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峰
【摘 要】鄉村教育發展滯后困境依舊存在,城鄉教育差距明顯。教育幫扶作為國家一項重要教育工程,要充分發揮幫扶教師的優勢為鄉村教育發展出謀劃策,貢獻力量。文章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和對部分教師采訪,了解當下幫扶教師參與教育幫扶的現實困境:幫扶教師水土不服、教師群體關系存在問題、校園知識共享環境缺失、教學軟硬件匱乏。為了能讓幫扶教師更好地參與教育幫扶建設,基于共享理念視角提出幫扶教師在教師個體、教師群體、學校組織的可為表現,以期促進教育幫扶順利推進,助推城鄉教育均衡且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人才振興。
【關鍵詞】共享理念 教育幫扶 教育發展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15-17-06
“21世紀以來,國家將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基礎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和戰略任務。”[1]2015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把共享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共享既是經濟發展的共享,也是教育均衡發展的共享。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提出2035年主要發展目標之一“實現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也指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從一系列政策文件可以看出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尤其重視教育優質資源共享,為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進一步擘畫發展藍圖。
科技飛速發展,使得整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城鄉教育差距仍然存在。可見,鄉村教育依舊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薄弱環節,亟須加大對鄉村教育的投入。教育幫扶是解決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的有效手段之一,要高度重視和深入踐行。
一、共享理念的內涵
(一)共享理念
共享理念原本是經濟、社會發展范疇的理論,是指大學城將眾多高等學校的資源進行重組和整合,按照共享資源的服務范圍和空間聯系,形成一種脈絡分明的有機整體,使資源的配置達到或接近帕累托最優,達到資源分級分層共享的目標。它的核心觀點是人人共建、人人共享。從共享的理念中可以看出,資源的共享是在開放的前提下產生的。因此共享與開放是一對“雙胞胎”,它們是緊密聯系的。
(二)教師資源共享
隨著國家經濟水平的提高和教育扶貧力度的加大,鄉村教育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現在教育發展的瓶頸不在于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師資力量成為制約貧困地區教育質量的關鍵。[2]因此教師資源共享是指政府部門、教育部門對教育領域內的所有教師教育資源進行自上而下的整合,既包括教師內在的知識、技能等的分配,又包括教師外在的教育資源、產品等的分享,教育資源充足地區幫扶教育資源相對落后地區,根據鄉村學校實際不同層次的需求進行教師資源共享。
(三)教師教育幫扶
教師教育幫扶是教師資源共享中的重要方式,是指教師自身作為一種教育資源,參與幫扶,先富帶后富,旨在實現教育均衡且高質量發展。幫扶教師是專業知識扎實、專業技能過硬、專業理念先進、教學資源豐富的一類群體,通過手牽手幫扶教育發展滯后的學校,幫扶內容包括知識觀念、信息技術、設備、作品與服務、教育資源等,旨在使受幫扶教師的專業能力得到提高,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育技能得到提升,從而助推發展滯后的學校教育向高質量發展,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二、價值聚焦:教師參與教育幫扶過程中能為表現
