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王玫?鄧華
錢塘區,隸屬于浙江省杭州市,作為杭州市唯一一個“一江春水穿城過”的城區,錢塘區內兩個區塊發展不同,教育水平亦有所差異。為推進“雙減”整體落實,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聚焦區域教育高水平優質均衡發展,根據浙江省《關于推進縣(市、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工作的指導意見》,錢塘區擬定了《杭州市錢塘區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十四五”規劃》《“錢塘優學”全方位綜合提質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等文件,探索區域內教師交流輪崗的機制建構及實踐路徑。
一、明晰區域內雙向跨片交流輪崗融合協同的發展指向
錢塘區教育局充分認識到盤活教師資源、優化教師配比是推進區域內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中之重。
1. 厘清錨定交流融合目標
配齊配強各義務教育學校管理團隊,調整調優義務教育學校師資結構,至 2023 年,全面實現“校校有名師”“科科有優師”“級級有良師” 教師隊伍建設目標。
形成跨片交流培養名師優師機制,推動骨干教師“二次發展”成長為名師、年輕教師加速發展成長為優師,實現各校師資結構水平達到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區、省教育現代化發展水平監測、省現代化學校等標準。
重組優化“名校+”教育集團及教育共同體優勢人力資源,引領各成員校文化融合、管理升級、同步發展,推動區域教育實現高位優質均衡發展。
2. 堅持全員全程全域原則
堅持全員流動。樹牢全員流動、指向優質導向,按照“一進一出”思路,推動不同片區學校間的教師雙向對等交流培養,進一步優化師資隊伍結構、配強管理干部力量。
堅持全程培養。圍繞共建共享共育優質師資導向,依托跨片區教育集團、教育共同體,探索建立以跨片交流為載體,推動不同發展階段教師能力提升、作用發揮的新機制。
堅持全域均衡。圍繞全域均衡、持續調整導向,把握首年大輪換、逐年小調整的“三年一輪”交流節奏,加強區域統籌、落實學校責任,構建更為優質均衡的區域師資隊伍。
3. 完善優化政策驅動機制
加強組織領導。建立教育局、組織部、財政局和人社局等部門協調溝通機制,及時研究解決教師交流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本區教師校長交流輪崗工作。教育局成立由局長任組長的教師校長交流輪崗工作指導小組,在深入調研、全面了解和分析教師校長隊伍的編制、學科結構、骨干教師分布、工作年限等基礎上,指導和協調學校開展交流工作。
完善管理體制。統一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工資待遇、編制配置、崗位結構比例、招考聘用和考核等政策,逐步縮小學校之間師資配置差距。區編辦對公辦學校教職工編制實施宏觀管理,區人社局對崗位設置等人事管理給予指導和監督,區教育局負責統籌教師資源配置,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廣泛宣傳政策。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廣泛宣傳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大意義和優化師資配置的政策,爭取學校、教師、家長和社會各界的理解、支持,為推進教師校長交流輪崗工作創設良好的氛圍和環境。多形式引導教師深入認識交流輪崗的意義和價值,消除思想顧慮,積極參與交流輪崗。大力宣傳和總結交流輪崗教師的先進典型和成功經驗。
關愛交流融合。選派交流輪崗教師的學校,要在廣泛聽取意見的基礎上,研究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師交流輪崗計劃,深入細致地開展思想工作,組織教師有序開展交流輪崗,努力幫助教師解決交流輪崗中遇到的各類困難。接收交流教師的學校,要熱誠對待每一位流入的教師,盡快幫助流入教師熟悉學校環境和文化,及時融入學校的各項工作,充分發揮流入教師的作用[1]。
