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枝
摘 要: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和職業院校畢業生的職業能力之間存在明顯差距。傳統的企業學徒制暴露出一些問題,而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出現,為職業教育改革增添了一抹新的色彩,它是企業人才培養的一種新模式。本文首先對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內涵進行了介紹,然后對企業新型學徒制中政府、企業和院校三方所起的作用進行了全面的分析,進而思考職業院校在新體系下人才培養模式的諸多變化。
關鍵詞:企業新型學徒制 新體系 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企業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加之技術革新不斷出現,企業人才供求矛盾越來越突出。如何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技能型、應用型和知識型人才呢?企業新型學徒制給出了一條新的途徑。
企業新型學徒制背景下會有多個受益方:首先,企業會獲得穩定的、合適的高素質員工;其次,求職者不僅提升了專業技能水平,還會獲得穩定的就業崗位和較高的薪資;最后,職業院校能夠獲得穩定的生源。
一、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內涵
從人才培養模式的角度來認識企業新型學徒制,可以加深對其內涵的理解。
第一,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培養對象是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的新入職員工和轉崗員工,他們既是企業員工,又是職業院校學生。根據“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的原則,培訓對象先是入企,成為企業員工,繼而成為職業院校的學生,其定位是符合企業要求和崗位能力要求的高素質、高技能、復合型人才。
第二,在企業生產過程中,標準無處不在,它是確保產品質量的依據,生產工藝、生產管理等方面的標準化、規范化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根基。在以企業為主導的企業新型學徒制中,由企業專家、技術人員與職業院校合作制定的標準、規范更具有實用性、針對性,可以解決生產過程中的實際問題。
第三,企業新型學徒制培養模式已經明確,即“校企合作,工學一體”,其中涵蓋的內容非常豐富,涉及的范圍很寬,需要作為專題來探討。
第四,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培養規模應該由企業的招工規模來決定,與以往的班級制不同。
二、企業新型學徒制中各主體的作用
構成企業新型學徒制的三個主體分別是政府、企業和院校,在運行時形成了一個整體,構成了一個新體系。
為了使企業新型學徒制這一新體系運行順暢、實施順利,首先要明確三個主體在新體系中的位置及作用。
(一)明確政府在新體系中的牽頭作用
在新體系中,政府扮演著牽頭的角色,既是引導者、管理者,也是保障者。由政府出臺企業新型學徒制工作方案,落實企業新型學徒制補貼政策,建立考核機制,監督學徒培養質量,建立與之相關的多部門相互配合的工作機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制度、標準,為企業新型學徒制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
(二)明確企業在新體系中的主體地位
1.企業是培訓的發起者和主要責任者
《關于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學徒培養的主要職責由所在企業承擔,培養對象是企業員工,當企業有需求后,由企業向所在地政府提交培養方案。
2.以企業為主制定培養目標、培訓內容和評價標準
為了滿足企業需要、崗位需要,其培訓內容和考核標準都要以企業為主,即企業提出需要什么樣的技能人才,院校就輔助企業制定相應的培養目標。院校和企業專家共同商討培訓項目、培訓模式、培訓內容等事項。最后的考核是以能否滿足企業需求為主,不宜用院校評價標準。
(三)明確院校在新體系中的輔助作用
以往的技能人才培養方案是以院校為主體確定的,而在企業新型學徒制中,院校的職能是根據企業的需求來承擔一些具體的培訓任務。這就要求院校面對新需求進行改變和創新,從而適應在企業新型學徒制實施中的新角色。
企業新型學徒制要想順利實施,需要明確各主體的作用,形成優勢互補、高效溝通與融合的局面。
三、企業新型學徒制背景下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職業院校如何很好地完成培養技能人才的任務、滿足企業的需求,筆者從人才培養模式的角度出發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職業院校要轉變觀念,正確定位
職業院校要改變以前“以我為主”的觀念,以企業為主體,充分考慮企業的利益、運行機制和資源優勢,樹立企業與院校共贏的觀念,還要了解企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如企業需求、崗位需求、企業內部培訓工作的實際狀況,找到校企合作的契合點,經過協商搭建合作基本框架,做好扎實的基礎工作,為順利推進企業新型學徒制奠定基礎。
