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地紅
雖然學生在長期的英語學習后能夠實現英語水平的提升,但是他們在閱讀英語文章時仍存在一些問題。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開展英語閱讀,教師需要首先引導其理清文章結構,把握文章主旨。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體裁教學法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教學方法,能夠增強學生的體裁意識,提高其英語閱讀水平。
目前,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比較重視“自下而上”教學法的應用。在這種教學方式中,教師占據主導地位,為學生開展閱讀文章的講解,主要是由詞到句,再由句到篇。雖然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理解語篇,但是會限制他們對文章的深度、全面理解,即學生只關注文章的表面意思,沒有探究其背后的深層意義。“自下而上”教學法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占據主要地位,究其原因,首先,受母語思維的影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想要翻譯整篇文章而不重視理解式閱讀開展(常虹 2016);其次,學生所受的教育以應試為主,這種教育對他們的英語閱讀來說只是想著怎么在考試中取得高分,而不是真正理解閱讀語篇的含義,與教學目標偏離,沒有體現英語教學的真正意義。
在課堂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受課堂時限的影響,很多教師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會在課堂上集中“灌輸”英語知識,而沒有加入討論環節(張敏 2016)。很多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所反映出來的狀態是懈怠的,目的性強,即為了在英語閱讀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把握考試技巧,如果閱讀的文章與考試文章不同,那么他們就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很多學生表示他們更希望英語教學是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或英語專業四、八級等閱讀真題講解課程,這對于他們的英語學習十分不利。
在將體裁教學法應用于英語閱讀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為學生進行閱讀前活動的拓展,設計報告、闡釋、討論、說明等,讓他們對閱讀內容進行框架性的了解,并結合體裁教學法把握教學計劃要求。例如,在講授《新世紀大學英語綜合教程3》Unit 3 Friendship時,教師引導學生對Text A What is Friendship?進行高效閱讀。這篇文章的體裁是說明文。在實際閱讀開始前,教師讓學生結合單元話題聯想相關詞匯,并對這些詞匯進行具體的分類,連詞成句(段新和 2018),即將簡單的詞語以句子的形式組成起來,并對這些句子進行取舍,然后進一步補充每個句子的細節,形成小組報告。通過以上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能夠理清自己的思緒,并進行文本細節的闡述和說明。通過一系列活動的設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更好地把握體裁教學法,對說明體裁有初步的了解。
一般來說,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師生會對某一經典范文進行共同的分析閱讀。在閱讀經典文本時,教師可以結合圖示結構分析的方法對語篇內容進行進一步分析,并為學生總結不同體裁文章的學習方法及閱讀思路。
1.文章開篇要細讀
在拿到一篇閱讀文章時,首先,需要在腦海中浮現兩個問題:“作者的開篇部分是怎么吸引讀者的?”“怎樣讓讀者產生閱讀興趣?”其次,要明白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在寫作時,作者主要用兩個段落的篇幅完成這兩個問題的解釋,這就需要學生開展語篇的精讀。例如,文章What is Friendship?的作者是通過提出問題、解釋問題、給出結論來引出文章的主旨的。通過這樣一種邏輯化思路閱讀語篇,能夠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結構(魯京晶、蔡慧萍2016)。
2.思維導圖助力閱讀
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重視思維導圖助力體裁教學法的應用,這對文章主旨闡述部分的閱讀十分關鍵。例如,在學習議論文或說明文時,一般可以將文章分成兩大類,即例示和說理。說理文章中往往會有多種結構形式,包括概念定義、因果分析、以退為進、虛擬假設等,作者會使用大量的例子論證文章的論點并列出數據。例如,文章What is Friendship?主要分析了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和西塞羅(Cicero)對友誼觀念的闡述。文章的第三段就明確指出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即建立在功利之上的友誼(徐長美 2020)。雖然這篇文章的篇幅不是很長,但是其中所反映出來的邏輯非常縝密。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主要是基于這一定義進行具體分析的。同時,作者在文章中討論了“什么年齡段的人易于形成這樣一種友誼”并闡釋其原因,引人深思。在學生閱讀后,教師可以將“Friendship based on utility”這一概念作為中心,讓學生發散思維并繪制思維導圖,從而使他們能夠更快、更好地明白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整體邏輯(郭敏2021)。
3.新舊信息層層推進
學生在閱讀較長的語篇時,應注重段落之間的銜接。在實際閱讀過程中,教師需要在體裁教學法中讓學生學會新、舊信息的層層推進,更好地捕捉作者的寫作思路。例如,文章What is Friendship?的第五段內容是一個難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以新、舊信息推進的方式開展閱讀。該段落的主題是“Friendship based on goodness”(孟文華 2015),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將其作為鋪墊,引出“Perfect friendship”這一觀點,將其作為前提闡述。通過將文章中的新、舊信息聯系起來,學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具體含義,了解較難的段落內容。學生以這樣一種方式閱讀后,可以具體把握第五段的含義,即“什么樣的友誼才是真正的友誼”。
