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蓓
【摘要】問題是思維生長的核心,是促進學生數學思維持續生長的紐帶,在小學數學的課堂中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設計科學巧妙的階梯式問題,引領學生的思考,促進課堂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
【關鍵詞】問題;小學數學;課堂;思維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其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問題導學模式悄然走進了小學數學課堂,它主要以問題為媒介,促動學生思考,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構建更加完整的知識體系,完善邏輯思維,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思考力和創造力,實現全面發展。但在以往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對問題的設計并沒有引起重視,問題設計的比較隨意,有的老師設計得過于簡單,無法觸動學生思考;有的老師設計得過于復雜,學生無論怎樣思考,都無法得出結論;還有的老師設計的問題偏離了教學內容,問題并沒有起到引領學生學習的目的。因此數學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發揮問題的導向作用,讓學生感悟數學的真諦,享受學習數學的精彩。
一、設計問題,促進學生探索
1.運用認知沖突,產生學習期待
數學知識具有連貫性,也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后續的很多知識點都是在前面知識點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但在教學中時常發現,學生所需要學習的新知和原先已掌握的知識并不一致,就出現了矛盾,形成了認知沖突。面對認知沖突,學生就會產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尋求新的平衡點,及時地將所學新知融入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沖突問題的設計,誘發學生產生學習的期待,他們探索新知的過程才會積極、主動。
在教學“3的倍數”時,教師挑選一位學生到講臺前和老師玩游戲,游戲內容是這樣的:看誰在規定的時間內,在黑板上所寫3的倍數個數最多。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2和5的倍數,所以在此環節大多數學生還是沿用先前的學習經驗,從數的個位上想起,認為個位上滿足是3、6、9這3個數字中的任意一個,那么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但在驗證環節,學生發現并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樣,因為像43、46、49這樣的數,盡管個位上符合學生的猜想,但它們卻不是3的倍數。而教師所寫的數全部正確。這樣在無形之中學生就形成了認知沖突,3的倍數到底有怎樣的特征?既然不能從個位入手,怎么確立研究的方向呢?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產生了一探究竟的想法,順利地進入到新知的學習中。
2.運用探索問題,實現新知內化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數學課堂中,教師需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有自主思考、自主學習的機會,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強化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設計具有探索性問題,用問題啟發、引導學生,激活他們的思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加快新知內化的過程,降低學習的坡度,獲得更深層次的學習感悟,從而提高數學教學的整體水平。
在教學乘法分配律時教師創設問題情境:“陽光小學三年級有9個班,四年級有11個班,每個班領取跳繩22根,兩個年級一共要領取多少根跳繩呢?”面對這樣的問題,學生探索后,想到了兩道不同的算式:(1)9×22+11×22=440(根);(2)(9+11)×22=440(根)。因為這兩道算式解決的是同一個問題,且結果相等,所以它們之間可以用等號來連接:9×22+11×22=(9+11)×22,此時教師并沒有忙于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而是為學生引入了下面幾個問題:(1)等號兩邊的算式有沒有什么聯系?(2)再寫幾組這樣的等式,和身邊的同學說一說有什么發現。(3)想辦法將自己的發現表示出來。可見,這幾個問題具有一定的層次性、梯度性和關聯性,學生在這些問題的引領下,可以加快新知吸納的過程,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設計問題,強化學生理解
1.運用操作問題,強化學生理解
動手操作是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常用方式之一,應讓學生在做中學,以促進學生手腦并用能力的提升。但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會直接將課本中的內容,機械地灌輸給學生,隨后設計與例題相吻合的習題,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解答。但實際上,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薄弱,難以全面地掌握老師所教的知識點,不能觸及知識的本質,無法將所學的知識進行內化或遷移。此時,動手操作就顯得非常必要,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操作性問題,加深學生對數學的理解,養成探究性的科學思維,為后續的成長及學習奠定基礎。
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教師為學生引入操作性問題:“剪兩根長度相等的長飲料吸管和兩根長度相等的短飲料吸管,然后再用線把它們穿起來,使它成為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怎么求?”這樣的操作性問題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說難度不大,學生自然會發現應該用長飲料吸管的長度乘短飲料吸管的長度。在此基礎之上,讓學生拉動這個長方形,拉出不同大小的平行四邊形。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拋出問題:“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不難發現的是周長沒有變,面積變了,所以平行四邊形面積不能用鄰邊相乘來進行計算。于是學生重新確立了探索的方向,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推導出其面積計算公式。可見,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可以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內涵,提升理解能力,這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相比,可以更大程度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2.運用協作問題,培養合作精神