教師參與教育幫扶,攜手助力教育幫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通過幫扶內容輸入—幫扶成果輸出—幫扶效果展現的縱向發展,實現教育幫扶高質量展開。
(一)幫扶內容輸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隨著教育幫扶的深入,眾多優質教師積極參與到幫扶學校中,給幫扶學校帶來了優質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前沿理念和寶貴資源,助力幫扶教育高質量輸入。首先,幫扶喚醒專業發展的渴望。幫扶教師與鄉村教師交流互動,傳授專業新知識、新理念,激發新一輪的專業學習。鄉村教師通過專業知識的輸入,更新教育知識、教育理念。其次,幫扶互動進行答疑解惑。幫扶交流的深入,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專業難題得以解決,教師共同尋找答案。再次,幫扶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在示范課、研討課、課題研究等活動中,鄉村教師與幫扶教師溝通交流,能夠學習前沿的專業理念,梳理已有的專業知識構架。最后,幫扶促進經驗的借鑒。鄉村教師通過輸入幫扶教師的經典教學案例,學習幫扶教師的寶貴經驗,夯實教育基礎,升華教育情意。總之,鄉村教師通過優質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情意和專業理念的輸入,能夠學有所得,教有所進。
(二)幫扶成果輸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教育幫扶是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強有力的,幫扶目標是促進學校教師專業成長,實現幫扶成果高質量輸出。教育幫扶助力學校教師把幫扶成果主動輸出到學校的教育教學中,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在課堂上,賦能的鄉村教師把內化的專業理念、專業知識用巧妙的方法傳授給學生,在互動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課后,賦能的鄉村教師通過言行舉止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形象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在教研中,賦能的鄉村教師也能輸出專業知識、專業方法,從容面對各種教學問題、科研問題,樹立高能的教師形象,激起學生的崇拜心理,激活學生的求學欲望。賦能成長的鄉村教師收獲了教學的自信和成就,更愿意主動輸出專業能量,將能量成果反饋給學校,為學校教育質量更上一層助力。
(三)幫扶效果展現:營造共享校園氛圍
幫扶環境囊括整個校園活動場域。教師群體之間通過分享—吸收—內化—分享的螺旋上升形式,完成知識的傳遞、理念的交流、思維的碰撞,進而營造積極共享的校園氛圍。幫扶教師把專業知識、專業理念、專業技能和專業情意主動分享給鄉村教師,幫助其學習內化,激活分享的渴望,進而找到分享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教師人人分享,組成一條又一條教師共享線。各學科共享教師線相互交織、相互融合,既開拓教師的學科認知,又使得教師構建起跨學科知識。隨著教師之間交流頻次增多、交流內容加深,不同的線交互縱橫、影響拓寬,最終形成整體學校共享面。教育幫扶是點線面、跨領域、深層次的交流,能促進學校共享氛圍的營造,激活富有激情的共享校園,打造生機盎然的教育生態。
三、困境審思:教師參與教育幫扶過程中難為體現
在政策文件的鼓勵和推動下,眾多教師積極參與教育幫扶。然而,教師參與教育幫扶過程中,知識共享遇到不少難題。
(一)個人層面:幫扶教師教學水土不服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環境對人的影響是顯著的。在教育幫扶中,城鄉教育環境有著較為明顯的差別,既有物理環境的差別,又有人文環境的差別。在個人層面上,幫扶教師因為難以融入新環境,不少幫扶教師陷入水土不服的困境。
