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亞林 劉國琴 邵珠建


[摘 要]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離不開人才開發與培養,在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與改革時期,衛生管理人才培養至關重要,培養的人才也需要在實踐中去檢驗,而經得住實踐檢驗的人才必然需經歷系統規范的實踐教育,衛生管理人才的實踐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評價醫療衛生活動,注重“產出--投入”關系,以目標健康水平決定醫療衛生投入成本,OBE教學理念實質是成果導向理念,根據“期望結局”去設計整個培養過程,因此將OBE教學理念應用于衛生管理人才培養具有較高的契合度。本研究運用OBE教學理念,針對衛生管理人才培養建立系統規范的實踐培養體系,且在不同階段對應不同的實踐應用能力,遵循循序漸進、分級分類的模式進行實踐能力的培養,包括個人人格品質、基本醫學素養、基本管理素養、專業綜合素養四個方面,對已有的課程內容進行整合,打破課程壁壘,將課程實踐教學分級化、條理化,實行階段目標,最終實現人才培養總目標。
[關鍵詞] OBE教學理念;衛生管理人才;人才培養;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3) 11-0106-04
馬克思認為一切精神活動都是基于物質生產過程之上的,并反映物質生產過程及其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社會關系的實踐過程,同時肯定實踐活動的重要性。[1]理論源于實踐、高于實踐,反過來指導實踐。衛生管理人才的培養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至今,已有30余年歷史,隨著新醫改的推進,衛生管理類專業的建設和發展更需要緊扣時代脈搏和衛生改革發展需求,在“四新”引領下,以人群健康為出發點,以實用、專業、高效為落腳點,以醫藥衛生領域需求為目標,以先進教學理念推動衛生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整和優化。
OBE教學理念即是“以學生為中心+以成果為導向+持續改進”的“集成”。[2]在醫療衛生領域,醫療衛生服務活動遵循“產出決定投入”的原則進行資源的合理配置,與OBE教學理念的“成果導向”有較好的契合度,在醫藥衛生事業快速發展與改革的重要時期,培養優秀的衛生管理新人才是當前面臨的迫切需求,而用人單位對當前衛生管理人才能力需求最高的是團隊協作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3]看重政策與數據的分析解讀能力,這些能力需要人才培養的系統化與創新化,需要持續不斷地進行各類基本知識的夯實、基本技能的衍生,從而使得衛生管理人才的溝通協作能力、創新發展能力等綜合素養得到進一步提高,培育具備智商與情商、知識與技能,且為衛生領域留得住、用得上、靠得上的衛生管理新人才。
一、OBE的概念
OBE即成果導向教育,OBE在1981年由Spady首先提出,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成為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經過此后10年左右的發展,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至今仍被認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確方向。美國工程教育認證協會全面接受了OBE的理念,并將其貫穿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的始終。[4]教育部2016年《關于中央部門所屬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提出改革教學方法、理念,加強實踐實訓教學,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國內教學改革領域開始嘗試應用OBE教學理念。2019年教育部發布《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中指出: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圍繞學生忙起來、教師強起來、管理嚴起來、效果實起來,引導學生多讀書、深思考、善提問、勤實踐,要以經濟社會發展和學生職業生涯發展需求為導向,即肯定了成果導向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中的發展方向。
二、衛生管理人才培養現狀
(一)社會發展對衛生管理人才提出新要求
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和健康中國戰略逐步實施,當前國家供給側改革下各類人才需求發生轉變,新形勢對醫藥衛生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崗位勝任素質要求,雖然在衛生管理類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強調管理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但對市場需求的關注不夠,衛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制度、課程體系設置不完善,理論與實踐脫節明顯,實踐性課程相對不足,能力培養方面有待提高。[5]醫藥衛生領域需要能適應改革發展的高質量衛生管理人才,[6]而傳統模式下培養的人才能力與用人單位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不符合新時代對于衛生管理新人才的要求。
(二)學校傳統教育存在弊端
1.教育效果參差不齊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網絡技術飛速發展,傳統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教育教學需求,國際國內教學環境發生巨大的變化,各類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使得教學模式多樣化、多元化發展。傳統教學模式下的重理論輕實踐問題普遍存在,[7]有教師認識方面的原因,也有學校教學管理方面的原因,如對教師考核時側重理論教學,對實踐及實驗教學則無明確要求,同時,學生方面的不重視等因素綜合影響下,教學效果參差不齊。
2.實踐教學缺乏系統規劃
