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嬋娟



【摘 要】在混合式教學背景下,過程性評價為初中語文寫作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效路徑。教師應堅持生本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特點,重視學生的寫作過程和寫作心理,精心設計評價方案和評價語言,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利用過程性評價構建高質量的寫作課堂,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 初中語文 寫作教學 過程性評價
生本理念強調教育圍繞學生,教育為學生服務[1]。基于生本理念構建寫作評價體系,能讓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感到被尊重、被認可,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在混合式教學走向常態化的今天,如何對作文進行有效評價,讓學生在溫暖的學習空間里進步和成長,值得我們進行深入思考、探究和實踐。
一、在混合式寫作教學中實施過程性評價的必要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過程性評價重點考察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參與程度和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2]46。相較于傳統評價過于重視甄別與選拔的特點,過程性評價更注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更適合引領當前重視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寫作教學走向。
1. 由統編教材中寫作任務的特點決定
以八年級下冊教材為例,初中語文寫作任務有以下幾個特點。
(1)寫作訓練的主題多樣,包括片段仿寫、課文隨感、演講稿、觀后感、說明文、記敘文等。這些寫作任務既有書面的,也有口頭的;既有“文學型”的,也有“應用型”的,都具備獨特的表達功能和培養意義。
(2)寫作任務更注重合作性、實踐性和過程性。如口頭故事接龍需要全班同學的參與,宣傳文案是小組共同完成的任務,即席講話也需要有同學來做聽眾和評委。這些寫作任務除了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和應變能力。
(3)寫作任務與單元人文主題、閱讀任務緊密結合。如第六單元的單元要求包括“學習古人論事說理的技巧,體會他們的人生感悟,從中得到思想啟迪和情感陶冶”,課文有《<莊子>二則》《<禮記>二則》《馬說》《唐詩三首》,寫作訓練主題是“學寫故事”,綜合性學習部分的主題是“以和為貴”。這些任務不但有讀有寫,還有討論、探究和實踐,各個環節緊密聯系,除了讓學生掌握知識,還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情感、價值觀、社會性等非智力因素。
寫作不再是一個人、一支筆在一方空間和一段時間內獨立完成的活動,而是開放的、動態的、充滿互動性和人情味的,與之相對應的寫作評價也應該“活”起來。
2. 學情和寫作教學發展的需要
傳統的終結性評價不符合學情和寫作教學發展的實際情況。寫作并不容易,對于大部分初中學生來說,完成500~600字的作文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和情感。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寫作成果得到的僅僅是分數、等級或幾句簡單的總結,積極性必然會受挫。
過程性評價是所有評價方式中最貼近寫作教學本質的,因為過程性評價是對課程實施意義上的學習動機、過程和效果三位一體的評價。只有將評價貫穿于整個寫作教學過程,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反饋、調節、激勵等功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寫作實踐是被重視的,自己的寫作能力是可提升的,才能激發他們寫作的動力和寫好作文的毅力。
3. 混合式教學的需求和信息技術的支持
產生于網絡環境的大數據技術能夠對學生在線學習的行為數據進行全程記錄和分析,通過實時采集、批量處理和及時反饋為評價者提供實時的評價依據[3],這為過程性評價發揮作用帶來極大的便利。
在混合式寫作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把線上、線下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充分利用信息平臺的優點和大數據的優勢實施過程性評價,在提供及時、準確的反饋的同時,給予學生鼓勵性的評價和個性化的指導。師生在寫作實踐中實時互動,真正做到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使學生既能提高在線學習的效率,又能擁有溫暖、獨特的寫作體驗。