一方面,學生家庭情況特殊,幫扶教師理解、適應工作困難。很多鄉村學校的家長迫于生計,不得不外出務工,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關懷時間減少,很多學生只能寄宿在親戚家,成為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父母長期外出打工極易讓正處于學習重要階段的留守兒童情感聯結缺失,進而出現外化問題行為[3],例如打架斗毆、厭學、逃學、輟學等外化現象。他們缺少父母的關愛,家庭的關懷,環境的溫暖。部分鄉村學生的目標不是追求人生理想,而只是想要填飽肚子。這種人生觀、價值觀,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態度。此外,在家庭教育上,家長教育水平和學生學習水平不對等,存在看不懂、不會教的難題,很多鄉村學生的家庭教育名存實亡。家庭關愛與家庭教育的缺位,使得學生出現厭學、逃學、輟學等糟糕現象。
另一方面,鄉村學生情況復雜,幫扶教師勝任工作艱難。鄉村學生學習基礎薄弱、厭學情緒嚴重,心理問題較為復雜,學生無心學習,也無力學習。這對幫扶教師的勝任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幫扶教師需要應對各種學生情況。幫扶教師需要身兼數職,才能處理好各種影響知識共享的外在環境,幫扶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新學情、新環境對幫扶教師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幫扶教師亟須解決幫扶過程中遇到的水土不服問題。
(二)群體層面:教師群體關系存在問題
教師知識共享是信息的傳遞和人際關系的營造,有助于交談雙方專業發展。然而,教師知識共享并不都是和諧、美滿收獲的過程,教師爭吵到面紅耳赤的場景,甚至不歡而散的場面也時有發生。共享的不順導致教師之間關系緊張,幫扶教師融入教師群體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教師群體間教育理念沖突。“教學理念是教學行動的先導”[4],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教學觀念做出一定的判斷和決策,進而落實到具體教學行為上,通過行為和觀念的一致性來影響教學效果。[5]教育教學的問題,幫扶教師遵從內在的專業理論地先導,嚴謹治學、求實創新,科學地追究教學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進而獲得相應專業知識的儲備。然而,受幫扶教師面對教育教學的問題時,不深入思考問題背后的底層邏輯,雖然也能解決教學問題,但是付出成本過高,效果不理想,受幫扶教師未獲得新的成長。兩股有差異的教育理念相撞,教師關系容易緊張。知識共享是一種利他助人性質的行為,不和諧的人際關系會破壞同事間有效溝通,進而影響彼此的知識共享[6],幫扶效果事與愿違。
二是教師群體間教學目標沖突。幫扶教師強調教育教學目標的多元化,施行多元評價教學。然而,受幫扶教師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把提高教學成績作為教學的根本目標,這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成長性目標。兩者教學目標的差異影響到幫扶教師與受幫扶教師的交流主題、頻次和程度。交流不順暢,教師群體間關系容易緊張,幫扶共享壁壘就會阻礙教師的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個體對知識共享可能產生競爭優勢喪失風險的隱憂[7],然而由于教師間不同利益驅動的競爭造成教師教學目標的差異,幫扶教師與受幫扶教師交往不信任、猜忌、嫉妒,惡化幫扶教師和受幫扶教師人際關系,教師知識共享促進共同成長的美好愿望化為無影之沫。
(三)學校層面:校園知識共享環境缺失
校園知識共享管理意識和知識共享環境也是影響幫扶教師共享效果的關鍵部分。構建良好的知識共享環境,可以有效促進知識共享活動的發生[8],濃厚的校園共享環境,先進的共享管理意識,能夠高效推進教師知識共享內容多樣化、共享程度深入化、共享形式多元化。擁有良好學校文化制度環境的學校能夠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師教與學狀況方面的表現[9],知識分享效果與校園環境呈正相關。然而,被幫扶學校未能意識到知識共享管理和知識共享環境構建的重要性。
一方面,被幫扶學校知識共享管理意識淡化,知識共享難以發生。學校管理者對教師實踐性知識管理意識淡薄,未能充分意識到教師知識管理的重要意義[10],教師各自為戰。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技能、教學困惑、教學成就、教學反思等實踐性教學經驗苦于沒有分享平臺,往往只能單方面內化。時間拉長,教師教學形成封閉式教學,優質、高效的教學經驗埋沒在各自的時空之中,教師逐漸失去教學經驗共享的渴望。
