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虹凱 劉 洋
(東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人學問題始終是哲學家探討的熱點話題之一,馬克思“現實的人”思想為歷史唯物主義提供了出發點,在人學思想上也實現了變革,對于當下中國社會的發展更是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人的發展和解放至關重要,當下中國的發展也始終堅持以滿足人民現實需要為原則,集中體現在“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當中,“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活的靈魂之一,是馬克思“現實的人”思想在新時代的對象化。
馬克思在批判青年黑格爾派抽象的人的過程中,逐漸確立了“現實的人”思想,并從自然、社會、實踐、歷史四個方面規定“現實的人”的本質。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1]自然界先于人類產生,人們無法跳脫出這個環境實現生存和發展,人與自然不可分割,人在進行一系列生存活動時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氣候、土壤等客觀條件的影響和客觀規律的支配,并在這種客觀條件之上形成了人最初的肉體組織以及生產生活方式,人必然擁有自然本質,所以“現實的人”的首要屬性就是自然性。
人與自然之間天然地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一些哲學家一味追尋精神上的自由,而忽視人的現實世界。馬克思認為精神世界不能取代感性生活,人也不能擺脫生理上的局限,滿足人的生理需要是生命存續的前提,自然性作為“現實的人”的第一性,代表了馬克思人學中強烈的現實取向,“現實的人”所追求的從來不是空洞的幻想,而是必須滿足人的現實需要。
人存在于社會之中,每一個人都是無限變化的紛繁復雜的關系網的結點,人是一種天然要過社會生活的人。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人的本質要在社會關系中加以把握,人是社會關系的創造者,人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改變世界是“現實的人”的革命任務,人的本質和社會性必然有著緊密聯系,但是二者并不等同。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一條中,馬克思將人的活動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這些活動在展開的過程中,一方面受到主體因素的制約,另一方面要受到客體對象的影響,人的本質力量在對象化的過程中就會受到現實條件的制約。人的存在是肉體的存在、現實的存在,無數個體的人在實踐的基礎上組成社會,形成社會關系;在不同的國家、社會背景下,人們所處的經濟、政治、文化環境皆是不同的,對應著不同的人際關系、經濟關系等等,人們的社會關系和人的本質不會亙古不變,人的本質始終無法脫離人的社會性。
首先,人是生活中的人,是實踐活動中的人,是具體的、歷史的,不是抽象的、形而上學范疇中的人。形而上學中的人被看作是不變的實體,人的歷史性、時間性被否認,人的現實性存在被否定;其次,人是社會關系中的人,不是邏輯推演中的人。人是社會生活的主體,同時也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人能夠將所思所想物化、對象化,社會的變化、世界的改變是與人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分不開的。“現實的人”是從事一定實踐活動的人,闡明了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主體和決定性推動力量,讓我們不僅找到了社會主義建設的主體力量,而且發現了社會主義發展的落腳點,“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就是充分肯定了人民群眾這一價值,是馬克思“現實的人”思想的當代闡釋。
現實的個人是現實歷史的前提、立足點和出發點[3],人是歷史的存在物,人的存在就是歷史的演繹,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展現出不同的特征。馬克思曾說過“現實的人”正是“發展過程中的人”,而不是某種虛幻的“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4]人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變化就是人歷史性的體現,例如,在自然經濟為主導的社會中,體現為人與人之間的依賴關系,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為主導的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體現為對物的依賴關系,到了共產主義社會,實現真正的勞動分工,每個人都是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個性的人,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結成不同的社會關系,這個發展過程就蘊含著歷史性。馬克思所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把人從禁錮中解放出來,構建自由個性的人類社會,從對物的依賴關系到自由個性的社會關系總和的轉變過程就是人類解放的過程,也是人的本質歷史發展的過程。
馬克思認為人的現實性和人的抽象性是相對的,人的本質需要置于現實生活中去理解,要把人看成是在社會歷史進程中不斷發展的人,人類歷史就是人實踐的產物,正所謂實干在人民,發展在人民,我們所擁有的社會財富是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奮斗的成果。人與世界之間不僅是認識與被認識的關系,更多時候表現為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是人擁有意識并且可以進行有意識的活動,也就是進行社會實踐,實踐是人的生命活動和存在方式。人類實踐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勞動,勞動不僅是將人與動物區分開來的顯著標志,也是推進人不斷進化,從而成為有意識的類存在物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同樣是具有歷史性的人。
總體來說,自然性、社會性、實踐性和歷史性構成了“現實的人”的本質規定性,它們是統一的,不是割裂的,只有從這四個角度綜合把握“現實的人”的特點,才能領會其理論內涵的科學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必須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必須堅持人民至上。”[5]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依靠人民創造、成果惠及人民是我們一直堅持和認同的做法,掌握好“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內涵,運用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更好地指引我們走穩現實之路。