二、混合式寫作教學中過程性評價的實施原則與策略
新課標對實施過程性評價應當遵循的原則進行了闡述,“應有助于教與學的及時改進”“應統籌安排評價內容”“應發揮多元評價主體的積極作用”[2]47。教師在進行評價時不但要關注學生的寫作成果,還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寫作過程,與時俱進地更新評價方法,并拓展評價主體,讓學生充分參與寫作活動,實現教、學、評的相互促進。
1. 重視寫作過程,進行溫暖的評價指導
生本理念主張教學要從學習者的學習需要出發,使學習者在學習中完善人格。學習行為與人的發展不可割裂,教師要堅持評價內容多樣化:不僅要分析寫作成果,更要重視寫作過程;不僅要教給學生寫作的方法,更要關注學生的寫作心理和寫作態度,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情懷,讓他們從寫作中獲得溫情與能量。
(1)關注學生的寫作心理
很多學生對寫作是“既愛又恨”的態度。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寫作心理,探尋他們“不想寫”“寫不好”的真正原因,不但要為寫作水平有差別的學生設定不同的目標,而且要在構思、撰寫初稿、改稿等各個階段提出不同的要求,讓學生在各個階段的評價中看到自己的閃光點,從而緩解畏難情緒,提高寫作興趣。
(2)重視學生的寫作態度
除了關注寫作成果是否優秀,教師還要了解學生為寫好作文做了哪些努力,如是否認真查閱文獻、積累素材,是否經常主動練筆,是否積極向老師、同學請教寫作方法,是否注意書寫端正等。對學生的寫作情況進行跟蹤評價,梳理學生寫作水平變化的軌跡,及時反饋學生在不同階段寫作的情況,努力發現每個學生的進步。在評價時多一點鼓勵,少一點批評,會讓學生對寫作充滿熱情。
(3)培養學生的寫作情懷
一篇作文不但能顯示學生的寫作技巧和文學素養,還能體現他們的個人經歷、個性特點、思考方式和情感價值觀。有的作文文筆不夠生動,但稚拙的語言中蘊含著獨到的思考;有的作文結構不夠嚴謹,但想象豐富、感情充沛;有的學生平時默默無聞,卻在作文中展現出細膩的情感或熱烈的追求……一篇作文寫得好不好,不只體現在寫作技巧是否純熟上,還體現在學生是否表達了對人生的探索、對生活的熱情上。教師要關注和培養學生的寫作情懷,在指導和評價中與學生進行心靈的交流,進而凸顯語文的育人價值。
(4)采用合適的評價方式
在混合式教學中,除了傳統的紙筆批閱,還有語音評價、視頻評價、電子檔案袋評價等形式。教師的評價方法要與時俱進,評價語言要溫暖動人。寫作是學生表情達意的方式之一,教師對學生的寫作成果不能只打一個分數,也不能一味地挑毛病、找缺點,而要在理解學生個性的基礎上進行評價,寫下兼具指導性和個性化的評語,還可以借助數字技術和信息平臺在評價中加入合適的流行語、表情包、動圖等。當學生覺得老師是幽默的、用心的,能與自己充分共情時,他們的寫作積極性會大大提高。
2. 拓展評價主體,創造開放的寫作環境
熊政認為,“不同的認識和理解導致老師依據自己的知識經驗框架給予評價和指導,得不到學生的認同和接受,進而導致作文評改的低效或者無效”[4]。要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必須在寫作教學的過程中適當“放權”,使評價主體多元化,把嚴肅、枯燥的寫作課堂變成活潑、開放的寫作環境。
(1)學生自評
學生在自評的過程中不斷思考、調整、修改,這個過程其實也是一個新的創作過程。當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呈現出一份更好的作品時,他自己總結出來的經驗,會比教師灌輸的技巧更令他印象深刻。
(2)學生互評
相比于教師評價這種“自上而下”的審視,學生互評更像是一種平等的交流。線上平臺提供了評價的便利,我們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群里討論交流,也可以選出范文發在直播間里供學生閱讀、評價,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表自己看法的機會。作文在被廣泛傳閱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激發出各種回應,參與評價過程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3)公眾評價
信息化社會極大地拓寬了展示和評價的范圍,也為學生的寫作成果被更多人閱讀和評價提供了機會。論壇、貼吧、微信公眾號、投稿專欄等,都可以為寫作和評價所用。寫作本來就具有打開/呈現/探尋的性質[5],初中階段的學生又有著較為強烈的被關注的愿望,教師不妨鼓勵學生積極發文、投稿,從廣泛的評價中汲取更多能量。
當然,“放權”不等于完全的“權利讓渡”,教師依然要在寫作評價中起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進行規范、合理的評價,對學生的評價給出及時的、以肯定為主的反饋,同時也要鍛煉學生甄別建議、接受評價的能力,讓他們樂于寫、樂于評。
三、混合式寫作教學中過程性評價的實施與范例
