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紅?龍翔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黨和國家工作全局,圍繞如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立德樹人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發揮教師課程育人的主體作用,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基于此,本文著重進行技工院校中國歷史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從思政元素的凝練、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論述,為課程思政在技工院校中國歷史教學的實踐提供具體建議。
關鍵詞:中國歷史 課程思政 探索 實踐
課 題:本文系2022年度廣西技工教育立項科研課題“技工院校中國歷史課融入‘課程思政教育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2JGY105)的研究成果。
一、 研究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就是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地開好思政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新征程之中。
為了貫徹這一指導思想,教育部2020年編制發布了中職學校歷史課程標準。在新的課程標準中,明確將歷史作為公共基礎課程,并且增加了一倍的課時。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加強對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著力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技能人才。這對于技工院校提高學生的人文科學素養,培育高技能、高素質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技工教育與普通教育是不同的教育類型,在教育體系中二者具有同等地位。隨著社會的發展,企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技工教育的地位越來越高,在教育體系中越來越重要。在部分技工院校中,“重視技能,輕視德育”的問題較為突出,由于存在技能競賽和就業的壓力,學校與教師更加重視專業課的教學,弱化了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當今時代對技能人才的需求不僅是高技能,還要高素質,技工院校學生不但要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技能,還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創新意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較強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20年版)提出了價值觀教育與學科知識教學相結合,注重與專業課程相互配合,形成協同育人合力。由此可見,學校和教師應充分提煉其他課程內容中蘊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創新思維、工匠精神、人文情懷等相關思政元素的“觸點”和“融點”。根據各課程特點融入思政元素,實施課程思政,形成協同育人合力。
(二)技工院校學生發展的需要
技工院校部分學生知識基礎相對較薄弱,學習自覺性差、學習目標不明確。通過深度挖掘中國歷史學科資源,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把個人夢想融入中國夢,明確學習目標,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筆者在此著重探索課程思政在技工院校中國歷史教學中的實踐,從思政元素的凝練、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見解,以期為技工院校中國歷史教學課程思政實踐提供參考。
二、中國歷史課程基本情況
中國歷史課程是技工院校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該課程聚焦培養學生歷史科學核心素養,彰顯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該課程的教學任務是在講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的基礎上,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促進學生進一步了解人類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基本脈絡、基本規律和優秀文化成果;從歷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進一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課程思政融入中國歷史課程教學設計及內容
在教學設計方面,筆者主要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四個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凝練思政元素。同時結合中國歷史中蘊含的豐富思政教育資源,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恰當的思政元素,讓學生在知識學習中,接受思政教育。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正確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的高素質人才,以實現“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標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以技工院校使用的某出版社《中國歷史》教材為例,在第一單元史前時期與先秦歷史中,對中華文明起源的探尋以及對夏商周文明的學習,讓學生認識中華文明燦爛悠久的歷史發展進程;通過諸子百家經典閱讀,幫助學生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過都江堰的建造引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念。在第二單元秦漢時期大一統格局的建立與鞏固中,通過學習秦漢時期中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激發學生的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感;通過古代絲綢之路,引入總書記關于絲綢之路的講話,引導學生傳承古絲綢之路精神,了解“一帶一路”建設,深刻理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意義。其他內容都可以借鑒以上案例,凝練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設計。
在第三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中,可以通過曹操的《蒿里行》,學生感受軍閥混戰、人民流離失所的悲慘生活,體會國家分裂和戰爭的殘酷,明白國家穩定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性。
在第四單元隋唐時期的繁榮與開放中,可以通過隋煬帝治國失德的特點與隋朝迅速滅亡的教訓,從歷史的維度論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的以德治國觀;通過唐朝繁榮的經濟、輝煌燦爛的文化和開放的對外關系等內容,激發學生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在第五單元宋元時期民族關系與社會經濟文化的新發展中,通過宋元時期的科技發明和文化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導學生認知工匠精神,激發刻苦鉆研專業技術的熱情,樹立技能報國的理想。通過岳飛精忠報國的精神和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氣節,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第六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及潛伏的危機中,通過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歷史,學生了解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激發學生樹立“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愛國情。通過學習,學生體驗到了科技與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了古代中國人的創造力和智慧。
四、教學方法及手段
(一)注重實踐教學在教學計劃中的比重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在國家重視思政教育的今天,各地都有各類專業的博物館和紀念館。技工院校各專業教學計劃中實踐教學雖占有一定的比重,但主要側重的還是專業課的實踐教學。中國歷史作為公共基礎課,同樣可以制訂詳細的實踐教學計劃,甚至開設中國歷史的一體化教學課堂。通過組織學生參觀本地的博物館、紀念館等歷史場所,將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學生更清楚地了解各地的歷史。比如,教師在講授革命史時,到當地的烈士陵園掃墓或者抗戰遺址參觀,更能使學生感受歷史的真實性;教師在講授古代工藝時,可以帶學生參觀工藝品展,現場觀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使學生體會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更有利于學生樹立技能報國的決心和信念。
(二)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
學生是課堂的中心,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設計好教學課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相關內容,形成主題報告,概括主題精神內涵,并在班級進行講解或者展示。比如,在講解唐朝盛世景象與燦爛文化時,以《步輦圖》為主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搜集相關史料,講解這幅畫背后的故事,了解唐朝文化對當時世界的影響,了解唐朝兼收并蓄的對外開放政策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民族政策,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在此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最主要的就是進行引導和指導,通過主動學習獲得的知識和感受,更易于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
(三)注重信息化手段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通過運用國家和重要教育平臺的網絡教學資源庫,在課堂中播放相關歷史視頻資料,讓學生從影視資料中直觀感受歷史,活躍課堂氣氛。比如,教師在講解南宋時期抗金英雄岳飛的事跡時,可以播放影視資料《滿江紅》的詩詞朗誦,讓學生感受岳飛的英雄氣概,通過視覺、聽覺等直觀沖擊,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南宋將領抗金的歷史,也更能激發學生的民族氣節,增強歷史使命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五、小結
綜上所述,技工院校中國歷史課程思政的實踐,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深挖中國歷史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能更好地服務于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教學目標,是技工院校歷史教師的職責所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歷史課程標準(202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王晶晶.歷史教育在大學生思政人才培養中的應用[J].科教導刊,2020(9).
(作者單位:桂林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