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任潔
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同時,各種外來語充斥在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導致小學生思想受到外來文化影響較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健康發展。為此,教師應重視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傳統節日文化教育,使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內涵,擺正心態,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提高語文素養,發展語文思維能力,學會理性思考和分析判斷。
首先,我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思想,對學生進行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其次,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知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很大一部分學生認知中的傳統節日就是表面形式上的各種慶祝活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教育,能幫助學生進一步認知傳統節日文化,增加學生相關知識儲備。最后,從小學生成長角度分析,小學生年齡較小,對事物判斷能力較差,容易受到外界各種不良思想的影響。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導他們初步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進而增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陶冶他們的情操,使他們以健康心態看待世界、判斷事物。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節日文化教育,能夠助力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提升。
創設教學情境一直是廣受各學科教師歡迎的教學手段之一。利用教學情境開展教學活動,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助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親身體會文化,理解文化知識,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因此,在研究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實施策略時,教師可利用傳統節日文化創設教學情境,便于學生在恰當的情境中感受傳統文化。以統編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學為例。本課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想象古詩描繪畫面,在反復誦讀與融情想象中,體會詩歌所承載的感情,激發學生珍愛親情的情感,培養學生對古詩的學習興趣;同時,拓展傳統節日主題古詩,使學生更全面了解傳統節日的習俗。結合教學目標,教師為學生創設故事情境,以此吸引學生注意力,帶領學生感受古詩中蘊含的情感[1]。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在教師創設的傳統節日故事情境中,對課堂學習內容產生濃厚興趣,并與同學及教師共同研究古詩中各個詞語的意思,探究古詩中蘊含的親情、鄉情,從傳統節日中感受濃濃的文化情感。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多媒體設備在教學中的使用越來越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成果。應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傳統節日文化,有利于學生更進一步體會傳統節日文化知識內涵。在傳統節日文化滲透教學中,教師多采用語言描述教學手段,向學生描繪相關傳統節日文化。此教學手段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否則學生無法通過教師的語言描述聯想出傳統節日的具體文化習俗。小學生在當前的成長階段更多依靠形象思維思考和分析問題。傳統節日蘊含大量知識與文化,屬于抽象思維理解范疇,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示傳統節日文化,將會使抽象事物變得形象化、具體化,利于學生理解和思考[2]。以統編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古詩三首》中《元日》教學為例。“元日”是指農歷正月初一,也就是常說的“春節”。《元日》這首古詩描繪了春節辭舊迎新的景象,抒發了詩人革新除舊的政治抱負,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多與學生就“春節”進行討論,引發學生對古詩的誦讀興趣,進而逐步學習古詩內容,便于學生順利完成古詩翻譯,掌握字詞。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關注點是自己經歷過的春節與其他學生經歷的春節有什么不同。小學生因年齡小,關注點多在于春節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對“抒發了詩人革新除舊的政治抱負”這句話的理解不透徹,僅是機械記憶。但此時,如果教師使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全國各地的人們是如何度過春節的,再選擇一些與春節相關的視頻片段,引導學生更為直觀地觀看“春節”,那么就能促使學生思考從多媒體設備中看到的“春節”與自己回憶中的“春節”有哪些區別,進而引導學生喜愛我國的民俗文化。與此同時,教師還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一些關于我國其他傳統節日及習俗的兒歌,以舊知識引出新知識,以兒歌調動學生情感,促使學生將新舊知識融會貫通,比較異同,進而形成一個整體的認知。此刻,學生腦海中會對《元日》這首古詩產生生動意象,進而對“抒發了詩人革新除舊的政治抱負”有更深入的理解。
