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安溪第六中學 林彩燕

為了提高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成效、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動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提質增效,文章主要探索了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的路徑。要想有效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英語閱讀教學中,發揮兩者的互補作用,教師需要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英語閱讀素材、拓寬學生知識面,并以初中閱讀教學為載體,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這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方式,能培養并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樹立文化自信。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提出在英語課程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新課標中提出的學科核心素養中,要求學生具備鑒賞優秀文化、理解中外文化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是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背景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之一,備受初中英語教師的關注,為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創新開展提供了新思路。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通過閱讀,能了解中外文化,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教師要想最大限度發揮英語閱讀教學和堅定文化自信的作用,就必須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閱讀教學中的融入。學生作為文化傳播者,只有認識和了解優秀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才能成長為具有文化自信和跨文化意識的人才,才能發揮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作用。
英語課程中閱讀是不可或缺的內容,學生在大量閱讀后能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理解閱讀文本中蘊含的各類文化。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帶領學生閱讀文本,能使學生對文化知識形成深刻認知,潛移默化中樹立文化意識;在閱讀過程中比較中外文化差異,逐漸將文化意識內化于個人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的文化品質。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英語文化的差異顯著,文化起源背景、歷史進程不同,兩者的融合必須找準契合點,也就是融合要有明確目標、方向。這就需要教師在開展英語閱讀教學前,結合閱讀教學內容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做好閱讀教學規劃。教學目標是閱讀教學的開端和指引,只有科學完善的教學目標,才能保證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等與教學內容相匹配,并發揮出良好的教學作用。教師要充分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與英語知識實現有機融合,并基于學生個體情況設定科學的閱讀教學目標。
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要盡量保證學習素材的質量,選擇優質的傳統文化素材,充實英語閱讀教學內容。例如,教師可以收集一些能彰顯中華民族優良品格的歷史故事,如《孟母三遷》《鑿壁偷光》等,將這些歷史故事作為英語閱讀素材,或者圍繞中國古代名人的先進思想,選擇《論語》《先秦諸子選讀》等作為英語閱讀素材,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傳播孔子、孟子等古代先賢的優秀思想。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隨意選取傳統文化,要考慮優秀傳統文化是否符合當代人才培養的要求,以合理的文化思想融入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思想境界。
在設置了閱讀教學目標后,教師要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并且閱讀教學計劃要具備可行性,避免計劃實施難度過低或過高。例如,教師隨意選擇一本中國古代經典著作,直接讓學生在課上翻譯古文。對初中生來說,這種學習方式的難度過高,可能打擊學生的學習信心。因此,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教師要重點考慮教學計劃的落實情況,適當引導學生參與,保證教學計劃與學生知識儲備的適應性,提高教學計劃的針對性和可行性。
1.挖掘傳統文化。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需要教師帶領學生通過閱讀文本,獲取相應的文化信息,讓學生將自己在文本中獲取的中外文化進行對比,了解中華文化的優勢和先進性,從而樹立較強自信心。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比中外文化,能逐漸形成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更深刻地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教師可以深挖教材中的傳統文化資源,圍繞閱讀教學的主題,逐步銜接中華文化和英語語言知識,帶領學生在英語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意蘊,讓學生養成跨文化交流的意識與能力。
例如,在仁愛版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8 教學時,教師可以以“端午節”為主題開展閱讀活動,在展現傳統文化和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時將端午節作為載體。教師正式帶領學生進行閱讀時,可以讓學生結合我國特有的傳統歷法,學習如何使用英語表達端午節的時間。在閱讀文本中盡管提到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但學生無法通過文本閱讀了解屈原在古代詩歌領域的偉大成就,因此教師可以在文本中補充一些屈原的詩歌作品,帶領學生閱讀、翻譯這些詩歌,讓學生從詩歌中感受詩人的愛國情懷。
2.介紹傳統文化。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增強學生對中外文化的理解,明確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帶領學生對中外文化進行比較。