在醫療衛生管理工作中,對實踐能力的需求方面,衛生管理專業工作顯著高于其他專業。[3]目前,衛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主要包括課程實踐、課題研究、實習實訓三大類。課程實踐實訓是以課程為單位進行教學內容的實踐活動,課題研究則是以某個方向為研究切入點,實習則是學生畢業前在固定的時間段內進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堅持“三全育人”。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衛生管理人才培養依托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各自形成本專業的專業特色,課程依托院校環境開設,但其專業課程體系未實現標準化,課程之間的聯系弱化,沒有從學生接受本專業教育開始即進行系統、完整的實踐教學,其實踐教學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遞進式的、標準化教學體系,整個設計上缺乏層次性、連續性,[8]不利于課程之間、學科之間知識的有機銜接與融會貫通,無法保證課程知識體系的完整與連續,對學生建構個人知識體系、形成個人實踐能力缺乏幫助。
3.評價體系呈現單一化
現有的實踐教學考核方式通常以出勤、作業、撰寫小論文或實驗報告等形式為主,存在形式單一、觀念落后、缺乏激勵機制的問題。這種只注重結果性評價而忽略過程性考核的單一評價指標設計難以全面考評學生運用自身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解決途徑
(一)以“成果導向”決定實踐教學培養目標
以用人單位需求為方向,以我們培養什么樣的學生為目標導向,加強學生課程實訓、社會實踐,注重學生專業綜合能力和素質培養。[3,6,9]醫療衛生服務領域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特殊性,資源有限性決定了其投入方式是以產出決定投入,即目標——投入原則,與OBE教學理念所倡導的“成果決定投入”理念一致,衛生管理領域需要的人才(成果),我們針對性地進行培養(教學過程),由成果反推教學設計,國內兄弟院校作了較多的調查研究,[3,4,5,7,10,11]對各類機構衛生管理人才的需求有了較明確的認識——具備一定的實踐動手能力。(如圖1)
(二)整合實踐教學內容,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
學生對于知識的前后聯系貫通不緊密,個人知識框架建構與個人能力提升單一,不能體現專業知識與能力的連續性層層遞進的關系,不能形成全程、全方位的育人體系。全面體現課程設置與能力要求相匹配的要求,根據既定的學習成果調整課程設置,按系統化的原則進行實踐教學規劃與設計,打破原有的“以課程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改革為“以學生為中心”“目標產出的結果導向式”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學習效果,進行層層遞進式的教學安排,著力從“個人人格品質—基本醫學素養—基本管理素養—專業綜合素養”開展實踐教學,從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逐步提升至綜合能力的形成,讓學生在新框架下以自我為參照,逐級實現培養目標,使得學生更有學習動力與興趣,更有成就感。這樣,在總目標的引導下,每實現一個階段的能力提升目標,學生在不斷的自我發展與進步中實現個體專業綜合素養的形成與完善。(如圖2)
(三)依托信息技術改變教學模式
教育信息化高速發展給課程教學提供了較大的便利,我們在運用新技術進行理論教學的同時,也應思考與創新實踐教學手段與方式。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進行各類教學改革,如運用“超星學習通”“雨課堂”“騰訊會議”等進行課堂理論教學的同時,可嘗試“線上實踐課程”操作、“虛擬仿真實踐”等,不拘形式地讓實踐課程常規化、便捷化、可及化。(如圖3)
(四)分段、分層、分類開展實踐教學
基于不同階段的成果預期目標,在不同年級、不同教學層次、不同類別的學生中開展個性化的實踐教學,在公共理論課教學階段,著重培養學生個人人格品質,培養學生基本學習能力、基本生活技能、基本思維模式、基本操作能力等,開展基本的實踐操作課程,讓學生盡快適應大學學習環境,形成個體學習模式;在醫學基礎課程教學階段,圍繞基本醫學素養的形成展開實踐教學,讓學生樹立基本衛生健康思維,形成基本衛生統計能力,促進創新意識的形成;在專業基礎課程教學階段,著重培養學生的基本管理素養,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管理方法、基本理論基礎,改進學習方法,具備書面及口頭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得到提升。在專業課教學階段,圍繞專業課程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策劃組織能力、分析綜合信息能力,形成專業的批判性思維模式。通過逐層深入的系列實踐教學的開展,學生在專業上的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取得更大的進步,使學生專業綜合素養得到提升,從容應對日常工作的同時,能積極主動、有效地投入衛生管理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與效果,滿足用人單位的人才預期。
(五)改變課程評價方式
目前的教育教學評價系統注重學生學習效果,運用學生評課程、評教師的方式開展評教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但是基于學生個體主觀感受來采取的評教活動,無法從客觀上評價教學活動的開展及取得的成果,對于學生整體素質評價較欠缺。因此,以OBE教學理念為指導,以不同培養階段學生需要具備的實踐能力為方向進行評教,從培養階段目標,即人格品質、基本醫學素養、基本管理素養及專業綜合素養方面,了解學生的生活技能、工作技能、專業技能具備情況,從而評價教學設計是否合適、教學活動是否有效、教學內容是否完善、教學手段與方法是否適宜,從而進行持續的完善與改進。因此,需要設計針對不同教學階段的成果評價指標,注重教學過程評價,[12]形成完整的實踐教學評教指標體系,綜合全面地對教學實施全過程、學生的實踐能力做出科學的評價。
(六)轉變師生角色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際關系,沖擊著教育教學,沖擊著教師角色的轉變。[13]學生與教師的關系不再只是簡單的“教”“學”的關系,而是學生成為主動學習的發出者,主動接受與搜尋知識,建構個人知識體系,而不是被動接受學習。教師成為學習的引導者、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幫助學生制定學習計劃,實現學習目標,而不只是知識的運輸者。[14]同時,教師還是一個終生的學習者,學習先進的理念、方法并運用于教學實踐,學習專業前沿知識,為專業教學把握前進方向,為學生提供專業支持。[15,16]在當前的多種教學模式混合的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適應角色轉換、創新教學設計、加強團隊協作,以促成角色的發展與成長。[17-19]
