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電化教育與學校裝備管理站 王志斌

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觀念是我國在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提出的,其中明確指出教師不能再沿用傳統的“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做法,而是要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全面“融合”,將過去的“整合”教學轉變為“融合”教學,這種轉變更重視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信息技術的出現對人們的生活及生產方式帶來了變革,更新了人們的學習方式與思維方式,使教育教學的開展開始走向信息化發展的道路。將信息技術與中小學課程進行深度融合,不僅符合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還能夠充分彰顯目前課程教學中的時代性與開放性,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科知識的學習。因此,為了能夠適應現階段教育教學的發展需求,教師要立足于學科教學的整合角度,不斷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思維,充分發揮學科教學中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學功能,使學生處于信息化的學習環境,以有效提升學科教學質量。
以往大部分教師在開展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時,只會借助課本為學生傳授知識,沒有在課堂上為學生拓展課外知識,教學內容較為局限,無法滿足現代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學生在參與課堂學習后依舊無法有效掌握教師課堂所傳授的基礎知識,對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產生不利影響,教學質量與效率無法得到有效提升。而在整合視域下,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引入信息技術,通過搜集互聯網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資料,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以發散學生的思維,使課堂教學內容更豐富。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創造性地利用其他教師在網絡上傳的優秀課件,整合其他教師的教學精華,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為學生構建一個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環境。
信息技術在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中的運用,能夠將單調、枯燥的語言文字轉變為生動形象的音視頻和動畫等,將事物以動態化的方式呈現,使抽象的事物變得更具體,有助于激發中小學生信息技術課程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信息技術學科的魅力。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教師習慣于口頭講述與板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式過于程式化,較為機械,學生在課程學習中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記錄教師的板書,導致學習難度增大。而在教學課堂應用信息技術,教師能夠借助電子課件的方式為學生呈現教學內容,學生不再一味地抄寫板書,而是參與對某個知識點的討論中。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在網絡學習平臺上傳電子課件,學生能夠隨時下載,這種教學方式更有助于提升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
教師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保證教師與學生之間具有良好的互動關系,才有助于構建高效的教學課堂。然而,從以往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教師都忽略了課堂上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花費大量時間講述理論知識,或者安排學生進行課堂練習。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容易對學習產生厭煩感,久而久之,阻礙了學生個性發展。而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能夠改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形式,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能夠以人機互動的形式,在教師端為學生發布學習任務,學生則在學生端對問題做出回答。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沖擊學生的聽覺與視覺,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明顯提升,增加了課堂教學的生命活力,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發散。
信息素養是指學生在親自操作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有助于中小學生今后的長遠發展。在現階段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要求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上。目前,大部分教師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都忽略了為學生提供實踐操作的機會,教師占據教學主體地位,學生只能在單一的教學方式下完成對課程內容的學習,同時教師沒有重視與學生之間進行互動交流。學生長時間處于被動學習地位,思維品質發展受到制約,只能被迫學習教材中的文字信息,而這與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要求相違背。因此,教師要及時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對課堂教學結構變革的具體內容形成深刻認知。在我國的課程教育教學中,課堂教學結構性的變革指的是將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教學結構轉變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結構,以這樣的方式組織與學生基本學習與發展需求相適應的課堂活動,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并在這一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
例如,在小學信息技術閩教版四年級上冊“制作封面幻燈片”這部分內容教學中,要求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掌握制作封面幻燈片的基本步驟,并設計出不同風格的幻燈片模板,掌握對幻燈片自定義操作的方法。首先,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在開展課堂教學之前在學生的電腦上安裝需要用到的軟件。其次,在正式教學環節,通過遠程控制學生電腦的方式讓學生看到制作封面幻燈片的具體流程。最后,教師將課堂交還給學生,要求學生自行完成幻燈片封面的制作,并提出具體的制作要求,如為幻燈片的封面標題選擇合適的字體、顏色、字號,選擇簡單的圖片作為幻燈片的背景等。在這一教學活動中,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幻燈片制作,課堂主體地位得到充分彰顯,不僅促進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而且提高了學生的信息技術操作水平。
