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黃慧杰,李 強
駐馬店市中心醫院麻醉科,河南 駐馬店 463000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方式的轉變及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外科疾病發病率也呈逐年遞增趨勢,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外科手術是臨床常用的外科治療措施,其對患者疾病進行治療的同時,還給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創傷,不利于術后恢復,甚至影響整體治療效果,因此在此過程中給予高效優質的護理,對促進手術的順利進行及預后快速康復,減少并發癥發生具有重要意義[2]。基于此,本研究探討快速康復理念應用于外科手術患者中的價值,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9 年10 月—2021 年7 月駐馬店市中心醫院收治的需行手術治療的128 例外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為A 組和B 組,每組各64 例,A 組男31 例,女33 例,年齡25~78 歲,平均年齡(51.30±6.42)歲,B組男32 例,女32 例,年齡26~79 歲,平均年齡(51.67±6.3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納入標準:(1)擬行外科手術治療,且符合外科手術指征[3];(2)年齡>18歲;(3)術前未服用影響機體代謝的藥物;(4)患者及其家屬均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術前合并高血壓、糖尿病、腸梗阻等疾病;(2)嚴重心肺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3)合并嚴重精神障礙和中樞神經系統性疾病;(4)對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
A 組:給予常規護理,主要包括評估患者手術風險,為患者講解相關知識,圍術期指導患者飲食規范,術后提倡早期功能鍛煉。B 組:實施快速康復理念護理。(1)術前。①術前宣教:在術前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有利于保障手術順利進行,加快康復進程。醫護人員在術前需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交代患者病情、手術方法、術中并發癥等,術前1 d 麻醉師需對患者講解麻醉流程、方式和風險,醫護人員可通過發放宣傳冊、口頭講解等方式,讓患者及其家屬充分了解手術方法及其相關知識。②術前心理疏導:對患者而言,良好的心理狀態能夠保障手術順利進行,絕大部分患者在術前由于擔心手術是否順利進行及手術效果等,會產生恐懼、緊張及焦慮等負性情緒,這些負性情緒對手術的順利開展及患者術后恢復極為不利,因此醫護人員在術前應幫助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主動和患者交流,詳細了解并分析其心理狀態,同時介紹成功病例,為其建立信心;幫助其保持平穩心態,以減輕術中應激反應。③術前禁食:若讓患者過早禁食禁水,易導致其產生緊張不安等不良情緒,且加大補液量會不利于體內蛋白質、脂肪代謝,進而影響手術效果。故該護理方式強調術前6 h禁食,術前2 h 禁水,且在術前2 h 食入少量高滲性電解質溶液、碳水化合物,提高其肌肉組織調節能力,且還可有效降低術中因口渴而產生不良情緒,有利于手術順利進行。(2)術中。①術中保溫:手術過程中,患者體溫易因麻醉及輸液等因素降低,而增加手術過程中的應激反應,從而導致手術時間延長,增加手術風險,影響手術順利進行,因此手術過程中需做好保溫工作,在手術期間保證患者體溫在36 ℃以上,保持手術室40%~60%濕度、23~25 ℃溫度,若有必要,可結合患者體質調節濕度、溫度;加熱患者靜脈輸入的液體及術中所用的生理鹽水,為患者裸露部位蓋好保溫毯,減少皮膚熱量散失。②液體管理:術中進行大量補液,可能會增加患者心肺負擔和組織水腫的發生風險,進而影響手術順利進行,因此術中應在保證患者循環系統穩定運行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病情和體質嚴格控制患者術中的補液量,從而避免并發癥的發生。③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是臨床發病率較高的一種并發癥,快速康復理念強調間歇性加壓患者下肢,以促進其下肢血液循環,預防術中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3)術后。①疼痛護理:快速康復理念建議在手術中盡量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從而減輕患者術后疼痛。可采用自控止痛、持續硬膜外止痛及藥物治療等方法降低其疼痛。醫護人員還可通過分散其注意力或為使其保持舒適體位,來降低疼痛,且維持患者睡眠質量。②引流管護理:術后引流管及導尿管長時間留置,可能會使其不適,且還影響早起活動,增加并發癥發生率,故快速康復理念強調醫護人員應及時拔除患者的引流管及導尿管,以幫助患者盡快康復。③早期活動:若患者術后具備下床活動能力,醫護人員可指導其盡快下床活動,且鼓勵其增加運動次數,進行常規動作。注意視情況逐漸增加運動難度和強度,禁止劇烈運動。術后早期活動能促進胃腸蠕動,加快胃腸功能恢復,且也加快機體各系統代謝,有利于傷口愈合和肛門排氣,進而縮短康復時間。④早期進食:早期進食可幫助患者術后盡快恢復小腸和胃蠕動,術后早期營養有利于恢復胃腸功能,提高營養水平,加快康復速度,縮短住院時間。故患者術后4~6 h進行全流質飲食,而后緩慢過渡到半流食、軟食及正常飲食。在此過程中需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對其飲食量進行嚴格控制,再緩慢增加飲食量。⑤出院標準:出院前需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待達到以下標準后,方可出院。具體內容有傷口、肺部等部位無感染情況;可在病房外獨立活動;傷口疼痛感明顯減輕或使用鎮痛藥物后可明顯鎮痛;無需靜脈補液;可進食半流質食物或固體食物。⑥隨訪及結果評估:患者出院后1~2 d 進行電話隨訪,7~10 d 進行門診隨訪,若發生并發癥應及時處理或入院治療,快速康復理念建議對術后患者隨訪至少應持續到術后1 個月,對患者臨床療效進行評估,為優化和改善快速康復理念措施提供指導。