另一方面,被幫扶學校忽視知識共享環境的構建,知識共享難以擴展。知識管理需要一個能夠允許成員獲取、分享、利用和創造知識的環境。[11]然而,知識往往是和員工工作業績掛鉤的,競爭的環境,使一般員工不愿意將知識分享給競爭對手[12],加上隱性知識共享具有復雜性、難言性等特征[13],校園知識共享環境難以營造。教師一方面渴望通過自身的知識分享、經驗分享來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困難,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其他教師知識分享、經驗分享,提高教學質量。共享大環境的缺失令共享難以發生。幫扶教師來到幫扶學校,知識共享出不去,也進不來,幫扶教師知識共享陷入泥潭。
(四)設備層面:教師教學軟硬件匱乏
社會在發展,科技在進步,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是不可阻擋的趨勢[14],智能教育在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被幫扶學校基本的智能設備缺乏,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教學硬件設備匱乏,一些鄉村學校教學還是傳統式教學,教師通過一人、一粉筆、一黑板進行教學工作,教學過程依賴教師的實體知識輸出,輸出知識容量有限,理解的直觀性有限。幫扶教師來到教學設備硬件匱乏的學校,教學理念、教學知識、教學視頻等均未能很好地共享。教學設備的硬件匱乏,知識共享沒能分身傳遞,知識共享的影響力縮小。
另一方面,教學軟件資源缺失,鄉村學校信息來源狹窄。軟件資源是數據的資源,教學軟件資源能夠獲取最新、最熱的專業信息。鄉村學校缺少教學軟件資源的支持,幫扶教師豐富的教育資源難以分享。此外,教學軟件資源缺失,幫扶教師沒能整理共享各教師成長賽道上的知識,教師教育教學資源庫難以建立,學校教師學習分享渠道受限,校園知識共享庫成為“空殼”。幫扶教師自身豐富的教學資源未能分享,系統的豐富資源未能共享,這樣會影響幫扶教師知識共享的效果,幫扶教師陷入設備共享困境。
四、知識共享:教師參與教育幫扶過程中可為表現
知識共享的完成不是單因素作用而成,而是依賴各因素之間相互配合,協同作用。其中個人層面是知識共享的源頭,群體層面是知識共享的渠道,學校層面是知識共享的主風向,設備層面則是連接、貫穿整個共享流程的每個層面,如圖1所示。四個因素之間相互作用連接成一個知識共享面,促進知識共享深入、高質、高效的完成,助推學校教師教育發展。
(一)幫扶教師構建師徒結對:攜手共進
師徒結對原指在一個學校里,老教師帶領新教師,組建師徒關系,在關系上老教師是師傅,新教師是徒弟,學習上他們互為教師,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老教師傳授新教師教育教學經驗,以促其知識理論與教學經驗相結合,助力其教學成長。新教師則是給老教師分享理論知識,完善老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助力老教師用新的理論引領教學實踐,進而完成其教學目標。在教師教育幫扶的特殊背景下,幫扶教師雖然在教學方面也是老教師,但是來到新環境,卻屬于新教師了,對于環境的適應還是依賴所在學校的教師指導,所以幫扶教師就成了師徒結對中的徒弟,被幫扶學校的教師就成了師傅,他們各司其職,相互促進。師傅不僅要向徒弟傳授各種知識,助力徒弟能力的全面提升,而且要“幫”助其成長,根據徒弟實際情況和個性化需求,因材施教,擴充知識面。[15]
“師徒結對是新教師快速成長最經濟有效的途徑。”[16]基于共享理論,被幫扶學校給幫扶教師安排三位師傅。第一位負責環境適應的師傅,負責介紹校園的學情環境、物理環境、文化環境和學生家庭情況,使幫扶教師全面了解校園文化和當地家庭文化,帶領幫扶教師順利適應校園環境。第二位負責生活適應的師傅,負責徒弟的衣食住行,傳授應對新生活的方法,滿足幫扶教師來到新環境的基本需要。第三位負責教學適應的師傅,給幫扶教師介紹學校教育教學情況。一方面,帶領幫扶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基礎、學習動力、學習目標和學生的心理狀態、認知水平、學習方法、學習策略等,分享已有應對策略和方法,從而幫助幫扶教師在教學上有一個整體的學情認識。另一方面,給幫扶教師分析學校教師教學的現狀,分析校園內不同教師的教學策略,了解不同教師的教學風格,為今后因材施教的知識分享提供信息依據。同時,師傅也要給徒弟分享學校的教學特點、教學風格、教學形式,更好地幫助幫扶教師結合知識共享的特點做好調節工作,從而完成知識共享。師徒結對助力幫扶教師適應被幫扶學校的“水土”,為高質、高效知識共享做好充分準備。
(二)幫扶教師組建合作學習:凝聚方向
教師合作學習是指教學活動中,所有教師圍繞共同目標,相互協作,貢獻自己的智慧和能量,最終達成目標。