馬克思創立的唯物史觀,以“現實的人”為出發點,以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最終指向,“發展為了人民”首先解決了發展為了誰的問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讓人民做國家的主人;鄧小平提出建設小康社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為目標,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大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人民的滿意程度作為衡量工作得失的標準,人民從溫飽需求到小康需求、從物質富足到精神富足、從經濟優先到可持續發展,人民的需求在不斷攀升,國家發展的目標也在隨著人民的期許不斷提升,新中國的發展歷史就是發展為了人民的有力彰顯。一切以人民的利益為指針,是開展工作的原則和目標,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石,是中國共產黨人不變的責任使命和一以貫之的努力方向。
唯物史觀的核心觀點即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的主體力量。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到改革開放,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不斷取得新成就,每一個歷史階段與關鍵節點都離不開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無論是物質財富的生產、優秀文化的傳承還是生態環境的建設,都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奉獻。人民群眾有著無窮無盡的智慧,人民群眾的力量就是中國發展動力的不竭之源,我們只有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和積極性,與人民同心,與人民同向,與人民同行,才能實現國家復興、民族富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行穩致遠。
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目標的發展,是決定中國發展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重要內容。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不是一部分人享有,而是全體人民共同享有,每個人都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享有者,發展的目標就是要滿足全體人民的需求。在共享理念的指引下,相關的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覆蓋共同體內部的成員,這是新型人類社會的突出特征。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同等重要,以“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為指導,制定完善的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就可以構建一個公平的社會環境。但在實踐中,現代社會依然存在著城鄉發展差距、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距等問題,實現真正的公平和正義還需要克服很多困難。
馬克思指出費爾巴哈的類本質思想沒有涵蓋真正現實的社會歷史內容,缺乏對人社會關系的能動把握,在批判費爾巴哈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社會的人、實踐的人和歷史的人三重維度的“現實的人”思想,直至今天,仍然對我國的現實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實踐中的歷史總結,是對“現實的人”三重內涵的傳承與發展。
“現實的人”是“社會的人”,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會存在物,人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現實主體,社會關系是人從事實踐活動的渠道,也會在人交往過程中產生制約作用。在對馬克思“現實的人”思想的思考中,我們不難發現,在通往實現人的自由與解放的過程中,無產階級是主體力量,只有將全體勞動人民、全體無產階級聯合起來,才能將人民從壓迫中解放出來,才有可能實現社會革命的勝利。單個勞動者不能推翻資本主義制度,也不足以和整個私人資本對抗。同樣,一個人實現了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并不代表全體人民的自由發展,只有全體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得到實現,全體人民都獲得了解放,馬克思主義的終極目標才能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就是要求我們,要將創造的社會財富以及各方面的社會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盡可能實現社會公平,營造人人參與、人人享有的社會局面,社會的公平正義就是實現人的發展的最好保障。
我們開辟了不同于資本主義國家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步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國社會制度促使人人平等,全體人民享有最廣泛的政治權利,包括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權利,將人的價值的實現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目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對人的發展的終極關懷。“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國共產黨的責任擔當和奮斗目標,也是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要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讓福祉最大限度地惠及每個人,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人民福祉的關懷。隨著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當前的新要求,我們必須把提高人民共享的質量作為發展的根本動力,努力解決主要矛盾,在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道路上更進一步。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社會的底蘊。在解決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時,我們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不斷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將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積極化解社會矛盾,努力營造自由、和諧、公正、法治的社會環境。馬克思、恩格斯對于人自由全面發展目標的憧憬不是烏托邦,而是經過科學論證的結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拉開了向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邁進的序幕,在逐漸擺脫物質依賴的階段以后,必然會不斷向人類社會的理想目標趨近。
