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峰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課改不斷的深入推進,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與學也發生了質的變化。新課改的核心是在教學中發揮教師的引導和啟迪作用,采用多種手段和途徑,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將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地統一起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通過學習書本上的基礎知識來提高自身素養。
一、問題導向,啟迪學生思維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一般會結合課本和自己以往的教學經驗,以及自己對學生學習基礎和認知能力的了解,來設計整個課堂的教學內容和流程,通過自己的教授,讓學生在聽講解和說明的基礎上去理解和認知所學知識,卻忽視了學生們的學習基礎、經驗和思維能力的差異。這種教學模式,往往讓學生學習的過程較為枯燥,學生被動接受老師所傳授的知識,無法發揮學生各自獨立的思維能力,也沒有讓學生在學習中形成自己的思維過程,教學效果不理想。按照新課改的要求,教師應該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設計多種層次和富有啟迪的問題,以疑帶學,讓學生參與到接受知識的整個思維過程中,通過自己的思考和認知,去接受知識。
以“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首先讓學生做好預習,然后提出問題:1.公民的基本權利有哪些?2.公民的基本義務有哪些?3.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是什么?作為初中生,請結合自身實際,思考自己享受到哪些權利,履行哪些義務。教師通過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思考、去探索、去總結,培養學生自主探究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創設情境,提高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它能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自主接受知識。以往的課堂中,總是把教師作為課堂主體,主要采取教師全程講解的教學方式,老師們自己講得熱血沸騰,學生主要就是聽課、記筆記,然后通過作業練習記憶知識點,教學效果顯然是不理想的。在新課改背景下,作為教師,應該按照新課改的要求,根據課程內容的需要,創設各種情境,給學生留下一個獨立思考、發揮自我想象的空間,吸引學生的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自己主動去學習,愉快地接受知識。比如,可以通過創建生活情境、活動場景、故事環境等,使學生從日常的生活實例中去探究、去思考,讓道德與法治課貼近學生的實際,知識回歸生活,讓學生在課堂了解、關注國事、家事、天下事,改變學生對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的認知,內化道德修養,引導學生喜歡道德與法治課。
三、教學互動,參悟知識奧秘
教與學是教學中有機統一的兩個環節,只有在教學中貫穿師生互動,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吸收教師要教的知識,使其成為學生自身的素質和能力,教與學的互動改革了以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們積極自主地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課堂上,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專門針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探討、交流,達成共識,一方面可以讓教師清楚地知道學生的知識薄弱點在哪,哪些知識掌握的程度比較好,哪些需要深入地學習鞏固,另一方面學生通過互動,讓知識從未知到認知、到最終成為自身知識的一部分。
教師在課堂上展示圖片、實物,播放音視頻,表演小品等創設情境,設計多種問題,設置多種層次的思維闖關難題,引導學生相互溝通和交流、辯論,推理論斷,得出自己的觀點,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動機,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動腦思考、動手探索,讓學生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去體驗、去感悟、去認知,通過親身的參與去獲取知識,去發展豐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改變學習方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總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領悟新課改的要求,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情境和問題設計、師生互動的方式等方面進行革新嘗試,充分發揮自身能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切實推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