化重視不夠。英語教師課堂上更多導入的是目的語國家的社會與文化,而對中國元素的內容較少提及,即使提到,也往往是為了與西方文化作對比,部分教師覺得學生對中國文化了如指掌,沒必要在課堂上過多涉及。但訪談結果表明,事實并非如此。例如,問卷中有個題目關于“請寫出孟子的核心思想”,能較為全面地回答該問題的同學不足1%,大部分同學只是略知一二(圖3)。因此課堂上以巧妙的方式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授課內容是非常必要的。英語課堂上的漢語“失語”現象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中國文化意識,不利于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教育,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理性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三)? 考試中較少涉及該方面的內容
目前只有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翻譯內容側重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等。除此之外,期末考試、研究生入學英語考試等涉及面較廣的考試中均缺乏與中國元素有關的內容。以參加人次最多的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為例,試卷中分值比重最高的聽力理解和閱讀理解兩部分(各占35%),更多涉及的是西方社會的科技、文化、社會等內容。目前考試仍是衡量大學生學習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考試的側重點會影響教師的教學安排和學生的學習目標。因此考試中較少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考查是導致學生對此重視程度不夠的一個重要因素。
(四)? 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不夠深刻
例如當被問到儒家精神的“禮”時,僅有14.7%的同學能進行較全面、準確的解釋。作為實現“中國夢”的主力軍,大學生要全面、辯證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領略深意、得其精髓,使其更好融入現代文化發展中。
(五)? 與外國人交流的實踐機會較少
青島理工大學(以下簡稱“我校”)學生本科期間去英語國家交流的機會不多;本校外國留學生數量有限,加上個人性格等主觀原因,我校學生與外國人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較少,因此導致部分學生以“英雄無用武之地”為借口,對英語口語尤其是用英語講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力的重視程度不夠。
四? 對策與建議
(一)? 重視教學過程
從大綱修訂、教材編寫到考試要求,都應當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明晰化。大綱是教學活動開展的指導性綱領,是學校教育的風向標。大綱的修訂既反映出也影響著學生發展狀況、社會變化和時代變遷。目前我校響應國家號召,將課程思政有機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是順應時代需求的正確舉措,教師應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內容,進行主題拓展,采用“輸出驅動-輸入促成”的教學方法,主動引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文化導入的過程中增強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幫助學生在習得語言技能的同時學會如何處理相互沖突、相互對立的價值觀,從而激發學生油然而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考試要求也會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當然強調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并不是以“我”為中心或者排斥其他文化,西方節日、科技發展、著名人物故事等是具備國際視野和文化包容觀的人才所必備的知識儲備。英語教學中強調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為了糾正中國文化“失語”現象,避免只有西方文化的輸入,卻沒有中國文化的輸出。國際化人才必然應當承認文化差異存在的合理性,樹立文化自信、了解文化差異,用客觀、包容的心態看待文化間的交流,既要有家國情懷,也要有世界眼光。
(二)? 用好“第二課堂”
目前大學英語課時有限,第二課堂理應成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因此學校應當充分挖掘第二課堂的潛力,設計形式新穎、內容活潑、符合大學生口味的豐富活動,避免集中、說教、注入式的講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例如,用英語話劇演繹中國寓言故事的形式在問卷中深受學生歡迎,67.4%的學生表示“非常愿意”和“愿意”參與這項活動;“用英語說中國傳統文化”系列詞匯、翻譯、紀錄片配音等競賽活動也是學生興趣較濃厚的活動,“非常愿意”和“愿意”參加的學生數量都在60%以上,尤其紀錄片配音活動,愿意參加的學生數量達到74.2%。2020年山東省舉辦首屆“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比賽,青島T大學學生喜獲一等獎的佳績。由此可見,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表達有著強烈的欲望和濃厚的興趣,因此學校、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和學習空間。
(三)? 學校各部門密切合作,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學生在體驗、實踐、娛樂中持續、深入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要想向其他國家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闡釋者必須對中華文化真學真懂,必須對中國理念、中國價值、中國方案進行專業解讀,為有效加深理解和彼此認同打好理論基礎。這個先期準備的過程必然激發高校青年學生深刻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要義,加深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這一過程的順利實施需要團委、學生處、教務處及各學院的密切合作,可以定期舉辦與中華優秀傳統有關的講座和演講比賽;舉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書會;在每天的校園廣播中專設5分鐘的“傳統文化我來講”模塊;開發該專題的移動資源,通過app、微信、微博等方式實現“互聯網+傳統文化”,定期推送精華內容,深入挖掘和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排頭兵,在全球化時代培養其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可以更好地搭建傳播平臺,展示中國變化,傳播中國立場,弘揚中華文化,為中國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可以增信釋疑,凝心聚力,讓“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邪說異論不攻自破,推動東西文明交流互鑒和共享共治發展,為解決世界問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為“中國夢”的實現創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可以把中國理論、中國道路、中國價值的優勢轉化為國際話語的優勢,增強國際話語權。
(四)? 注重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跨文化溝通能力
用英語對外解釋、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不僅僅是指訊息本身的傳遞,更重要的目的是通過用英語講“中國故事”來實現中國與其他國家的互動與交流,以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發展為載體,用英語表達與中國發展有關的內容,把中國的文化、歷史等立場和觀點介紹給世界,使中國的國家主張和價值觀更好地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從而贏得其他國家的理解與友誼。因此,為了實現與他國有效互動的目標,我們對外講中國故事時就不能不考慮受眾的本土化特點,應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以免引起別國發出“警惕中國文化滲透”的信號。當前,我國在國際傳播中有些過于偏重習俗文化、漢字文化等看得見的有形文化,而對中國人的文化理念、思維文化、心態文化等反映民族精神風貌的無形文化的傳播還遠遠不夠;換句話說,與文化有關的技藝已經得到充分重視,而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深入解讀和闡釋還遠未達到應有的水平。
大學生是青年隊伍中的骨干力量和先鋒軍,他們在積極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應當發揮對全社會的帶頭示范作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每一位中華兒女共同肩負的責任,因此,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有義務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在一個開放、多樣化的世界中,中外文化應當交流互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當積極“走出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總之,在高校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用英語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力,培養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本領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戰略意義,有助于聯結中外,溝通世界,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19-11/12/content_5451352.htm.
[3]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M].2020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
[4] 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5] KRAMSCH C. Language study as border study: Experiencing difference[J].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993,28(3):349-353.
基金項目:第十一批“中國外語教育基金”項目“創新人才培養視域下大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培養研究”(ZGWYJYJJ11A178);全國高校外語教學科研項目“課程思政背景下大學英語‘育人’功能的實踐路徑研究”(2021SD0604);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混合式’金課建設的實踐與研究”(202102459027)
第一作者簡介:崔久軍(1979-),男,漢族,山東日照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信息化教學、歐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