“人”不是抽象的,是客觀實在的,人是實踐中的人。“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要求我們時刻關注人民的發展與需要,聆聽群眾心聲,人民的發展與需要就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物質生產實踐的發生就是因為人們有生存的需要,人一旦有了需求,就會想方設法地尋求滿足的途徑和手段,人類才會有繼續發展的動力。人的需要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從生存需要到生活需要,從溫飽需要到小康需要,從物質需求到精神需求,當一段時期內的需求被滿足時,人們就會衍生出更高等級的需要,于是又會采取新的手段和方式去滿足新的需要,正是這種需要不斷進化,賦予了社會發展內在的動力,不斷推動人們更加深入地實踐,促進人類社會向前發展。正是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的過程中,開創了中國式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了中華民族的蓬勃發展。
“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彰顯“現實的人”的實踐主體地位。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發展依靠人民,依靠人民的卓越智慧、奮斗精神和實干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意愿,發揮好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人民群眾才是社會發展動力的主體力量,新時代是全體中國人民奮斗的時代,每位“現實的人”都不能缺席,只有參與者、建設者,沒有旁觀者和局外人,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偉業才能成功。
“現實的人”不是觀念的人、精神的人,而是“歷史的人”,馬克思在《神圣家族》等著作中多次提到,人是歷史活動中的人,每個人都在歷史之中,既是歷史的參與者也是歷史的劇作家。“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在堅持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前提下,更加重視人民作為參與者的建設與發展。唯物史觀認為,歷史始于人的需要,歷史就是實現人的需要的活動,人與動物的重要區別就是人有意識并能夠清楚知道自己的需要,且有能力將這種“想要”轉化為“擁有”。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6]正是有了這種需要,人們才進行生產勞動,由此形成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成為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人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呈現出不同的需要,人的需要也是一種歷史發展過程,需要的實現過程就是“現實的人”的歷史主體地位的確立過程。
除了人的需要以外,人民的范疇也有著變化過程。在民主革命時期,人民的范疇和中國實踐的發展緊密聯系,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我們統一戰線的一部分,也被納入人民的范疇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人民指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事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改革開放以后,人民的階級屬性逐漸淡化,更多的是指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擁護者。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的范疇在逐漸擴大,我們力爭讓每個人都參與到社會主義建設中,實現人人參與、人人建設、人人享有的美好局面。
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是人民,奮斗目標也是為了人民,馬克思曾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7]這一論述回答了“我們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發展”的問題。人不僅是發展的主體,也是發展的目的。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將民族獨立、人民幸福作為最高宗旨;新時代,我們砥礪前行,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的和意義在于滿足人民愿望,實現人民利益最大化。《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明確強調:“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8]人民是我們黨執政最大的底氣,“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圍繞著人民的需求展開的,這一發展思想直面社會歷史發展的現實主體,是對馬克思“現實的人”理論中蘊含的人民歷史主體性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綜上所述,人是實踐活動中的人,人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人,對人的本質的把握,不僅要從人的自然屬性出發,還要從人的社會屬性出發,從社會實踐、社會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角度認識人,人不能脫離社會、實踐和歷史而存在。“現實的人”是與現實生活交融在一起的,是可以感知的,是可以變化的,是具體的、歷史的,不是處于固定狀態下的人,所以馬克思才能在這樣的邏輯基點上建造現實、完備的哲學體系,直至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價值底蘊。“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是在吸收“現實的人”思想的基礎上,根據本國的實際發展情況所作的正確價值選擇,深刻闡釋了唯物史觀的特點,充分繼承了“現實的人”的社會性、實踐性和歷史性,“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是對馬克思偉大思想的理論傳承和實踐表達,是符合人民發展利益的正確思想。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始終堅持人民至上,中國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源自黨和人民,“以人民為中心”是立足中國現實國情、把握未來發展大勢的清晰定位,是不論處于任何歷史階段的堅定選擇,是國家發展的目標所至,是中國共產黨的心愿所屬。中國的發展得益于人民,中國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人民,“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只有立足中國的土壤、立足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才能讓人在實踐中發揮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