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
(三江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2)
隨著社會主義事業的深入發展,“四史”教育成為我國各大高校開展思政課教學的重點關注內容?!八氖贰苯逃劝h史和新中國史,還包括的我國的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其知識普及有利于引導當代大學生形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深入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同時也為高校思政建設注入了活力,推動高校辦學質量的有效提升。因此,如何貫徹落實“四史”教育的發展部署,深化思政教育改革,積極傳播先進的思想政治理念,優化思政教學效果,已經成為各大高校發展的重中之重。
“四史”學習教育理念是相關領導人在2020 年的教育總結大會上提出的,要求全體黨員應當重視黨的先進理論,全面學習黨的歷史、新中國的歷史、改革開放的歷史以及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高舉先進的思想旗幟,提升自身的思想素養和政治素養。而在2021 年初,黨中央進一步對“四史”學習教育作出指示,決定在全體黨員內部開展黨史教育,讓每一位黨員都深入學習黨的歷史,牢記使命。這是黨中央站在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角度上,從兩個一百年的發展目標出發,要求全體黨員都必須落實好“四史”學習教育工作。而高校作為宣傳黨的政治理念的主要陣地之一,承擔著傳播先進思想、傳承優秀文化、培養高素質人才等重要責任,必須遵循黨中央的統一領導,嚴格要求高校自身的政治建設,將“四史”教育落實到高校各項教學工作之中,不斷提升高校的辦學高度[1]。
近年來,社會上泛起歷史虛無主義,不斷有人在網絡上攻擊歷史英雄,否定歷史革命事件,吹噓反面人物,誤導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嚴重阻礙社會良好風尚的形成。尤其是互聯網中存在許多不法分子,不斷傳播歷史虛無主義,嚴重影響了網民的信仰認知,逐漸摧毀網民的文化自信和政治自信,威脅社會安全。在此不良風氣下,部分大學生的思想信仰極易被誤導,進而出現思想混亂、價值取向錯誤等現象,既會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更會削弱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阻礙高校的進一步發展。而高校開展“四史”教育,有利于改善思政教育的教學現狀,幫助學生抵制消極的思想觀念,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理性分析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在正確認識歷史的發展規律中學習先進的思想文化,筑牢思想防線,避免被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威脅個人、學校、社會和國家的未來發展。與此同時,高校在各項教學工作中普及“四史”教育,有利于推進“四史”知識的大眾化進程,逐漸形成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鞏固社會的意識形態[2]。
思政課是高校開展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課程,同時也是宣傳“四史”教育的關鍵環節,與此同時,黨和國家也將開展“四史”教育工作作為高校文化建設的重點內容。高校在推進思政課程體系創新升級的過程中,必須落實好黨中央的課程教學改革指導,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課程改革的核心,增設有關“四史”教育等思政專業的必修課程以及所有專業的公共選修課程,不斷創新課程教學。高校開展“四史”教育共工作不僅僅是向各大師生普及黨史、國史等歷史知識,強化師生的歷史文化素養,還在于向師生宣傳關鍵歷史人物,引導師生銘記歷史事件,感悟真正的歷史精神,了解歷史發展進程的變化,在學習歷史、了解歷史、熟知歷史、銘記歷史的過程中不斷培養歷史思維,讓高校的思政課程更具現實意義。此外,隨著時代發展的不斷變化,高校的思政課教育內容也在隨之改變,“而對于四史”教育的引入,一方面能夠豐富高校的思政教學資源,調動高校內部的思政教學活力,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優化高校思政課程的教學設計,增強思政課程的科學性,提升思政課程的教學質量。此外,“四史”知識豐富,蘊含了大量的歷史文化故事,有利于增強思政課程的趣味性,讓高校的思政課程變得更加生動活潑,進而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和重視程度,將學史育人落實到具體實踐之中[3]。
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是建立在具備系統性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受到歷史思維、歷史規律等共同作用下推動形成的。但從目前高校的思政課教學現狀可知,大學生會受到國內外各種政治經濟等現實因素的干擾,阻礙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從國際因素上看,國際社會上各種不良思潮盛行,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認知;從國內因素上看,隨著高考改革的深入發展,學生在選考專業課程上有了更多自由選擇的權利,但是這也導致部分學生忽視了歷史專業存在的意義,歷史專業逐漸成為人們口中的冷門專業,嚴重危及歷史文化知識的宣傳教育。雖然高校一直在開展思政課教學工作,但課程體系不夠完善,歷史知識的教學內容過于碎片化,不利于學生全面學習歷史知識,影響唯物史觀、辯證史觀等各種史觀的形成。不難看出,高校在“四史”教育的教學工作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優化改進。高校必須重視“四史”教育的發展,統籌規劃,建立科學完善的“四史”教育體系,優化大學生的史觀培養效果,引導學生重視“四史”學習的重要性,正確看待歷史,學習歷史,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奠定基礎[4]。