“過程性評價的實施就是評價主體圍繞目標制定和使用適當的評價方案與工具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診斷,并運用診斷結果反饋促進學生的發展,最終達成目標的過程。”[6]教師必須將評價貫穿于教與學的整個過程中,不斷進行反思和改進,使教、學、評形成“三位一體”、相互促進的關系,構建有溫度、有品質、有能量的寫作課堂。
1. 依據學情,連續實施評價
每個階段的寫作評價應該是有區別的。在學生確定思路、撰寫提綱階段,評價要凸顯問題設計的層次性、情境性和可測性,設置問題鏈引導學生不斷思考,幫助學生打好框架,為寫好一篇作文做鋪墊(見表1)。對于學生初稿質量的要求不宜太高,應主要從立意、選材、大致結構、基本情節這幾個方面進行指導,評價應以肯定、鼓勵為主;在對后續的改稿進行評價時,可以進一步提出人物塑造、細節描寫、思想情感深度、語言運用、詳略安排等方面的要求,將指導具體化(見表2);對于終稿的評價可以運用項目分類明確細致的量表,對作文進行客觀、具體的旁批和總評,并進行評分或給予等級,讓學生對自己本次寫作實踐的成果有清晰的認識,進而反思不足、總結方法。
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尊重創作規律,根據學情連續實施評價,有利于鼓勵學生以“我”手寫“我”心,大膽發散思維、發揮想象、表達情感和思想,有效避免學生在寫作之初束手束腳、寫作之時思路繁雜、寫完以后不知所云的情況,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有更多的獲得感。
2. 進行分層評價和縱向評價
(1)分層評價
對于寫作能力較強的學生,評價可以體現出較高的要求,如選材有新意、語言有一定的表現力、結構安排有特色;而對于寫作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則可以看他們是否達到了基本的要求,如題意理解基本正確、結構基本合理、語句基本通順等,讓寫作變成“跳一跳,夠得著”的任務(見表3)。
(2)縱向評價
寫作和寫作教學都是動態的過程,學生的寫作水平處于班級什么位置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們是否取得了進步。教師可以建立縱向評價表和電子檔案袋,及時整理、比較、分析每個學生的寫作情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評價標準(見表4)。縱向評價表要讓學生參與完成,讓他們在反思、總結和自我激勵中進步。
3. 評價反思、策略調整與方案升級
評價體系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作為評價工具的量表要回到寫作教學過程中進行反復實踐和不斷調整,以確保評價環節符合學情。在寫作前,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確立評價標準,投入教學使用,利用量表進行師評以及學生自評和互評。在使用過程中,教師要收集自己和學生的使用感受,不斷進行反思:寫作標準的設置是否考慮到了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以及同一個學生在不同階段的不同情況?評價量表對不同寫作水平的劃分及描述分析,與學生的寫作狀況完全吻合嗎?評價是否發揮了理想中的作用?在混合式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可以通過怎樣的方法來解決?整體評價方案還可以做出哪些改進?
在進行反思、調整和改進后,教師便可以把升級后的評價方案投入下一次的寫作實踐中,懷著對教、學、評更深入透徹的理解,啟動下一堂寫作課。
評價應該是科學的,也應該是溫暖的。混合式教學中的過程性評價將學生置于教學的中心地位,將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的關注點延伸到評價的各個方面,強調學習體驗的獲得,實現了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習活動的有機融合,為學生創設人性化、高質量的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 荊芝.淺析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中國教師,2017(S2):11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 上超望,韓夢,楊梅.基于大數據的在線學習過程性評價設計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8,28(10):94-99.
[4] 熊政.作文評改不可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1(15):10+50.
[5] 李韌.北大附中創意寫作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242.
[6] 周永祥.中小學寫作教學過程性評價的實施[J].教育測量與評價,2015(9):41-46.
(作者單位:上海市新中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