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王蓓 |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
近年來,地鐵、飛機、高鐵、廣場等公共空間頻因小事而發生糾紛,有的甚至步步升級,引起違法行為乃至生命的逝去,令人扼腕。
回顧這些公共空間的沖突事件,我們既看到不同年齡、文化水平、生活習慣的人們在公共空間里,因為吃的食物味道過大、孩子吵鬧、手機音量過響等發生了不愉快,我們更應該看到飛速發展的中國:四通八達的高鐵帶來人口的快速移動;城鎮化水平大幅提高,人們涌入城鎮;城市不斷增加和公共空間、設施的完善。這是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種種便利的同時,也給出了一張德育課試卷,試題就是:身處公共空間,我們該如何面對差異,減少沖突,提升自己的公共素養?
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中小學生的公共素養培育提出了系統要求。1-9年級的學生需養成良好的社會公德,具有理性平和、友愛互助的人格,具備有序參與的意識和能力。10-12年級的學生則進一步凸顯公共參與素養,能夠遵循規則,踐行公共道德,有序參與公共事務,具備善于對話協商、溝通合作、表達訴求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藍圖已然繪制,離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迎來文明有序、和諧融洽的公共空間,還有很遠的路要走,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作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想尋找三樣人和物。
我的腦海里,浮現出很多德育課老師。
一位老師笑瞇瞇地掏出一個“寶盒”說:“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寶貝,大家過來看一看!”同學們一擁而上,你推我擠,探長脖子,有的人看不到,有的人被踩到了。老師再請大家坐下來,想一想,怎么做,才能讓大家都能看到“寶盒”,很快就有同學想到了“排隊輪流看!”“讓我們再試一次!”這是老師在教二年級德育課《大家排好隊》。
也有老師強調“好的課堂,每三分鐘必須落實一個知識點!”“請同學們在課本上劃出來‘社會規則是人們為了維護有秩序的社會環境,在逐漸達成默契與共識的基礎上形成的’。”這是老師在教八年級德育課《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
我們都能猜到,哪位老師教的學生能更好地適應公共空間的社會交往。
我們卻未必能猜到,尋找不只教知識的德育課教師會遇到哪些挑戰。一方面,學校編制有限,義務教育階段,很大一部分學校優先招聘側重認知學科的教師,較少招聘專職德育課教師,主要由其他學科如語文、數學、英語等科目老師兼上德育課。盡管很多兼任德育課的教師用心鉆研,卻不太熟悉德育課的常見教學方法,對教到什么程度才算達到目標也時有疑惑。另一方面,初中畢業年級、高中階段,盡管德育課教師專業對口者較多,卻面臨升學考試壓力,有限的教學時間里,他們該優先教知識還是培養道德?
知識和道德,都是教育的重要目標。人類的學習也主要分為三大類:認知、態度和情感、心因動作。數學等學科側重人類認知領域的學習,德育課側重人類態度和情感領域的學習,體育等則偏重人類心因動作技能的學習。三類學習的教學方式差異大,如果只用凸顯知識教學的方式教道德,顯然南轅北轍。我們不可能用教游泳的方式教計算,也不可能用教計算的方式教公共素養。
過于側重知識教學的大環境,影響專業德育教師隊伍的建設,也大大降低德育課的效果。只有建設專業的教師隊伍、提升教學對非認知領域的側重與關注,才能有效地在新生代的心里播下公共素養的種子。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有一套“一課一練”教輔,針對語文、數學、英語等科目的課文給出配套練習,深得家長們歡迎。數學“一課一練”還走出國門,在英國出版。但是,回頭尋找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一課一練”、同步練習等,不僅市面上寥寥無幾,有的學校甚至還建議學生把道德與法治等“副科”的教科書放在學校,無須帶回家。
德育課需不需要溫習,需不需要“練習題”,需不需要家長配合開展額外練習?
當然需要!以公共素養培育為例,它既涉及社會公德的內化、健全人格心理的訓練,又涉及公共參與技能的練習,無一不需要一定的時間、一定的流程加以練習和強化,只是“練習題”的形式較為獨特。它可以通過多個情境模擬,反復練習價值澄清學派提倡的行動反思三步驟:采取任何行動之前,一定要思考這個行動的后果——對自己、對他人、對大家會有哪些影響,思考成熟之后再做出理性行動。它也可以通過低年級的角色扮演、教育戲劇,中高年級的案例分析、社會調查,幫助孩子了解近年來公共空間沖突案例的具體情境和常見應對策略,了解公共空間中落實公共素養的難點、易錯點,以及解決沖突的智慧,乃至沖突行為相應得到什么樣的處理等信息。
德育課獨特的“練習題”形式還可以有很多,但是,這些“練習題”的“參考答案”的提供者往往是與孩子朝夕相處的老師和家長。他們不恰當的言行舉止就像錯誤的“參考答案”,擾亂孩子的道德學習,甚至構成反面示范。這就是為何近年來,當公共空間沖突事件中出現教師身影的時候,社會格外關注的原因。我國師德規范對教師提出了言行雅正的嚴格要求。對家長群體,又該如何加以約束和教育?難道我們只能默默地評論“熊孩子”背后必然有“熊家長”?其實,還有這么一句話,“人的一生有一個半童年。一個童年在自己小時候,而半個童年在自己孩子的小時候”,特別適合回答針對家長的這個提問。家長作為成年人,各有各的成長環境和經歷,即已經度過了第一個童年,形成了某些或好或壞的習慣;但是在陪伴自己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切又是嶄新的開始,完全有機會在這“半個童年”里重新學習,成為孩子的榜樣示范。學校等教育機構可以對家長的這“半個童年”加以引導,形成更好的德育家校共育效果。
今年春天,我去過一所小學,在香樟樹和玉蘭樹圍繞的操場上,站滿了表演武術操的孩子,音樂在操場上空飄蕩,學生精神抖擻展現風采的狀態與周圍平靜的農村風光融合在一起。如果我不說,誰會知道這是一所農村小規模學校,全校128位學生都已經站在操場上表演?誰又會知道,短短幾年前,由于不少學生是農村留守兒童,日常缺少和家長的交流,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孩子們普遍害羞不愛抬頭和老師交流?學校通過藝術、體育類課程改革,讓每位學生掌握1-2項藝體特長,人人都要參與表演,從而讓這所農村學校的孩子提升了自信,在公共場合表現得落落大方。
學科德育、德育大課堂等字眼呼之欲出。德育工作,并不是德育課一門課程能夠全力承擔的,它既需要學校各學科、所有教師的通力合作,更需要社會為學生提供踐行德育相關素養的機會。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提出善用社會大課堂,開展志愿服務、理論宣講、社會調研等實踐教學。其中,志愿服務較適用于公共素養的培育:它既有助于學生深入社會生活,了解問題、解決問題,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信、溝通技巧、公共參與能力、社會責任感、奉獻態度、團隊合作能力、自我反思能力、關心他人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等。
時光匆匆,高速發展的時代把新情況、新問題帶到我們的面前。我們要重視德育課教師隊伍建設,關注非認知領域教學;探索德育練習新形式;尋找德育大課堂,豐富學生踐行機會。時光荏苒,數年后,我們完成的答卷會在我們不經意的一次出行、一次閑暇的漫步時與我們微笑著擦肩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