(七)充分發揮實踐教學平臺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衛生管理人才培養實踐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開展,現已經邁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形成了諸多有效和成熟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包括學生定期的參觀學習、校企聯合所搭建的實踐基地以及衛生行政部門與業務部門的專業實習實踐基地等。應廣泛征求相關部門的意見與建議,將衛生管理人才培養緊緊地與地方治理聯系起來,真正做到個人價值培養目標與社會培養目標相一致。[20]同時,增加衛生管理人才訂單式培養模式,在這種培養模式下,用人單位可以直接參與院校的教學管理,針對不同類型用人單位的需求,制定不同的能力培養目標,采用不同的實踐教學模式,培養真正走得出、留得住、用得上的衛生管理新人才。
當前,“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健康中國戰略主題,要實現全民健康,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供給側與需求側兩端發力,改革創新是人才培養的關鍵,需要衛生管理人才充分發揮專業特長,為人群健康保駕護航。通過OBE教學理念的融入,以目標決定投入,將衛生管理人才培養與國家經濟社會進步、醫藥衛生發展密切聯系,提升實踐技能,以健康中國實施為方向指引,培養國家、社會需要的具有較高專業綜合素養的實用型人才,更好地為人群健康服務。
參考文獻:
[1]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M].中央編譯局譯,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3.
[2]石蕓,孟祥祺,門博良.OBE理念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邢臺學院學報,2022,37(1):62-65.
[3]劉汝剛,錢東福,唐衛衛,等.用人單位對衛生管理人才實踐能力需求分析[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6):608-612.
[4]唐慶杰,吳文榮,陸銀平,等.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理念(OBE)的課堂教學活動之設計、組織與實施[J].高教學刊,2021,7(23):93-96.
[5]涂畫,高紅霞,葉清,等.基于專業認證的衛生事業管理人才勝任力本位教育模式思考[J].醫學與社會,2018,31(5):75-77.
[6]向鴻梅,劉俊峰,楊愛榮,等.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應用型衛生管理人才實踐教學改革[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8,39(1):136-137.
[7]劉亞軍,許紅,劉丹,等.我國高校衛生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思考[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6,36(2):158-161.
[8]周俊,陳鳴聲.醫藥類高等院校公共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法應用研究[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6):490-492.
[9]湯榕,李相榮.醫學特色型院校衛生管理人才社會需求調查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8,36(7):126-128.
[10]孫長顥,吳群紅,郝艷華,等.大健康視域下高校衛生管理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21):3-5.
[11]劉勰,孟勇.基于OBE理念的管理學類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研究[J].綠色科技,2022,24(1):271-274.
[12]楊開城,盧韻.一種教學評價新思路:用教學過程證明教學自身[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1,33(6):49-54.
[13]李芒,張華陽,石君齊.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的教師角色“轉型”[J].開放教育研究,2022,28(2):45-53.
[14]徐麗霞,隋鳳利,黃貞益.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實踐教學改革思考[J].高教學刊,2020(2):123-125.
[15]黃宏坤.“互聯網+”時代教師角色的轉型研究[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2(2):68-72.
[16]惠霞.“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理論淵源、框架體系及教師角色[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22,41(1):51-55.
[17]趙忠君,趙鴻菱,張偉偉.從“獨角戲”到“分飾多角”:智慧學習環境下高校教師角色的嬗變[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34(6):91-100,151.
[18]Huang O.Comparing teachers roles of F2f leaning and online learning in a blended English course[J].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2019(5):1-20.
[19]楊鑫,趙雪松.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角色重構及實現路徑[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8,10(6):29-35.
[20]段宏煜,劉潔,王春霞.從“巨災”事件看地方院校公共衛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性[J].就業與保障,2022(5):145-147.
(責任編輯:劉潔)
基金項目:貴州省高等學校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項目:“醫管融合、強化實踐、多元協同”的衛生管理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2020113);2021年校級課程思政改革試點建設項目(XJKCSZ-2021-28)。
作者簡介:楚亞林(1981—),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人群健康與衛生管理研究;劉國琴(1970—),女,博士,遵義醫科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人群健康與衛生管理;邵珠建(1982—),男,碩士,遵義醫科大學教務處處長,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