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健如 | 江西省新干縣城東學校
江西省新干縣城東學校建校于2019年,學校地處城郊,學校生源主要是周邊的鄉村和農村進城務工子女,但在短短的3年時間內,學校辦學特色凸顯,教學質量垂直攀升,教學成績各項指標連續兩年在全縣名列前茅。幾年來,學校堅持文化引領,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走特色發展之路。
我校位于縣城最東面,日出東方,輝光日新,每天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向校園,讓校園溫暖明亮。根據這一特點,我校打造了以“明亮”為核心的特色校園文化。以“向著明亮的遠方”為辦學理念;“做一個精神明亮的人”為育人目標;“辦一所精神明亮的學校”為辦學愿景。引領教師做“厚德博學、善教善育”的明亮教師,學生做“陽光自律,樂學樂思”的明亮少年。
明亮精神文化。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體現學校人員精神面貌,體現在學校的校風、教師的教風、學生的學風、各班級的班風上。以明亮文化為核心,我校確定了“一訓三風”:“剛健篤實,輝光日新”的校訓、“明于德,亮于行”的校風、“明于道,亮于術”的教風、“明于志,亮于趣”的學風。一所學校,教師有道術,學生有志趣,人人有德行。它必將是一所精神明亮的學校,每一個孩子必將剛健篤實,輝光日新。
明亮物質文化。物質文化包括環境文化和設施文化,它包括顯性的物質文化和隱性的物質文化,顯性的物質文化包括所有看得見的教學樓、雕塑、花草樹木、宣傳語錄等;隱性的物質文化是建筑物、陳列品等無法傳遞的,存在于人腦中的一種“潤物細無聲”的環境氛圍。為了讓學校處處洋溢著明亮的氣息,我們對學校的每棟大樓和每條路都予以命名。意思是要做一個精神明亮的人,要有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品德,要志存高遠、明禮誠信、秀外慧中,始終追求真善美。
明亮制度文化。校園制度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內在機制,包括學校的傳統、儀式和規章制度等。一個人的覺悟一方面來自通過學習內化為修養而產生自覺行為,另一方面通過制度強制而產生規范行為。學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如《新干縣城東學校教師獎懲制度》《新干縣城東學校教師考核方案》《新干縣城東學校優秀教師評選方案》等,構成我校的明亮制度文化。
明亮行為文化。行為文化是在教育系統中長期形成并通過學校主體活動而展現出來的文化形態的總和。如禮儀、師生精神狀態、行為操守和文化品位,是學校精神、價值觀和辦學理念的動態體現。它體現了學校的精神風貌和學校的文明程度。
我校行為文化以城東學校十大習慣為抓手,依托節假日、建團日、建隊日等活動,通過主題班會、國旗下的講話、黑板報、微信公眾號等形式,培養學生愛國、愛校、愛他人等情懷,爭做明亮少年。
組織教師參加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和師德師風教育主題活動,提升教師師德素養和幸福指數,鼓勵教師爭當明亮教師。同時建立家長學校,創建家長課堂,鼓勵家長做明亮家長。
提高自身心靈品質,用魅力“凝”心。校長是學校的領導。“領導”的詮釋是:“領”就是帶領、引領,校長要一身正氣,做到有品位、有德行、有見識、有能力,能夠擔當起領導教師不斷向上向善的責任;“導”就是指導,校長要關注教師的成長,在做人做事方面給予教師最實際的幫助。
校長要身正為范,修好自己心,以自己人品和人格魅力影響他人。校長的心靈品質提升了,才有可能幫助老師、學生提升心靈品質。
構建學校師生價值觀,用文化“潤”心。蘇霍姆林斯基說:“校長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業務上的指導,其次才是行政的領導。”校長在管理老師時,要用共同價值觀去凝聚人心,用真誠的愛去鏈接人心,使全校教師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像石榴子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因此,校長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描繪好學校的美好藍圖,讓老師和學生朝著一個目標、一個夢想去努力奮斗,這統一的思想、夢想就是學校的師生價值觀。
學習中華經典文化,以讀書“修”心。一是利用每周例會前15分鐘,組織教師輪流進行讀書分享,或是在寒暑假、周末組織教師開展線上線下讀書會;全校教師共讀經典,把圣賢智慧和道德的種子播種在心里,與圣賢建立心與心的鏈接,不僅可以凝心,更能修心,提升教師師德修養。
開展主題活動,讓學生精神明亮。我們根據日歷中的節假日、紀念日、主題日和季節特點,每月確定一個德育大主題,每周一個小主題,在活動中達到育人目的。每個德育主題活動可能有一次倡議書、一次國旗下講話、一個主題班會、一塊黑板報、一次演講比賽或競賽評比、一個行動等。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得到成長,受到熏陶,他們的行為習慣得到改善,安全意識得到提高。同時學生也在活動中接受理想教育、感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讓學校的文化更好地落地。
我們把每年的九月定為“修身正心”月,開學第一周為“明禮與養成教育”周,學生們學習學校的“一訓三風”、《城東學校一日常規“十項規定”》和城東學校十大習慣,做精神明亮的人從“明禮”開始,要求學生課堂上坐姿端正、集會時站姿端正、見到老師和長輩有見面鞠躬禮,還有集會禮、課堂禮、進出辦公室禮、進出家門禮、師生同學交往禮等。同時,也將儀容儀表、文明語言、整潔環境納入禮儀教育中,形成了全方位的禮儀教育管理體系,讓學生們內有真善美,外有精氣神。
開展讀書活動,讓學生精神明亮。一是每周開設一節閱讀課,各班按照老師制訂的閱讀計劃,組織學生到閱覽室讀書,做好讀書筆記。二是利用每天上午第一節課前15分鐘誦讀《論語》《道德經》等經典著作中的名篇,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圣賢智慧和道德的種子播種在孩子心中,與圣賢建立心與心的鏈接,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修好學生“三顆心”:感恩之心、內求之心、利他之心。三是安排學生進行讀書感悟分享。一系列的措施助力學生成長,提高學生心靈品質。
開展評選活動,讓學生精神明亮。學校開展每月一次的“明亮之星”評選活動,多一把尺子衡量學生。評選包含“文明禮貌星”“紀律安全星”“衛生環保星”“體育藝術星”“感恩孝愛星”等,激勵學生學習先進、銳意進取、奮發成才、精神明亮。
此外,為引領學生做“陽光自律,樂學樂思”的明亮少年,我校還開展了“魅力大課間”特色課程,包括韻律操、太極扇、八段錦等,并在每周一升旗儀式后開展主題“明亮如你,溫暖如我”班級展示活動。豐富了校園的文化生活,讓城東學子更加快樂健康成長。
課程是學校的靈魂,是學校辦學理念的集中體現。抓課程就是抓教育質量,抓教師專業發展,抓學生生命成長。抓好課程建設一方面可以發揮教師的特長,展現教師的獨特魅力,凸顯教師的人生價值;另一方面可以挖掘學生的潛力,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特長。
學校的課程體系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國家課程指國家規定的各學科課程,如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等;地方課程是由省教育廳規定要開設的課程,如紅色文化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課等;校本課程是由學校自主開發的課程,我們稱之為明亮課程,包括亮語課程、亮思課程、亮創課程、亮健課程、亮藝課程、亮心課程。
我們將以優美的環境陶冶學生,以嚴格的要求規范學生,以優良的校風影響學生,以高尚的師德感染學生,以崇高的典范激勵學生,以扎實的課程發展學生,以豐富的活動提高學生,讓校園文化成為學校發展的靈魂,引領學校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