隨著教育的穩步發展,教師逐漸意識到,社會需要的不是只會讀書的人才,而是全方位、高發展的綜合型人才,協作意識和合作精神便是其重要的能力。在“雙減”和新課標的雙重背景之下,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具有創新意識、合作意識的人。所以在教學活動中面對復雜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并為學生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協作問題,讓學生群策群力,最大程度地獲取知識,實現優勢互補,使他們形成團隊合作精神,延伸數學學習的境界。
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時,教師將學生分成了多個不同的學習小組,并為每個學習小組提供了圓柱形紙質包裝盒、剪刀、直尺等,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是什么。而在學習圓柱體的特征時,學生已經知曉圓柱體由兩個底面和一個曲面所組成,兩個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圓,圓的面積計算方法屬于舊知,關鍵是圓柱的側面積應該怎么計算?各個小組成員開動腦筋,認為可以將側面沿著高的方向將其展開,在此過程中有的學習小組發現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一個正方形,也有學習小組發現其側面展開圖是一個長方形。然后讓每個學習小組的學生思考側面展開圖和圓柱有怎樣的關系?這樣推導出了它們之間的聯系,順利地推導出圓柱表面積的計算公式,在此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
三、設計問題,促進學生應用
1.運用生活問題,凸顯學習意義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入生活化的教育資源。數學知識抽象、深奧,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入生活化的問題,將學生置于生活的背景之下學習和應用數學。所以在實施新課標理念的背景下,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應用方式,使學生順利地從課內數學走向生活數學,展示數學知識的魅力,讓數學學習更生動、更形象,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提升他們的理解力和應用力,更好地凸顯學習數學的現實意義。
在教學長方體的體積后教師拿出了一個蘋果,學生很興奮,不知老師準備干什么,只見老師指著蘋果說:“你知道它的體積是多少嗎?”學生愣住了,因為誰都不能說出準確的結果。怎么辦呢?教師讓學生用課下的時間想辦法進行解決。這樣的問題具有很強的生活性,也易于激發學生解題的熱情。面對這樣的問題,有學生準備了1個長方體容器,并從內部量出長方體容器的長、寬、高,隨后學生在長方體容器內放入一定的水,然后量出水面的高度,接著將蘋果浸沒在水中,水面自然會上升,并測量此時水面的高度,算出蘋果的體積。可見,學生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既鞏固了長方體體積計算的方法,又幫助學生拓展了思維,使其學會如何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方法,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形成學以致用的能力。
2.運用開放問題,培養創新意識
教育無法創造什么,但是卻能充分啟迪兒童的創造意識與數學思維。在傳統數學課堂中教師往往重結果輕過程,過于注重知識點的輸送,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無形中僵化了學生的思維,抑制了他們創造力與表達力的發展。所以,作為新時期的數學教師,應落實創造教育理念,注重開放性問題,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幫助他們打破思維定勢,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探尋解題思路,展現學生的學習個性,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領略智慧角逐的精彩。
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時,教師引入了這樣的問題:“陽陽看一本360頁的故事書,前4天看了全書
頁數的,照此速度,還需要多少天看完這本書?”面對這樣的問題,教師并沒有限定學生用固定的方法進行解答,而是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方法1:360×÷4=18(頁),360÷18-4=16(天),當問及學生為什么這樣算時,學生給出了這樣的理由:先算出陽陽一天看了多少頁,然后算出看完全書一共需要的天數,將已經看的4天減去,就是剩下的天數。
方法2:1÷×4-4=16(天)。將看完全書的總天數看作“單位1”,“單位1”里面有多少個,有一個就需要4天,最后將已經看的天數減去,就可以得出結論。
方法3:(1-)÷×3=18(天),先算出剩下的頁數占全書的幾分之幾,然后看其有幾個,有一
個就需要4天。
分數應用題是小學階段重要的教學內容,學生學習起來也感到頗有難度。教師可以引入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大膽嘗試,用不同的策略對同一道問題進行解答,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靈活,更加具有創造性。
總之,問題是促進學生思考的有效手段,可以引領學生一步一步地逼近知識的本質,增進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明晰知識的要領,構建知識架構。在以后的數學課堂中,教師要精心研讀教材,設計優質、高效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經歷有意義的學習過程,釋放學習潛能,不斷提升數學綜合能力,形成獨特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享受學習數學的精彩,讓數學課堂走向“課堂至簡、學習至真”的教學生態。
【參考文獻】
[1]李紅霞.“問題驅動”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探究[J].小學生(中旬刊),2023(02).
[2]薛芳萍.著眼問題 發展思維—小學數學教學中解決問題策略的探索[J].新智慧,20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