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鋒 汝州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院校在規模化發展的進程中,項目資金的投入力度更大,財務精細化管理的要求更高,傳統財務工作模式的不適用性特點突出,緊跟信息時代的發展,加強財務數智化發展路徑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高職院校的智能財務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諸多的問題,有較大的完善空間,值得深入研究。
高職院校的智能財務建設,更注重財務管理模式的優化,基于工作流整合預算、會計核算等信息,借助財務軟件的強大功能,實現固定資產與預算管理及資金支付等信息的共享,但忽視與業務系統的對接,包括學生管理系統、教務系統、辦公系統等,信息不對稱和信息孤島問題仍未得到解決,尚未實現業財數據的順暢交互。
智能財務建設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前期的規劃和投入資金管理、責任劃分等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智能財務建設相關的管理制度缺乏,傳統的財務內控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導致智能財務建設無法實現制度化與長效化的發展。
高職院校財務智能化平臺的功能模塊開發進程緩慢,無法實現傳統線下財務工作全部向線上轉移的要求。數據融合共享系統與財務一體化服務平臺的建設尚未成型,線上操作并未實現成熟與自如,促使智能財務在實現信息數據準確性與提升高校治理效能等方面,仍有較大的進步空間。
各部門配合院校智能財務建設的積極性不足,尚未形成全員支持和配合項目推進的良好氛圍。缺乏專業的財務人才,工作人員的信息化素養不足,專業知識技能滯后,無法為解決高職院校智能財務建設問題助力,專業優勢發揮受限。
首先,實施戰略管理,實現共享治理。高職院校采取利益相關者分析法等措施,明確高職院校戰略的影響因素,調整高職院校的戰略定位,并以此明確辦學規模與人才引進及學科建設等職能戰略。在戰略實施的階段,將師生與企業及政府、社會等內外部利益相關者的要求,嵌入到高職院校治理的全過程中,突出治理的民主性,促使高職院校教育管理人員等主體的發展意愿,與高職院校的發展戰略保持一致,進而使可持續發展戰略得以落地。
其次,強化信息整合與共享。通過信息整合與組織變革等方式實現業財融合。可通過優化獲取財務數據渠道的方式,同時產生業財數據,實現業財數據的同源與同步。描繪高職院校的文化傳承和社會服務及教研等業務的全景圖,便于財務部門充分掌握業務情況。搭建業財數據的聯動機制,通過分析流程和頂層設計等措施,形成一體化的信息平臺與數據庫,對接各類業財數據。關聯并整合采購和資產及教研等部門的信息,盡快實現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及統一管理,促使業財數據的顆粒更加細化。
再次,重構基于業財融合的核算體系。高職院校的價值流,通過將資產和費用與收入等要素,分配給可創造價值的作業,盡快實現高職院校發展戰略的落地。業務流是價值流的基礎,價值流跟隨高職院校的發展進程,不斷優化會計范式,計量與報告業務流引發的價值流外,還需要將財務工作向業務的前端延伸,積極參與業務端的流程,打破業財融合的滯后性。可通過表單觸發財務記賬等方式,處理常規業務的流程。
最后,借助人工智能重塑財務職能。充分利用機器人流程自動化與企業資源計劃等先進科技手段,將財會人員從以往基礎性和重復性的核算型工作脫離出來。通過財務職能的優化,使其主動深入業務系統,向顧問型合作伙伴與輔助決策等角色轉變,為業務發展和領導決策提供分析與研判的價值參考。除此之外,需要不斷拓展和完善智能財務系統,及時解決工作人員的實際問題,提高智能財務體驗滿意度,降低其對智能財務建設的抵觸心理,加速推進項目建設。解決高職院校各部門獨立運作的現象,加強各業務部門的信息流通,促進業財融合,提高整體工作效率。