學生進入校園后,大部分時間都在教室中學習文化知識,但這并不代表教室是學生接受學校教育的唯一場所。實際上,很多學科知識教學也并不是必須在教室中完成,還可以在校園、食堂等其他地方完成。例如,美術教師可帶領學生進入校園,親身觀察植物、動物,探究四季;音樂教師可帶領學生在操場上進行集體合唱或單人演唱,感受不同環境與氛圍下歌曲演唱的異同。同理,語文教學也可以從教室中走出,轉移到操場上、食堂中,在豐富教學形式的同時拓寬學生視野,使學生知道學習無處不可進行。以“端午節”主題的作文教學為例,教師就可將教學場所從教室轉移到食堂中,帶領學生親手制作端午節的傳統美食——粽子。對學生而言,這種教學方式是新奇而有趣的,是想要積極主動參與的。對教師而言,這種教學方式雖然可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但教學難度也隨之增加,需要在備課時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做好各種突發情況的應對準備,同時注意規劃教學活動方案,以此在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學生傳統文化學習意識[3]。為確保教學活動順利開展,取得良好教學效果,教師在活動開展前為學生布置預習準備作業:(1)查詢“端午節”文化風俗習慣;(2)查詢“端午節”節日由來;(3)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教師布置作業目的有三:一是便于學生明確活動目的;二是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和準備習慣;三是便于學生在活動學習當日獲得更豐富的學習體驗,增強對傳統節日文化知識的學習意識,進而掌握傳統節日文化內涵。此外,教師應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積極參與,分享自己查詢的知識,分享自己的活動感受,實現教學活動的育人目標。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時,教師應重視結合教學內容,目的有三:一是便于順勢開展教學活動;二是便于學生明確傳統節日文化知識與目前所學知識的重要聯系;三是便于學生對所學知識內容理解更加深刻。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非常多的與傳統節日文化相關的內容,如古詩《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文章《開國大典》《臘八粥》《北京的春節》等。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逐步滲透傳統文化知識,將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以《臘八粥》這篇文章的教學為例。關于本篇文章的教學目標,一是掌握作者安排內容主次的寫作“密碼”;二是體會作者在文字背后寄寓的眷戀親人、思念家鄉的思想情感;三是品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體會作者沈從文是如何寫出人們對臘八粥的喜愛的。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帶領學生閱讀全文,品位“喝粥”,并提問:“作者只用了24 個人字、3 個標點來寫八兒喝粥,但是寫等粥的過程是從哪里到哪里呢?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安排?”學生與教師進行互動交流并得出結論:首先,細致的描寫可以表現出八兒急切并渴望喝臘八粥,以此更襯托出臘八粥的美味;其次,這些的寫法會使讀者更想深入探究,激發讀者想象與聯想;最后,突出“等”,不僅能體現出臘八粥的美味,還能從細節上使讀者感受到一種生活的溫情,在八兒和媽媽之間的互動中感受到其樂融融的氛圍。在學生通過分析文章了解更多內容后,教師開始引導學生感受傳統節日文化[4]。臘八粥是臘八節的傳統食物,作者23 歲時獨自一人在北京闖蕩,隨著臘八節腳步越來越近,年的味道也越來越濃。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可想而知,在本該全家團聚的日子里,作者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寫下這篇小說。那么這一碗臘八粥還僅僅是一碗臘八粥嗎?它還包含了什么呢?”此刻,學生也隨著教師的提問進入深度思考。
小學語文教學任務還包括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經常組織學生就某一話題準備演講稿,在班級、學校范圍內開展演講活動。同理,教師可以“傳統節日文化”為主題,組織演講活動,以此強化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在演講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充分鍛煉,語文思維能力和總結能力也均將得到提升,同時對傳統節日文化產生了更深刻的印象。最終,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得以有效培養。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將“傳統節日文化”話題添加到演講活動目錄中,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地收集傳統節日文化資料與信息。例如,在每月的最后一個周三,教師可以將它設置為“演講日”,用一節語文課的時間檢驗學生的演講能力[5]。教師可依據演講要求,每次隨機選擇演講學生,確保在每個學期內,每名學生都有至少一次演講機會。學生并不能確定自己是否會抽到演講條,所以每名學生都需要做好演講準備。學生在準備演講稿時,不僅需要先確定演講方向與大致內容,還需利用課余時間從互聯網上查找傳統節日文化資料,同時結合自己已經學習過的傳統節日文化知識書寫演講稿。在不斷修改完善后,學生會對自己的演講稿內容更加熟悉,不僅對傳統節日文化有更多了解,認知程度更高,同時情感也將受到傳統節日文化熏陶,有助于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形成。演講活動結束后,教師應重視將班級所有學生的演講稿全部收集起來,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批改,對學生書寫優秀之處予以表揚和認可,指出學生書寫錯誤之處,同時將正確寫法書寫在一旁,便于學生改正。教師還應重視為每一份演講稿寫上評語,無論學生書寫質量如何,教師的評語都要予以鼓勵。要注意,并不是盲目地對學生進行鼓勵,而是針對演講稿中優秀之處給予鼓勵評價,并為學生打氣,相信學生下一次會做得更好。
總體而言,在明確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滲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后,小學語文教師應積極研究具體的滲透策略,利用傳統節日文化創設教學情境,應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傳統節日文化,將傳統節日慶祝方式引入校園中,結合教學內容滲透傳統文化知識以及組織演講活動,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但無論采取哪一種教學策略,教師都應以學生為本,堅持學生為學習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順利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