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斌
校史,不僅僅是一所學校的歷史;優秀校史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教育場域的呈現與表達。充分挖掘校史文化的時代內涵,積極探索校史育人的實踐路徑,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關于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時代新人要求的應有之義。本期“校史育人大家談”專欄邀請來自江蘇省教育學會、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蘇州市善耕實驗小學校、常州市覓渡橋小學、徐州市光華路小學等的理論、實踐者,從校史育人的理論內涵、學理價值、實踐范式等角度進行探討交流,以期為各校開展相關教育教學工作提供借鑒啟示。
校史是學校的歷史記憶。校史是學校的精神脊梁,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組成內容,更是校史育人的重要載體。重視、開發、運用校史,以史育人,是學校賡續文脈、傳承文化、立德樹人的重要路向和路徑。
校史是一代代校友走過的歷史
首先,校史是學校勵精圖治的歷史足跡。從十年、幾十年的學校到百年老校,校史都是對其誕生、生長、發展軌跡的真實記錄,它記載著學校創建、改革、壯大的歷史進程,是歷史沿革、人才培養、辦學特色和治學精神的重要體現。其次,校史是一代又一代校友走過的歷史芳華。校史之于學校,如國史之于國家,是師生和校友重溫初心、回味時光、寄托人文、提振精神的心靈故鄉。所有學校都會對所在學校所有學生打上深深的歷史烙印、注入學校的“密碼”和基因,都會勾起校友“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的美好回憶。第三,校史是學校崢嶸歲月的歷史年輪。每所學校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一般到輝煌,從自我發展到服務學生、服務國家、服務社會,都有一路走來一路歌的堅實、鏗鏘、回旋和高昂,都會折射出學校不同時代、不同階段的歲月風華??梢哉f,校史既是對學校歷史的回顧、搜集、甄別和撫摸,也是對學校辦學得與失的歷史觀測與哲學思考。因此,校史要成為校園文化的縮影和精彩所在,充分展現在漫長辦學歷史當中慢慢積淀成為獨具校園魅力的歷史內涵和經典品質。
校史文化是一本最好的教科書
校史有著強大的育人功能,印染學生的精神底色。主要表現在:一是深化歷史認同。通過校史學習,讓學生感受學校數年如一日的堅進、奮發與成功,不斷增強學生“學校如家”的認同感、親切感、歸屬感。二是增強發展意識。對校史的學習和傳承,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歷史不同時期學校在校容校貌、改革發展、辦學成績等方面的變化,通過對比分析,獲得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堅定發展是硬道理的信念,增強加快發展的信心與意識。三是提升文化素養。學校就是文化人用文化培養文化人的文化活動。通過校史文化學習,可以讓學生從學校的歷史長河中看到不同時代的風云樣貌,感受時代的脈搏,能夠知世論人、知人論事,提高對學校歷史和社會歷史的文化認知。四是倍加奮發力量。回望歷史是為了更好贏得未來,對校史文化中具有標志性的重要思想、重點人物、重大事件等的反思與覺醒,能增強文化啟蒙、文化自信和文化擔當,更激發起學生的自豪感和對未來的向往。
校史建設是一門大學問
不少學校通過建設校史館等多種形式加強校史建設。要使校史建設在繁雜中建構秩序、在混亂中發現規律,應體現以下幾個方面:一要突出主題,特色鑄魂。司馬遷說他著《史記》“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意思是,搜集歷史材料、考察歷史問題,目的是讓人們知道歷史上政治成敗和國家興衰的道理。校史也是如此。校史不是流水帳,而要將學校從誕生到當下歷史進程中具有跨越意義的大思想、大人物、大事件發掘出來,展現其生動的歷史價值,形成歷史價值的精神力量,矗立學校歷史上的一座座豐碑。二要廣搜素材,去偽存真。校史是靠史跡實證的,更是后人對前人的科學評判。校史建設要搜集大量的歷史遺存、資料,有的年代久遠,大多失散,有能搜集到的,也是工程量、工作量繁重。這就要組織專門人員做好校史資料的搜集工作,尤其是注重實物資料的尋找挖掘。三要入古出新,化物育人。一切偉大精神都是以物質為載體的。校史建設離不開各類實物的呈現與支撐。其實物有二:一為“老物”,即指能說明學校發展歷史的各種真實史物,歷史實物盡可能要找到原物,實在不行,亦可制作原物的高仿制品,以達到有真實感的歷史滄桑效果,不能簡單以歷史照片替代原物。二為“新物”,包括校史場所的建筑和各種承載古物的展柜等,更要強調新舊相諧,相得益彰。在物物展現中,要注重老物與新物的合拍相調、歷史圖片與實物載體的互映成趣、文字與圖表的互補互彰,形成主題與主線的貫聯勾通、平面與立體的互動對比、科學與藝術的共振共頻,增強整個校史展現的雕塑感、歷史感和審美感。以物化人,境域學習。校史不是簡單的陳列館、展覽館,要努力提高空間飽和度。校史館更要體現以史育人,賦予學校歷史內容以時代意義,用現代信息手法創意歷史呈現,將校史館建成回望歷史的載體、在場學習的平臺、文化展示的窗口、師生勵志的課堂。四要內外合一,積淀厚度。要充分發揮社會廣大校友和家長的資源,擴大校史建設的途徑。同時,校史不能僅僅限制在校史館,要與校園文化景點、課程景觀有機融合,各得其所,各有千秋??傊?,萬物育人的物型課程——以物質、物場、物情、物語、物理、物道、物趣、物行……的設計,開展親物、養物、讀物、話物、明物、借物、問物、創物……的教學,形成物我合一的良好教育生態。
校史育人是一個嶄新的課題
以史育人、建功時代、贏得未來。雖然不少學校都開展校史育人,但總體上還不夠系統,尤其是挖掘校史育人的時代內涵,將校史有機融合到立德樹人中仍然是一個新課題。要以史為鑒,解放思想,積極探索校史育人的創新路徑:一是課程教學有機融入校史內容。根據學校歷史情況,組織新生參觀校史館,開展入學教育;開設《校史文化》等通識課,形成系統化的校本課程;在校史館開展在場教學,開展校史講座等,以校史培養學生的學校精神。二是加強校史文化研究宣傳。加強校史文化資源的挖掘與研究,以學校變遷和發展過程中的標志性事件或者人物故事等為素材創作校史文化產品,將歷史傳承的教育思想、辦學思想、教學思想古為今用。三要開展各類校史育人活動。以舞臺劇、微電影、主題展覽等多種形式的校園歷史文化活動生動詮釋學校歷史文化與精神,幫助學生在學習校史中開展活動,在開展活動中學習校史,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尤其要以校史劇的學生編寫、學生演出、學生共鳴為重點,擴大育人效果,全方位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四是融入教師隊伍建設。要在不斷總結深挖歷史經驗、事跡、典型的基礎上,通過校史建設,將一代一代人優秀的教育精神、辦學理念、教學方法、實踐模式等傳承去下,融入當下學校教師隊伍的建設,發揚光大,開拓創新。
“以文化人,以人育人”是文化強國背景下的戰略思想。以校史賡寫育人、以育人創新校史是一篇大文章。精神育人,基因承傳,校史育人將學校精神放射出千姿百態的學生人生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