(1)炎性反應指標水平:分別于護理前后抽取患者5 mL空腹靜脈血,離心后取上層血清,使用酶聯免疫檢測儀(南京貝登醫療股份有限公司,型號:FIA8000),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患者護理前后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2)應激反應指標水平:分別于護理前后使用心電監護儀(山東博越科學儀器有限公司,型號:STAR8000E)檢測患者收縮壓與心率水平。(3)術后復蘇期指標水平:主要包括下床活動時間、清醒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及首次排氣時間。(4)并發癥發生情況:主要包括胃腸道反應、躁動、感染、吻合口瘺等。
采用SPSS 24.0 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CRP、IL-6、TNF-α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CRP、IL-6、TNF-α 水平均較護理前降低,且B 組低于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炎性反應指標水平情況(x±s)
護理后,兩組患者收縮壓與心率水平均較護理前升高,且B 組低于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應激反應指標水平情況(x±s)
B 組患者清醒時間、下床活動時間、首次排氣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均短于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復蘇指標水平情況(x±s)
B 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為3.13%,低于A 組的14.0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例(%)
外科手術是通過外科設備和儀器進入人體組織,以外力方式改變構造、排除病變或置入外來物的過程,是臨床外科最主要治療方法之一[4]。但患者在進行手術過程中會遭受心理和生理雙重創傷,同時也會引發疼痛,給患者帶來嚴重應激反應,影響患者治療效果,且手術會降低機體抵抗力和免疫力,因此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康復護理十分重要[5]。對于外科手術患者來說,有效地康復護理可加速患者病情恢復,且能夠避免過度醫療行為的發生。
常規護理更重視開展臨床基礎護理工作,雖然能夠取得一定效果,但仍存在較高局限性。快速康復理念是指術前、術中及術后應用各種有效的護理方法,加速患者術后康復,真正符合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從多方面滿足患者護理服務需求,以促進患者快速康復為最終目標,提高患者康復鍛煉的依從性,進而有效縮短康復進程[6]。快速康復理念尤其適用于外科手術中,且需要麻醉、外科及護理團隊的多學科合作,這種多模式觀念致力于優化患者康復進程,通過一系列措施來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7]。研究[8]表明,大多數手術患者在術前會出現不良情緒,使其生理平衡遭到破壞,進而影響手術效果。在進行外科手術操作之前,由于患者缺乏對疾病和手術正確的認知,加上患者對預后的擔憂,導致患者容易產生恐懼、焦慮及緊張等不良情緒,從而引起機體交感神經興奮,增強炎性反應[9]。也有研究[10]顯示,炎性反應是導致外科手術患者發生術后并發癥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手術創傷是全身炎性反應的直接刺激源,可導致炎性因子大量合成和釋放入血清,而炎性因子水平升高可激發機體氧化應激反應,引起機體發生一系列神經內分泌變化,加劇氧化應激反應,不僅會影響術后療效,還會增加術后并發癥的發生[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兩組患者CRP、IL-6、TNF-α 水平均較護理前降低,收縮壓與心率水平均較護理前升高,提示快速康復理念護理可改善外科手術患者炎性反應及應激反應。分析原因為快速康復理念在術前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導,可有效減輕患者不良情緒,從而減輕機體生理心理應激反應,降低炎性反應。
常規護理要求患者在術前8 h禁食,2 h禁水,防止患者麻醉后食物出現反流,導致誤吸,形成肺部感染[13]。但由于常規護理過程中患者需長時間禁食、禁水,同時加上手術帶來的創傷,可降低患者抵抗力,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延長術后恢復時間。快速康復理念提倡術前6 h禁食、術前2 h禁水,且術前2 h飲用少量高滲性電解質溶液或碳水化合物,為術中心腦等重要器官提供充足能量,維持其基本能力,提高舒適度,加速術后康復[14]。術后早期進食、疼痛護理及活動是快速康復理念重點內容。術后疼痛能導致患者產生不良情緒,加大并發癥發生風險。對患者行有效疼痛護理,可提升其舒適度,有效維持良好情緒,同時也有利于患者早期進食與活動[15];術后指導患者進行早期進食和活動,可刺激胃腸功能恢復,對術后恢復具有重要作用[16]。本研究結果顯示,B 組清醒時間、下床活動時間、首次排氣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均短于A 組,進一步證明快速康復理念應用于外科手術患者的有效性。同時本研究結果還顯示,B 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A 組,提示快速康復理念可減少外科手術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考慮為快速康復理念鼓勵患者術后早期進食與活動,進而增強患者抵抗力,從而減少并發癥發生風險,促進患者快速康復。
綜上所述,對外科手術患者實施快速康復理念護理,可改善患者炎性及應激反應,促進患者術后復蘇,降低并發癥發生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