加強考核管理。教育局將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輪崗工作納入教育科學和諧發展業績考核、義務教育均衡區評估以及教育現代化區創建的重要指標。教育局將教師交流輪崗工作納入學校考核及校領導考核。建立完善相應的考核和管理機制,建立完善骨干教師選拔和管理機制,建立完善交流輪崗的后續管理機制,建立完善交流輪崗教師檔案管理機制,加強跟蹤管理,加強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指導和管理[2]。
二、激活區域內雙向跨片交流輪崗集體個人的關鍵動能
從全局性視角來看,區域內的教師隊伍并不是簡單的集合,而是具有內在動能的個人,具備合理高效師資的學校便是一個具備良好內在動能的集體。因此,想要達到教師交流輪崗的目標,就必須在明需求、理資源的情況下實現教師交流輪崗政策將系統目標從總體增長轉向均衡配置,并通過重培養促進政策實施中的長尾效應和良性循環[3-4]。
1. 對標厘清高需求師資
各學校對照“校校有名師”“科科有優師”“級級有良師”師資隊伍建設目標,按每所學校至少擁有1名省級領軍人才,基礎學科、技能學科至少擁有1名市級名優教師,基礎學科、技能學科各年級至少擁有1名區級骨干教師的標準,以及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區、省教育現代化水平監測、省現代化學校等考核標準,梳理“每百名學生擁有至少1名區級及以上骨干教師”“小學、初中中高級職稱比例達 55%及以上,其中高級職稱比例達 10%及以上”等要求,形成本校師資結構調整需求一覽表。
2. 按需厘清待流動師資
各校依據國家、省、市及《錢塘區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要求,結合雙向跨片交流培養要求及本校實際,落實“全員流動”“全程培養”精神,梳理明確應納入交流范圍的學校中層及以上干部、骨干教師、普通教師及個人申請交流輪崗教師。
3. 定責厘清應培養師資
以各跨片區教育集團、教育共同體核心校為牽頭單位,負責整合集團內、教育共同體內的管理干部、骨干教師等優勢資源,牽頭研制、推進落實交流輪崗培養方案計劃。以優質校為協同單位,負責協助支持核心校開展集團內、共同體內交流輪崗培養工作。以新建校、偏遠校等潛力校為共建單位,共同參與、協同做好集團內、共同體內交流輪崗培養工作。
三、建構區域內雙向跨片交流輪崗常態的錢塘“優+”范式
在組建跨片區教育集團、教育共同體的基礎上,依據各學校在雙向跨片交流輪崗中的工作重點將學校設定為核心校、優質校或潛力校。組建并維系好教師隊伍中的師徒、職能、學科、搭班等關系。通過多人的集體力量,建構區域內雙向跨片交流輪崗常態的錢塘“優+”范式。
1. 1+2+4組團式交流培養
1+2+4組團式交流培養中的“1”是指1名以上校級干部,“2”是指2名以上中層干部(或具有培養潛力、符合中層干部任職條件的年級組長、教研組長等),“4”是指4名以上學科骨干教師。1+2+4團隊可根據交流培養需求分別組建成對口支持型、優勢互補型、成熟開拓型。
對口支持型交流培養。由跨片區教育集團、教育共同體核心校牽頭,優質校、潛力校共同參與,結合“三有”師資隊伍建設目標差距大、整體辦學質量亟待提升等實際,以核心校為主體、優質校為補充,組建管理干部、骨干教師跨片交流培養團隊,組團式對口支持一所潛力校。按照“一進一出”雙向對等交流培養原則,潛力校對照團隊構成,選派同學科的優秀青年教師、骨干教師及同等數量、同等職務(或有較大培養潛力)的管理干部,至核心校、優質校交流培養。跨片區教育集團、教育共同體核心校、優質校共同以“1+2+4”為團隊人員基本結構,組成7人以上的管理干部、骨干教師交流團隊。
優勢互補型交流培養。由跨片區教育集團、教育共同體核心校牽頭,優質校、潛力校共同商議,從以下方面開展雙向對等交流培養:對照“三有”師資隊伍建設目標差距,結合各校實際,開展提標式骨干教師對等交流培養;對照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區、省教育現代化水平監測、省現代化學校等考核評估標準,按校校都達標要求,開展補短式管理干部、骨干教師對等交流培養;圍繞共建學科、特色學科等建設需要,開展共建式骨干教師對等交流培養;聚焦學校管理團隊性別、年齡等結構性調優需要,及學校整體發展、特色品牌建設等實際需要,開展互促式管理干部對等交流培養。跨片區教育集團、教育共同體核心校、優質校、潛力校依據實際需要,擇優選派參與交流團隊人選。交流培養團隊總人數不少于14人,其中學校中層及以上干部不少于4名。