首先,完善監督架構,展開財務內控監督。高職院校的智能財務建設開展,離不開完善的財務內控監督制度的約束和引導,可通過加大審計監督力度的措施,促使智能財務內控工作得以規范展開,約束各部門有序推進項目落實。一是高職院校盡快完善審計監督機制,提高監督成效。設立審計監督部門,分離財務工作與監督崗位,避免出現財務人員兼任監督崗位的情況,保證監督工作的獨立性。二是審計監督工作展開的過程中,有機整合智能財務內控工作的業務檢查與監督評價及財務審計等活動,通過常態化與客觀性的審計監督,促使智能財務內控制度更加完善,能夠高效執行,及時發現和規避潛在風險與問題,促使智能財務內控得以穩中求進。
其次,建立內控集成管理平臺。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強化智能財務內控,將風險內控點歸置于資產管理和合同管理及預算管理等主要業務管控流程中,業務信息管理系統對接內控集成管理平臺,實現各業務流程及其風險因素的統一管理。拓展內控集成管理平臺的功能模塊,如智能財務內控的績效評價與報告管理及風險指標庫管理等模塊,集中控制內控管理工作。尤其是內控跟蹤管理模塊的建立,實現了內控管理的閉環,更利于提高內控管理水平。
最后,完善高職院校智能財務建設的管理制度體系。一是做好智能財務建設的前期調查與規劃等工作,指導資源投入與平臺頂層設計工作有序展開,實現各部門工作的協調統一。二是完善責任制度,明確各部門及員工在項目推進方面的責任,加強其對項目落實的重視。三是完善智能財務信息系統的風險管理制度,規范落實信息收集處理與風險預警及跟蹤管理等業務,實現智能財務內控的標準化與流程化。搭建智能財務風險管理系統,拓展資源層與基礎服務層、應用層、展現層的功能模塊。智能化風險點體現在智能的預算風險與稅務風險及資金風險等方面,通過風險體系上報和監控識別專項風險及風險報告庫等措施實施財務風險管理。統計分析涉及風險清單與風險報告及風險管理矩陣、風險匯報分析等方面,通過任務管理和評估工作臺及部門審批等措施,實現智能財務風險的識別與應對。通過風險事件的填報與整理及查詢,實現風險事件的管理。財務風險駕駛艙負責分析預算和資金及稅務等風險,實現指標風控。做好大額收支的監控工作,并實施貨款到期預警與賬戶余額預警及保函到期預警等。四是確保財務信息安全。可以委托第三方提供安全保障,或是由系統供應商提供安保服務,與其簽訂安全協議,保證財務數據的完整與安全。職能部門加大監管力度,統一管理財務安全問題。財務人員積極防范計算機病毒的影響,借助數據加密和資料備份及設置操作權限等措施,防止信息泄露與系統崩潰。財務人員強化責任意識,不僅需高效展開財務專業工作,還需加強對數據庫維護的重視,通過監測與分析財務數據安全等措施,為財務信息安全提供保障服務。五是完善智能財務評價機制,及時評價項目推進與實施情況,不斷解決財務智能化建設的問題。完善智能財務評價指標體系,包括風險管控能力和服務能力及數據質量等指標。采取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請師生與各行業的財務人員及項目開拓者等主體進行評價,優化項目建設的薄弱環節,突出智能財務建設的高效性與實時性等特點,不斷提高智能財務系統運行成效。
首先,搭建財務智能化平臺。一是底層平臺,是指大數據云平臺與各系統接口平臺、知識圖譜等。底層平臺主要依托大數據等新一代數字化技術,將經濟業務經過識別處理后,轉化為財務數字。根據各業務場景生成財務數字資源庫,與核心平臺實現信息共享。底層平臺實現了校內外數據的互通,數據邊界隨之拓展。二是核心業務平臺,借助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對接財政監管系統與銀行等校外系統;會計電子檔案與核算管理及項目庫管理等財務管理系統;學生管理與采購管理及資產管理等校內其他管理系統,把握各模塊數據間的聯系,建立起業財與內外部密切聯系的數據體系。挖掘海量數據中的有利用價值的信息,積極推進業務轉型。三是治理平臺功能,基于數據分析和數字模型等手段,立足學校發展實際,深入探究業務發展規律,以此作為決策規劃的價值參照。