一方面,搭建合作學習平臺,為教師教育理念風暴提供機會。幫扶教師以同質異構方式搭建合作小組,形成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教師間知識頭腦風暴的迸發,促進知識教學的有效性。合作小組以小組自議為先、定期合議在后的形式推進,各小組成員發揮其各自角度專家作用,提高各小組成員學習參與度。[17]任務完成后,合作小組定期開展小組討論,幫扶教師與受幫扶教師分享自己的觀點,相互討論達成共識。匯報時,各合作小組之間達成共識,由一人按時按量匯報討論過程、討論成果以及討論心得。匯報后,每位教師把內化的知識、理念用在教學實踐中,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異質小組研究平臺的搭建,各教師敞開心扉,積極輸出觀點,又積極輸入新觀點,實現知識分享從緘默、保守向積極、開放轉變,教師群體人際關系逐漸走向和諧,知識分享氛圍得以建立。
另一方面,組建目標共同體,促教師教育協同共享成為現實。威金斯和麥克泰格提出“逆向設計”,即以體現課程標準要求的核心素養目標為導向,經過確定預期結果、確定合適的評價、設計學習體驗三個階段,將學習目標具體化。[18]在教學上,根據逆向設計原理從設計教學評價這一角度出發,通過教學評價結果導向指導教師教學目標的改變,進而改變教學設計過程。被幫扶學校既重視學生教學成績的提高,也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提倡核心素養教育,以此逆向設計重新引導教師教學目標的設立,進而影響教師教學過程的選擇。受幫扶教師在趨利避害的心理下,改變原來的教學目標,以獲取自身的長遠發展。幫扶教師和被幫扶教師目標的大方向趨近,能緩解教師之間的關系,促進知識共享的完成。
(三)幫扶教師搭建共享平臺:構筑成長
教學經驗是對長期從事教學實踐的總結,有助于教師理論知識的提升,有助于課堂教學順利開展,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進而提高教師教學質量。實現教師實踐性經驗分享的帕累托最優效應,需要教師樹立知識共享的意識,助推優秀教學經驗的分享。
第一,搭建知識共享保障平臺,完善知識共享獎勵機制。領導者出臺相應的保障措施,構建組織內的知識產權保障機制,對不勞而獲或者侵權的行為進行懲處。[19]對于積極分享理論知識或教學經驗的教師給予獎勵,根據分享的多少給予相應的獎勵等級,頒發獎金,旨在鼓勵教師積極分享、樂于分享、善于分享。隨著人類文明的快速發展,合作共贏作為一種集體主義價值取向成為了人間正道,有助于包容、普惠等治理目標的實現。[20]在信息時代、合作時代,教師要明白分享不是知識經驗的流失而給自己增加競爭對手,而是互相合作,博采眾長,獲取長久的生命力的過程。此外,學校樹立共享榜樣,獎勵樂意分享經驗而且分享有價值的教師,形成敢分享、樂分享、善分享的校園平臺。
第二,拓寬知識分享的渠道,給予知識分享多種選擇。首先,肯定教師各種形式的教學合作,優化合作機制。小到教師間問題探討,同桌間同課異構討論,學校肯定這些非正式的合作的價值。其次,提高知識分享的高效性。學校設置好一系列旨在提高學校效益的目標和制定各種規則制度,以此倒逼教師提高其產出率,以滿足各方面的期待和需求。[21]最后,舉辦教學比賽。以賽促學,以學促教,引導教師去學習,促進教師交流、合作,在比賽的過程中不斷優化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方法,進而使得知識共享效益。學校為教師知識分享搭臺唱戲,拓寬了幫扶教師知識共享的渠道,改善了教師之間的人際關系,提高了教師知識分享的意愿,為營造共享共榮的校園氛圍打下了基礎。
(四)幫扶教師更新教學設備:助力共享
在教學設備不充足的被幫扶學校,需要通過自助和他助兩種方式,實現學校教學軟硬件的合理配備。
其一,在自助方面,幫扶教師充分利用學校已有資源合理配置,實現自給自足。在硬件方面,學校成立班級“學分銀行”,收集被忽略的校內資源。學校定期開展各種類型的班級學分活動,每個班級每月按時按量完成學分任務,存入學校學分銀行,得分納入班級的年度評比中。在學分銀行活動中,學校既能獲取一部分公益基金,又能提高學生成長意識,屬于雙贏活動。學校這部分公益基金是獨立的教育基金,全部用于為學生服務,硬件設備問題能得以解決。在軟件方面,學校鼓勵并獎勵計算機教師發揮專長,合理開發網絡軟件平臺。在平臺上,學校教師可以上傳教學資源,也可以獲取他人的教學資源。
其二,在他助方面,幫扶教師能夠充分利用校外資源,滿足內在需求。一方面,幫扶教師協同學校向政府和教育部門發起教學設備需求信號,獲取所需的教育教學軟硬件資源,解決教學問題。另一方面,幫扶教師協同學校求助于周邊社會。通過校友會、愛心人士捐贈、公益組織等教育援助獲取他人的教育支持,從而搭建起學校—社會的網絡學習平臺,服務于教學。此外,校友、愛心人士、愛心組織還可以利用他們的資源搭建網絡教育平臺,給教師授課、開展論壇,實現跨學科、跨領域的教學,拓寬教師的視野,助推鄉村教育的發展。