成熟開拓型交流培養。針對區域內開設的新學校,立足新學校所處的學區情況,將其納入跨片區教育集團。在新校籌建期就由跨片區教育集團、教育共同體核心校牽頭,優質校、潛力校共同商議,組建1+2+4的成熟開拓型管理團隊,投入新學校的創辦工作。1名校級領導作為學校籌建開創者來培養,2名中層干部向著校級分管領導發展,4名骨干教師以學科名師或行政管理為發展方向。成熟開拓型管理團隊在交流培養中隨著新學校的管理建設不斷成長,最終實現學校、教師互相成就、共同成長的良好發展。
2. 1+1+N結對式交流培養
結對式的交流培養模式重在通過以優秀帶成長,以家庭促工作,以團隊助個人,實現1+1>2的良好效果。
師徒制交流培養。師徒制可分為遠程結對和近身跟崗兩種。聘請成熟的骨干教師擔任師父,通過自主報名、自愿結對的方式構建師徒關系。師父和徒弟可以在同一所學校任教,也可以在不同學校任教,將師徒結對培養過程與交流輪崗工作相結合,可以請師父交流培養徒弟,也可以將優秀的徒弟交流到新學校成為師父,實現一帶多、多帶多。
家庭式交流培養。區域內的教師常有教師之家,在尊重意愿的情況下,可以考慮教師家庭同時交流到臨近的學校或應需求交流到離家近的學校。這樣既解決教師家庭生活上的距離問題,方便教師兼顧工作和家庭,也避免了教師因個人交流輪崗帶來的變動影響到家庭。
部門組交流培養。一個高效的行政部門一定是由一群優秀契合的行政教師組成的,這種1+1>2的團隊在交流的時候可以考慮以部門組的方式集體交流,在充分發揮團隊力量的同時,也實現了部門組內教師個人的行政發展,避免出現只提取成熟隊伍的優秀領導,而導致領導新環境工作開展困難,原優秀隊伍主干缺失的情況。
3. 2+N+X接力式交流培養
學段接力式交流培養。學段接力不僅包含中小學兩學段間的接力,還包含小學階段低段、中段、高段的接力。學段接力式交流培養讓教師能更加專注于學情,對于自身擅長的學科更具自信,在交流計劃中,相應學段的教師可以實現來回有序的接力式交流。
學科接力式交流培養。學科間的接力更專注于教師任教學科交流的持續性,同一學科的教師可以組建交流團隊,以接力的形式來回輪轉,既保證了交流的持續性,也保證了學科結構的平衡與優化。
學校接力式交流培養。通過規劃跨片區集團辦學和學校發展共同體,教師的交流輪崗隊伍可以在多校間形成,避免了優質學校交流壓力過大,優質資源過度稀釋的情況。多校接力既讓牽頭學校發揮了領導作用,也讓共同體學校具有同等的交流平臺。
四、譜寫全域師資全員優循環全程優培養的錢塘教育潮韻
1. 從以強扶弱的單向流動到循環共富的區域優質教育資源的系統式配置
與“雙減”前以強扶弱的單向交流輪崗不同的是,“雙減”后錢塘區更加注重強弱學校師資的良性流動。在堅持全員流動、“一出一進”的思路下,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供給主體發生了變化,從原來的強校單向供給弱校的情況升級為集團校內部流動和區域統籌供給的雙通路。這種變化實現了區域教師交流輪崗從彌補部分學校師資薄弱狀況的需求側改革到優化區域師資配備的供給側改革的目標轉向。
2. 從優秀個人的個體流動到抱團取暖的區域優質教育資源的結構化增效
“雙減”前的交流輪崗政策多以優秀個體為主要對象,如骨干校長和骨干教師等。但隨著“雙減”的推進,錢塘區開始關注優化學校師資結構的重要性,創造性地推出了組團式、結對式、接力式的團體交流。集體抱團式交流既保證了交流輪崗的高質量,又提升了教師個人的體驗感,讓相對穩定的優質工作關系為其投入新環境、面對新挑戰、戰勝新困難提供了積極的情緒助力。錢塘加法的集體力量將優質的教師個體資源在共享與優化中實現最大化。
3. 從汲取能量的優勢流動到成長反哺的區域優質教育資源的長效性提質
“雙減”下的教師交流輪崗在多通道中實現了互通,相比以往的汲取式的優勢交流,年輕教師也能在交流輪崗的學校里得到充分的關注和悉心的培養,進而實現成長。當年輕教師成長為成熟的骨干教師時,也將在交流輪崗中實現反哺,還將激勵校長教師自主自愿地參與交流輪崗,充分發揮自身價值和主觀能動性,讓區域優質教育資源實現長效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余國志.教師交流輪崗:大趨勢下的小細節[J].人民教育,2023(8):39-41.
[2] 李奕.青山著意化為橋:首都教師交流輪崗十年透視與展望[J].中小學管理,2022(10):15-18.
[3] 梁敏詩,田靜.義務教育教師交流輪崗政策實施的困境審視與路徑優化[J].現代教育科學,2023(5):69-76.
[4] 朱明俐,龍夢晴.“雙減”背景下中小學教師交流輪崗的困境及其突破[J].教學與管理,2023(22):11-15.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錢塘區文清小學)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