(二)以“八個共同”為原則,形成校企共同體
雖然《關于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企業主導,院校參與”,但為校企合作實現共同愿景、共同目標,需要遵守八個共同原則。在實施企業新型學徒制的過程中,雙方要共同遵守這八個共同原則,從而真正形成校企共同體。
(三)校企合作,共同開發課程體系
應加強校企合作,共同開發課程體系。校企雙方應坐在一起,以“滿足崗位需求,注重個體全面發展”為目的,全面、深入地分析具體崗位對知識、技能的需求,并結合行業的人才要求標準和職業資格標準,形成以構建“崗位能力”為核心的“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不僅包括基礎課程,還包括培養專業能力的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培養對象是入企或轉崗職工,因此,在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要充分融入企業發展理念、職業道德、企業文化、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等要素,輔以真實案例,而作為行業標準的職業技能要求和操作規范化要求更應體現出其特殊地位,職業素養也要融入日常的實訓項目。
(四)導師隊伍的組成與合作
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師資隊伍由企業導師和院校導師組成。雙方導師有各自的專業優勢。企業導師優勢在于專業技術高超、崗位能力強,掌握了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院校導師優勢在于擁有系統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教學方法。
為了達到共同的技能人才培養目標,雙方導師不僅需要交流溝通、共享信息、分享理念,還需要相互啟發、相互激發和相互借鑒。在校企導師合作的過程中實現校企導師共同進步、優勢互補,即企業導師可以從經驗層面上升到理論層面;院校導師可以從理論層面拓展到技能層面,具有更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
為提升雙方導師職業能力,筆者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第一,由導師組成企校指導委員會,形成企業、院校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機制,制定相應的運行制度,定期進行溝通交流。
第二,制訂導師培養計劃,并按期嚴格執行。
第三,開展多種形式的溝通交流。如院校導師到企業具體崗位進行實踐學習,企業導師到院校開展課堂教學,導師共商培養任務(項目)、開辦專題座談等。
第四,搭建校企導師協同工作平臺,線上、線下形式均可,其目的是實現資源共享、增進交流合作,提升雙方導師的職業能力。
(五)建立新的考核評價體系
以企業為主體體現了企業新型學徒制的特點。鑒于此,培養對象的考核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都需要重新建立,需要進行企業新型學徒制考核評價體系的創新。
第一,新的考核評價體系的形成必須由校企共同協作完成。企業和院校要充分進行溝通交流,共同制定考核評價標準。
第二,培訓對象既要接受企業導師關于崗位能力、職業素養等方面的培訓,又要接受院校導師專業理論知識、專業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因此,其考核評價體系是企業考核評價+院校考核評價。
第三,應在考核評價體系中引入職業資格考試。職業資格考試具有等級性、標準性、通用性的特點。通過職業資格考試,培訓對象能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統一,從而更好地理解和內化知識,掌握生產所需技能。
(六)建立互聯網教學資源平臺
就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培訓對象而言,其脫產到職業院校完成全日制學習的可能性不大,在以企業為主的背景下,如何做到既不影響企業的工作生產安排,又讓培訓對象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培訓目標呢?互聯網教學資源平臺的出現使這一問題得到解決,培訓對象可以自主利用碎片時間完成學習任務。
在實施企業新型學徒制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問題,但也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收獲。不論怎樣,它都是企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也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參考文獻:
[1]張妍.基于企業新型學徒制背景下技工院校人才培養創新模式探究[J].財經智庫,2019(42).
[2]崔俊榮,孫夢水,趙偉.企業新型學徒制的系統認知與實施前期準備工作探析[J].職業教育研究, 2019(10).
(作者單位:北京電子信息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