“四史”教育的完整性意味著“四史”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即實現四個模塊之間歷史知識體系的有效聯系,進而形成一個系統性的“四史”教育體系。高校應當重視“四史”教育的整體性,優化“四史”教育體系的頂層設計,從宏觀層面引導學生形成大歷史觀。其中,大歷史觀主要是指學生能夠在更加全面的歷史學習中客觀理性認識歷史和評價歷史,不斷開闊學生的歷史學習視野,在系統性知識體系的學習下正確認識時代的發展趨勢,同時也有利于避免碎片化學習導致學生對待歷史存在片面誤解,影響學生的歷史學習成效。因此,為了推進“四史”教育的系統性學習,引導學生形成大歷史觀,高校應當思政教育中做好各個環節的教育引導工作。一方面,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應當向學生普及歷史發展知識,在知識講解過程中明確歷史發展的主流趨勢,避免學生將歷史發展的主流和支流混為一談,并鼓勵學生在學習歷史發展主流趨勢的過程中探究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讓學生意識到共產主義在歷史發展主流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高校應當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對比思想,鼓勵學生主動將我國的發展歷史與世界的發展歷史進行對比,鼓勵學生將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現狀進行對比,鼓勵學生將中國的發展道路與他國的發展道路進行對比。注重對比各自的發展成效,進而深化學生內部的信仰自信,引導學生堅定地相信國家的選擇。無論是引導學生明確歷史發展的主流,抑或是引導學生堅定信仰,都是為了對整個歷史層面的學習有一個大體的認知方向,并在此認知方向上不斷深入探究,推進“四史”學習,完善“四史”學習,確?!八氖贰睂W習的整體性[5]。
高校應當意識到,“四史”教育具備一定的層次性,其內涵的邏輯聯系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認知廣度和認知深度。學生只有在具備一定歷史知識儲備的基礎上,才能形成合理的歷史認知觀念,學會剖析歷史發展事件,在復雜的歷史現象中認識歷史的發展規律,進而強化自身的歷史思維,應善于運用歷史觀應對現實生活中的各項困難。高校必須意識到“四史”教育中遞進關系,科學制定“四史”教育以及思政課的教育目標,確保教育目標也存在一定的遞進性和層次性。首先,高校應當結合歷史知識的教學發展現狀,將培養大學生的歷史思維作為主要的教育目標。雖然大學生在經歷小學、初中以及高中的歷史學習后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儲備,但實際上掌握的歷史知識較少,其知識內涵相對淺顯,不足以支撐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了解。因此,高校的“四史”教育必須是建立在豐富學生歷史知識儲備的基礎上,進一步開闊學生的歷史視野,在此環節中引導學生逐步探究歷史,深化學生的歷史認知,進而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引導學生將歷史發展規律與現實生活發展相結合,不斷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其次,高校的“四史”教育應當圍繞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而開展,既要向學生傳授唯物史觀的運用方法,強調結合現實情境進行分析,又要引導學生史論結合,為自己的論證提供有效的歷史支撐,做到真正地學以致用。最后,高校應當將內化學生的歷史精神,引導學生明白歷史教育的現實價值,牢記歷史規律,秉持追求進步的歷史精神,并將精神信仰外化于行。
實際上,不僅僅是只有歷史專業的學科才會具備相應的歷史知識,每一個專業學科都會涉及一定的歷史教育資源,高校應當從“四史”教育視角出發,優化課程結構,加強各類專業課程之間的歷史聯系,推動“四史”教育在各個課程之間的協同發展,在全校內開展“四史”教育工作。①高校應當深入挖掘各類專業學科中的史學內涵,將其史學價值與“四史”教育的課程設計相聯系,結合各專業課程的教學特點開設與之適應的“四史”教育課程,重分布調動每一個學科的教學資源,豐富“四史”課程的種類和數量。②高校應當明確各個專業的所承擔的“四史”教育責任,為每一個專業課程制定具體的“四史”教育任務,既要避免課程冗余,導致教育資源有所浪費,又要加強各專業教學之間的“四史”聯系,實現“四史”教育環節中的優勢互補。③高校應當建立有效的“四史”教育機制,將每一個專業的“四史”教育工作納入教育機制之中,密切關注各類專業課程的“四史”教育進度,加快各專業課程之間史學資源的流動速率,促進資源共享,實現各項“四史”教育工作的協同進行和有序發展。只有不斷加強思政課內部“四史”教育系統性,并注重各類課程之間的教育運轉,讓各項史學資源協同發展,才能實現“四史”教育的全面覆蓋,切實提升教育質量。
“四史”教育是培養新青年、培養中國新生力量的重要舉措,必須將“四史”教育落于實踐,才能為中國的未來發展貢獻出無窮的力量。高校在開展“四史”教育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實踐指向性,結合社會發展的現實情況不斷改善“四史”教育效果。首先,高校需要正視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各類問題,正面回應學生的各種歷史疑惑,而不是在面對負面影響較大的歷史事件時選擇回避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高校需要在此環節中引導學生理性看待各類歷史事件,從相關歷史問題中反思總結,將其轉化為學習動力和發展動力。其次,高校應當堅決引導學生堅決抵制社會上的歷史虛無主義、英雄無用論等不良思潮,幫助學生認清其中的負面影響,讓學生意識到歷史虛無主義度個人和社會發展的危害,鼓勵學生用行動抵御不良思潮。最后,高校應當將“四史”教育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結合,鼓勵學生積極關注社會熱點,跟隨黨和國家的發展腳步,堅定政治信仰,在學習“四史”教育中的先進文化后主動傳播先進思想,傳播先進的政治理念,帶動群眾了解“四史”,學習“四史”,為黨和國家的事業奮斗。
總而言之,“四史”教育對推動高校的思政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高校應當認識到將“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現實需求,從優化教育理念、課程規劃、教育體系等方面不斷推動“四史”教育深入發展,重視“四史”教育與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聯系,引導學生在學習歷史、認識歷史的基礎上增加自身的歷史認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堅定學生的共產主義信仰,鼓舞學生勇于投入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潮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