在整合視域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融合信息技術手段有了多樣化的呈現形式,如翻轉課堂、在線課堂等都能夠滿足課程教學開展需求,同時使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得到滿足。因此,在對網絡中的相關教學資源進行轉化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結合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開展目標,實現對資源的轉化以及知識的遷移。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教師大多采用微課視頻及多媒體課件等資源開展教學活動。在備課過程中,教師先利用互聯網的資源搜索功能進行教學資源搜索,借鑒其他優秀教師在信息化教學課堂中有效滲透課程知識的方式,運用于自己的教學課堂,以促進學生傳統學習觀念的轉變,使學生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然而,在如今海量的網絡資源中,教師不能一味地生硬搬套教學資源,而是要結合實際的課堂教育需求,篩選出具有教育意義的優質教學資源。
例如,在初中信息技術課程“Flash”相關內容教學中,如果教師依舊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就會導致學生無法學習更多的知識,久而久之,就會對學生技能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對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網絡中海量的學習資源,以促進學生對信息知識的學習與靈活運用。首先,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大家小時候都看過動畫片《喜羊羊和灰太狼》以及《熊出沒》吧,你們知道這些動畫片是怎樣制作出來的嗎?制作動畫片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呢?”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開始與同伴進行激烈討論。其次,教師詳細地為學生講解與制作動畫有關的內容,并借助播放微課視頻的方式,引導學生觀看動畫片的制作過程,使學生在微課視頻的幫助下理解課堂所學知識。由此可見,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有效運用信息技術,不僅能夠拓展課堂教學內容、改善課堂教學氛圍、開闊學生知識視野,還能夠從根本上激發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
在學科教學過程中,要想真正落實課堂教學變革這一目標,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設計有效的教學模式。信息技術的出現使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本質性的改變。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只能依賴教師和教材獲取單一的信息技術學科知識,導致學生所獲取的知識廣度與深度受到局限。因此,教師要立足于整合視野,構建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知識專題網站,改變以往借助學科教材呈現知識結構的方式,借助學習專題網站為學生提供電子化的信息技術學習內容,使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不再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以此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使學生在開放性的學習體系中完成學科知識的學習。
例如,教師可以借助校園網絡以及先進的信息技術,為學生構建能夠彰顯學校教學特色的信息技術學習網站,在網站中設置豐富的學習欄目,如在線學習、學習資源中心、自主測試、課外拓展等。學生是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的主體,教師構建信息技術學習網站能夠充分彰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僅能夠推動學生以自學的方式提升自我認知,還能使學生不斷完善自我,實現自主發展。
信息技術的出現彌補了以往傳統課堂的缺陷,為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改革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從中小學信息科技學科所具備的實踐性與綜合性特點出發,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從整合的角度出發,以創新課堂教學方式,使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之間形成深度融合關系,為學生構建信息化的學習環境,不斷豐富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體驗,最終促進學生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在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中,教師只是將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標準,這種評價方式不利于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學生難以獲得綜合素養的提升。學生作為參與課堂學習的主體,需要教師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每個環節的表現,不能簡單地以學生考試成績的高低來判斷學生的學習成果,而是為學生構建信息化的學科學習成果分享平臺,使學生在個性化展示自我的舞臺中收獲快樂與成長。
例如,在初中信息技術“設置圖片的動畫效果”這部分內容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設置“金獎”“銀獎”“銅獎”三個等級的獎勵,并借助網絡學習平臺發送與教學主題有關的內容,要求學生自學。學習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錄制視頻或使用軟件錄屏的方式記錄自己完成圖片動畫效果設置的過程,并將錄制后的視頻上傳至網絡學習平臺,由班級其他同學進行評價。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擁有了一個展示自我信息技術操作技能的平臺,改變了以往教師只注重學生學習結果而忽視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方式,使教學評價更具有整體性。教師構建信息化的評價方式,能夠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學習成果的機會,使學生在記錄自我學習的過程中實現發展。
總而言之,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教育教學逐漸走向信息化發展道路。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要增強整合意識,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改變以往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不斷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使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同時,教師要重視對網絡教育資源的深入挖掘,不斷充實課堂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參與課堂學習的過程中發散思維,獲得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