幫扶教師知識共享對于提高鄉村鄉教育質量、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個體、教師群體、學校組織、教學設備是影響知識共享效果的主要因素,充分發揮好各因素的作用,才能實現教育幫扶效果帕累托最優。
【參考文獻】
[1]李娟.21世紀以來:我國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動因、歷史進程與基本經驗[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22,44(9):66.
[2]謝治菊,夏雍.大數據精準幫扶貧困地區教師的實踐邏輯:基于Y市“大數據+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系統”的分析[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9,31(5):85-95.
[3]廖友國,王崢,陳建文,等.初中生外化問題行為的潛在類別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1,29(2):297-300,305.
[4]段作章,盧艷春.教學理念向教學行為轉化機制研究:進展與趨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32(7):58.
[5]管明蘭,紀國祥.把新理念內化成自覺的教學行為:實施新課程的點滴體會[J].寧夏教育,2003(11):25-26.
[6]路琳,陳曉榮.人際和諧取向對知識共享行為的影響研究[J].管理評論,2011,23(1):68-74.
[7]石艷.教師知識共享過程中的信任與社會互動[J].教育研究,2016,37(8):107-116.
[8]倪國棟,杜斌,張利忠,等.知識共享環境對項目成員知識共享活動的影響機制[J].軟科學,2017,31(2):56-60.
[9]王永剛.教育環境對教師教與學狀況影響程度的實證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7(3):51-55.
[10]辛曉玲.從個體知識到群體知識:教師知識共享的困境與出路[J].當代教育科學,2021(1):79-86.
[11]RIBEIRO F L.Enhanc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 firms[J].Construction Innovation,2009,9(3):268-284.
[12]林東清.知識管理理論與實務[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33.
[13]惠赟.組織隱性知識共享的管理機制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1:摘要Ⅰ.
[14]黃文進.信息技術與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深度融合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21:摘要Ⅰ.
[15]鄧莉,鐘紹媚.師徒結對“傳幫帶”宜昌實施應急管理人才培養“薪火計劃”[J].湖北應急管理,2022(9):38-39.
[16]馬先忠.師徒結對 互鑒共進[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7(3):89.
[17]陳向明.跨界課例研究中的教師學習[J].教育學報,2020,16(2):47-58.
[18]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第二版)[M].閆寒冰,宋雪蓮,賴平,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19]曹雁.基于人際關系的知識共享敵意行為治理對策研究[J].領導科學,2019(4):104-107.
[20]楊永志,李璞玉.合作共贏:人類文明發展的人間正道和歷史趨勢[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1-6.
[21]鐘景迅,劉泱.教師減負的悖論:去專業化的困境與再專業化的陷阱[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1,42(6):8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