其次,建立財務一體化服務體系。一是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財務部門重構業務流程與簽字審批流程,將其歸置于智能報銷系統內。根據發票的稅收等信息做好編碼工作,為經濟科目設置參數,并將其歸置于智能報銷系統內,便于工作人員線上便捷化的完成智能識別與分類及線上審批等報銷工作。由于分類編碼工作復雜煩瑣,要想實現報銷內容與經濟科目的有效對接,還需后續不斷加強完善。二是財務人工智能報賬的部分。在智能填報的功能方面,智能報賬系統識別工作人員報銷上傳的原始票據,對數據進行結構化處理,智能匹配報銷場景,智能填報后生成報銷單。工作人員確認或修改報銷單后,提交至智能稽核模塊。在智能稽核的功能方面,智能報賬系統稽核提交的報銷單,向工作人員提供初步審核報告,工作人員依據財務制度檢查報銷單信息。由于財務數據相對重要,需設置稽核結果開放的權限,便于財務人員合理處理。也可以將稽核信息當作線上審批的價值參照。在智能核算的功能方面,審批完報賬單后,智能報賬系統生成預算與財務憑證,與財務軟件信息共享,再由財務軟件形成會計憑證。智能報賬系統分類會計憑證,便于財務人員調閱和領導管理人員調用。三是網上查詢的部分,工作人員可通過財務系統查詢工資與報銷審批及項目經費使用等情況。四是自動投遞的部分,完善并執行財務助理制度,在各辦公地點設置自助投遞機,節省業務人員去財務部門辦理事項的時間。
首先,整合力量,放大應用層面與技術層面及財務政策層面的聯動效應。高職院校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在智能財務建設中引入先進科技手段,在政府引導下,整合社會各種力量,有計劃、有目的地推進建設目標。教育與審計及財政等政府部門,按照法律規定的要求,發揮政策與制度方面的協調作用,引導各應用主體盡快建立智能財務體系。高職院校根據政策要求,加強與系統供應商的合作,對接各系統平臺,確保系統功能更加貼合實際智能財務工作需要。尤其是財務部門借鑒優秀的經驗,摸索性地搭建財務智能管理系統,通過平臺整合多層面的聯動,進一步推進智能財務的創新發展。在高職院校的內部加強智能財務建設的宣傳,提高各部門的認識,將其從錯誤的認知觀念中脫離出來,主動適應新的工作環境,意識到智能財務對自身利益發展的積極影響,促使全面配合與支持項目推進的良好氛圍盡快成型。發揮各部門的協作力量,明確項目推進的目標和實施問題及成效等,發揮頭腦風暴等作用,促使項目建設得以正規化發展。
其次,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一是優化人才管理模式。智能財務建設項目的推進,促使傳統財會工作的流程優化與工作重心轉移。財務人員從以往的核算工作模式,逐步向大數據的統計與分析等管理型的工作模式轉型,還需調整財務監督職能,切實強化財務人員的服務能力,為高職院校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價值。二是強化職業素養。引導財務人員樹立智能化工作思維,轉變自身的角色定位,更新專業知識技能,有協同工作的認識。財務人員強化信息素養,能夠利用信息化手段高效處理財務工作,推進財務工作的數智化發展。三是加強重視人才培養。引導財務人員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通過繼續培訓教育,使其有勝任智能財務工作的能力和先進思想觀念。完善人才的考核與激勵等機制,使其認識到積極學習的重要性,激發其主觀能動性,在新工作環境中能夠發揮專業優勢與個人價值。加強對財務助理的培訓,為確保財務助理能夠為科研等人員提供更好的服務,財務部門需優化服務方式,調整會議與差旅費及公務接待等業務規范和流程,將業務報銷要點,以手冊的形式要求財務助理學習并掌握。定期組織財務助理培訓,使其更好地勝任智能財務工作,切實提高財務服務水平。
智能財務建設更符合高職院校財務治理的現實需要,能夠促進財務管理工作與模式的轉型,為職業教育的改革升級提供基礎保障。立足缺乏專業人才和業財融合不到位等現狀,本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采取加強提高財務人員信息素養和搭建財務一體化服務平臺等措施,推進智能財務項目的創新發展,滿足高職院校財務穩中求進的需要。財務人員借鑒優秀的經驗,廣泛應用新技術和新的財務管理觀念,促使規范且高效的財務管理體系盡快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