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琦?王婷婷



過去多數情況下,作業從設計、布置到評價,學生基本上沒有參與權和發言權。教師布置什么樣的作業,學生就要完成什么樣的作業。如果想通過作業促進學生英語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就需要尊重學生對作業的參與權和選擇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語(一年級起點)》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Jobs的作業設計為例,闡述如何優化小學英語作業設計,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一、單元背景介紹
本單元屬于“人與社會”主題語境,通過創設主線人物在兒童職業體驗館里模擬體驗不同的職業角色并交流彼此職業理想的情境,學習8個重點職業詞匯以及交流職業理想的功能句。教師應引導學生在主題情境中認識不同的職業,運用本單元所學語言與同伴交流職業理想,依據自身的愛好和能力介紹自己的職業理想,表達對勞動者的尊重。教學應幫助學生認知職業的意義和價值,樹立職業理想目標,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師需要在作業設計中幫助學生搭建語言框架,挖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核心素養,促進英語學習方式的轉變。
二、引導學生自主設計作業,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教師應充分挖掘和利用學生資源,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歷、學習體驗、創造潛力。教師引導學生課前通篇預習單元內容,指導學生自主選擇單元中的任一課時,嘗試設計作業內容和作業形式。教師將學生作業整理歸納為基礎型作業、實踐型作業、鞏固練習型作業、梳理歸納型作業、拓展提升型作業等,有針對性、選擇性地予以調整,使作業設計以教材為基準,依據學生的興趣點和學習力來整合設計。
三、采用有效的作業設計策略,夯實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作業設計體現“有意義學習”理論,從內容上關注英語學科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關聯,從形式上突出趣味性和實踐性,注重學生在做中學、做中思、做中用、做中悟的學用結合思想,提升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社會情境中真實問題的能力。
基于本單元“職業”的主題意義,教師依據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理論,根據不同課型和作業目標設計作業,每一課時都有記憶與理解型基礎作業,在此基礎上再設計應用、遷移、創造型作業,培養學生的學習理解、實踐應用和創新遷移能力(見圖1)。
1. 設計趣味化的學習理解類作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詞匯是英語學習的重要基礎,是語句的關鍵基礎構成部分。教師發現有的學生設計了聽錄音寫單詞的作業,有的學生自主設計了學習單。為了避免機械性抄寫的作業,教師設計了學習理解類作業,根據圖畫和職業詞匯首字母的提示,完成填詞游戲,然后讀一讀(見圖2)。作業充滿趣味性,具有挑戰性,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復習詞匯。
2. 設計生活化的實踐應用類作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教師應基于學生的語言基礎、學習興趣和已有生活經驗,將學生的學習從教材引向現實世界。第五課時Reasons for Choosing Jobs是拓展課時,教師設計了選做作業:采訪生活中的不同職業者。學生可利用采訪提綱了解被訪人的工作內容、職業名稱、工作地點、對社會的貢獻等(見圖3),了解不同職業的勞動者為社會帶來的價值,感受職業精神。
3. 設計輸出合理化的遷移創新類作業,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教師在第六課時A Great Job for Me中設計了遷移創新類作業:“請你給20年之后的自己寫一段話或拍一段視頻,以A Great Job for Me為題,介紹自己的職業理想,看看未來是否能實現。”
在這項作業中,教師僅提供話題,學生任選一種方式,自主收集素材、撰寫文本、請家長或老師協助拍攝。作業輸出有文段書寫的形式,有錄制視頻的形式,實現了作業從“要我做”變成“我要做”。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會用眼去發現、用口去匯報、用手去創作、用腦去思索、用心去體會,切實調動和落實了學生內化理解所學內容并合理輸出,提升了問題解決能力。
四、關注學生的評價主體地位,促進學習的可持續發展
作業評價應以正向鼓勵和人文關懷為主,關注學生學習體驗的過程,采用多樣化、多維度的評價方式,凸顯連續性和趣味性。
學生在各課時作業評價中以“累積水滴數”為過程性評價;學生用所獲的“單元總水滴數澆灌自己的職業理想之樹”為單元的終結性評價(見圖4)。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都激勵學生認真、努力完成作業,達成本單元的學習目標,體驗學習獲得的成就。學生通過評價分析自己在學習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及時調整學習方法,優化學習過程,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五、記錄學生完成連續性作業的成長軌跡,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學生C英語基礎較薄弱,學習興趣不高,課堂上發言不積極。在第一課時作業中出現職業詞匯拼寫錯誤和圖文信息匹配錯誤,說明該學生觀察不仔細,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教師對其進行了個別輔導,引導其發現職業單詞拼寫規律、認識每個職業的職能。在第三課時作業中發現該學生有一定進步。
在書面表達方面,從單詞拼寫錯誤、書寫不規范,到第六課時能夠用幾句話寫出自己的職業理想(見圖5),說明學生C在教師的輔導幫助下,學習興趣逐漸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有所提高。
此外,學生C在英語學習態度上有了很大改觀,課堂上踴躍發言,課下能積極完成第五課時的采訪選做作業,主動采訪自己的老師,認真記錄,并表示自己對采訪作業很感興趣,可以了解別人,了解生活。
學生C在每一課時作業中所獲得的小水滴數量不斷增加,職業理想之樹達到了第五階段(見圖6),說明該學生在做作業過程中的學習興趣、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均有所提升。
不同類型的作業為學生提供了用語言做事和鍛煉能力的機會,能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習方法、學習合作、學習做人,從而提高自學能力、語言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
責任編輯: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