4.說明辯論有門道
在實際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讓學生了解到文章具體使用的辯論和說明方法。例如,作者在文章What is Friendship?中使用了較多的說明方法,包括因果分析、以退為進、下定義等。學生通過在閱讀的過程中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捕捉標記詞,能夠更好地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比如,第六段明確闡述了西塞羅的友誼觀,其中涉及“He further defines the good as those...”,學生能夠通過 define...as...了解作者所使用的手法是下定義;在“The friendship between good men,based on virtue,does offer material benefits,but it does not seek them.”這一句中,學生能夠通過...does offer,but...等詞具體了解作者的說明方法是以退為進(趙瑾 2019)。捕捉關鍵詞的方法在體裁教學中是符合從整體到局部的教學思路的。教師應重點引導學生在了解語篇結構后,對文章的邏輯思路進行分析,從而能夠更好地開展閱讀。
1.創立語境
在現階段的體裁教學法應用過程中,教師需要重視面對面課堂授課的開展。教師結合語篇內容,使用多媒體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的語境,并積極參與語篇內容的討論、思考。教師從語篇的體裁角度設計與語篇內容相關的問題,能夠推動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形成,并讓他們開展積極的思考探究。在師生對問題進行討論后,教師結合學生的表現及他們在理解過程中的難點,從文化背景、作者背景、寫作背景、體裁特點等角度讓其更深入地了解語篇內容(陳娉婷 2019)。
2.文章體裁結構分析
因為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大多以大班授課的形式進行,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分組的形式開展討論。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需要結合語篇脈絡、體裁元素、體裁結構、交際目的等進行進一步的討論(馮澤旭 2019)。在討論的過程中,小組長需要撰寫討論日志。在完成討論后,各個小組需要積極發言,回答問題。最后,教師需要對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提出的問題進行答疑和評價。在閱讀議論文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了解論點、論據、論證;在閱讀說明文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了解時間順序、空間順序、程序順序等;在閱讀記敘文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了解人物、時間、地點等。通過這種閱讀形式的開展,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對英語文章進行分析。
例如,在講授《倫敦》這一節內容時,由于課文以說明文題材為主,作者在說明時以空間順序的形式開展,教師先引導學生開展課前預習,了解倫敦的背景知識及文章的體裁類型,對說明文的體裁、形式及寫作特點進行進一步的把握。學生通過討論,能夠把握文章的重點,并對博物館、陳列館的先后順序及特點進行闡述。教師為學生設計問題,使其在把握說明文體裁特點的同時能夠產生對文章閱讀的心理預期。教師通過引導與反饋,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把握語篇結構和內容,對文章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知。
又如,在講授以時間順序描述的記敘文《作弊》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充分把握記敘文的體裁特點開展教學。在應用體裁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引入不同體裁的語篇,讓他們從體裁角度理解語篇的主旨和含義,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邏輯關系,找出關鍵詞,對語句結構進行分析,從而使其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更好地把握事物的發展過程和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進一步培養思維能力。同時,教師結合學生在課堂上的閱讀表現和討論評定平時成績,納入學期總評,更好地督促他們開展閱讀。
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題材結構分析后,應讓他們獨立進行閱讀,結合體裁角度了解文章的主旨結構,這對其自主學習能力及創造力的發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在獨立閱讀之后,設置小組討論的環節。在學生討論期間,教師監督課堂紀律,對他們開展答疑和指導,這對于提高其討論效率來說十分關鍵。在討論完成后,教師需要進行語篇分析,對文章的修辭手法、段落結構、語態、句式特點、寫作特點進行進一步分析,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語篇內容,增強體裁分析能力,并幫助其建立對不同體裁語篇的構建機制、語言風格等的具體邏輯框架,提升其英語閱讀水平。另外,教師還需要基于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評價和指導。
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體裁教學法融入其中,把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并讓學生在閱讀前對文章體裁有所了解,在閱讀的過程中開展細讀,使用層層遞進的方式推進閱讀,從整體到局部把握語篇結構。同時,教師需要進行面對面課堂授課,引導學生對文章的題材、結構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增強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