首先,在仁愛版八年級下冊Unit7“Food Festival”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閱讀主題向學生介紹包餃子、做元宵的知識,補充餃子餡分類的知識,帶領學生運用英語介紹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真實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其次,在仁愛版七年級下冊Unit7“The birthday party”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慶祝生日作為閱讀教學的切入點,引導學生在閱讀時比較中外的慶祝生日習慣。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比較西方生日派對、生日蛋糕和中國的家庭聚餐、長壽面,還可以比較中外在送生日禮物上的表現。在閱讀中帶領學生比較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生日經歷,比較不同慶祝生日的方式有何意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獲得更豐富的文化體驗,讓學生養成靈活轉變文化思維的能力。這樣不僅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胸懷,能夠在面對不同民族的文化時始終保持尊重和理解態度,還能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深刻體會到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共通性,為實現文化育人創造良好條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英語,即使是簡短的傳統文化素材,對初中生來說也不利于理解。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以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英語運用水平為目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提高教學的實踐性,注重閱讀教學與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便于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承擔起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英語整體水平。在完成了教材上的閱讀任務后,教師可以結合與教材上的閱讀文本相匹配的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設計成英語短劇,或者將其改編成閱讀小故事,帶領學生根據故事的劇情開展表演活動,以現場演繹的方式呈現故事內容。
例如,在仁愛版九年級上冊Unit 4“Amazing Science——When was it invented?”教學時,教師可以圍繞閱讀主題,選擇與主題相符的傳統文化素材,如圍繞“Invention of Gunpowder”這一話題,帶領學生編寫英文小故事。在開展表演活動前,教師要先帶領學生閱讀英語故事,讓學生了解故事情節,掌握重點詞匯、短語。然后,隨機挑選幾名學生進行演出,也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開展表演活動。在學生表演過程中,教師要觀察學生的情況,在表演結束后,對各組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了解學生閱讀理解的情況。在英語閱讀教學中,通過表演的方式,不但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表達能力,還能發揮英語閱讀和表演實踐活動在傳播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作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增強其文化意識。
基于傳統優秀文化開展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教師需要將英語課堂作為滲透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確定閱讀的主題,圍繞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并引入與主題相關的優秀傳統文化,拓寬學生視野,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
例如,仁愛版九年級下冊Unit 5“China and the world”介紹了雄偉壯麗的長城,因此教師可以將本課的閱讀主題設立為“中國傳統風景名勝”,根據閱讀主題收集大量獨具中國特色的風景名勝,帶領學生認識這些風景名勝,鼓勵學生結合各風景名勝的特點使用英語進行評價、寫作,在閱讀中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主題收集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閱讀素材,或者拓展閱讀能力,使閱讀教學內容充滿活力,給學生的閱讀帶來強烈新鮮感,有效促進學生實現知識遷移。在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閱讀素材時,教師要通過動畫、報刊、繪本等多元載體進行呈現,給學生帶來更強的感官體驗,利用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學生在閱讀課堂上的體驗感。
在初中英語教材中,閱讀內容普遍是從中西方文化差異角度展示外國文化,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不足,可能無法理解文本背后的深刻文化內涵。新課程改革強調提高學生對閱讀文本內容的理解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若閱讀文本的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著密切聯系,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視角出發,帶領學生探索生活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后,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渠道向學生清晰展示中外文化內容,為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創新提供良好條件,以此落實對學生文化意識素養的培養。
例如,在仁愛版九年級上冊Unit1“Topic 3 Section C”教學時,當閱讀到“The government in every country has worked for many years to support the homeless but more needs to be done”時,教師可以及時追問:“Do you know any stories about helping others in ancient China?”“What do other countries do?”采用追問的方式,帶領學生回顧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比較中外文化的差異。在閱讀課堂上導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對中外文化差異產生深刻認識,學會尊重他國文化,了解中華優秀文化的先進性,樹立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留白是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常用手段,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有效留白需要教師把握好時機,在閱讀教學中為學生設置適宜的問題,引導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文本大意,將文本中分散的重點知識連接起來,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例如,仁愛版八年級下冊Unit8“We will have a class fashion show”介紹了中國的服飾文化(唐裝),教師帶領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后,回答了教材提出的一些問題。如,解答了“Why did people call Chinese clothes‘Tang costume’?”這個問題后,教師可以繼續追問:“On what occasions do we usually wear Tang attire?”讓學生自行填補問題留白。教師要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探究時間,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答案,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和分享的過程中,通過問題和留白準確對接文本主題。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本目的是立德樹人,而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作為教師,在閱讀教學設計中,我們要以培養和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為導向,結合閱讀文本內容和閱讀教學目標,深挖傳統文化資源,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和英語閱讀教學的雙向促進作用,切實提升學生的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