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君倩



始建于1946年的江蘇省揚中市聯合中心小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的農村學校。早在2001年,學校便以國學為載體,以詩歌與經典閱讀為主要切入點,著力打造、發展詩教特色。二十多年來,學校在不斷的探索與傳承下,完成了從單純的古詩詞經典積累,到課程建設,再到文化引領的轉變,讓“詩教”成為學校亮眼的名片,獲得“全國詩教工作先進單位”“江蘇省小學特色文化建設工程項目學校”“江蘇省經典誦讀基地”等榮譽稱號,讓“詩意”流淌在校園里的每個角落,豐富師生的精神世界,潤澤師生的生命成長。
夏末秋初,記者來到揚中市聯合中心小學,在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朱月平的帶領下,捕捉學校里的“詩意”,探尋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的密碼。
詩意,在校園里一磚一瓦上
如果將學校比作一本書,揚中市聯合中心小學無疑是一本貫通古今、包羅萬象的詩文集。貫通古今,是因為校園處處古詩文與現代詩相映成趣,鐫刻在院墻上,掩映在花木間,讓人走著走著便與詩意不期而遇;包羅萬象,是因為學校里“萬物皆可詩”,就連花壇里的一粒種子都有屬于自己的詩——“你是一粒/獨一無二的種子/當你站在陰影里/我會把太陽挪過來”。
“‘和身心以立世,讀詩文以致遠。是我校的辦學愿景。為師生營造充滿詩意的校園環境,讓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間的詩意成為師生的‘精神導師是實現這一愿景的基礎。”朱月平校長一邊向記者介紹,一邊將記者帶到充分彰顯學校詩教特色的建筑——國學館前。這是一棟六層的圓柱形建筑,不僅處于學校的中心位置,還連通著兩邊的教學樓,幾乎每一層都擺滿了圖書,是師生課余之時閱讀的場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國學館門前這句詩吸引著師生踏入館內、拾級而上,探索經典詩文、優秀文化。國學館分為六層,每一層都有著不同的主題和功能。一樓是整座教學建筑的大廳,墻上金色的大字寫著“愛潤童心,詩意人生”,這是學校一直以來貫徹的辦學理念。因為國學館是中空的環形建筑,所以從大廳中間向上望去,可以看見每一層精雕細琢的外墻。“博愛”“和平”“忠勇”“漢字六書”“李白”“杜甫”“吳道子”……每個人都能在這些外墻上找到自己所熟悉的詞語或名字,并聯想到其背后燦爛的中華文化。國學館的第二層名為“剪工坊”,這里陳列、展示著各式各樣的學生剪紙作品。這里也是中年級學生的閱讀天地。每天中午,三、四年級的學生都會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自主閱讀。第三層則是高年級學生的“閱讀書吧”,也是展示學生們的詩詞、書畫作品的場所。在這里,朱月平校長自豪地向記者展示了學校學生齊心協力所作的詩畫繪本作品《春天就在詩畫里》。繪本以尋找春天的意象為線索,結合學生自己對不同描寫春天的古詩的理解,通過繪畫和語言將詩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繪本被制作成大幅展板,鄭重地放在國學館里展示,仿佛在鼓勵每位學生:詩意的創作是值得被提倡的,美好的故事是理當被珍藏的。國學館的第四層是舉辦“誦讀學傳”主題活動的場所,學校將這里與黨建活動、少先隊工作相結合,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少先隊工作體系。第五層則是文學館,在弧形墻面上以圖文生動介紹了從先秦到清朝的文學發展史,也系統地介紹了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等不同的文學形式。最頂層是國學詩教小舞臺和科技館,學校教師常帶領學生在這里進行詩歌表演。科技館里還設有一架天文望遠鏡,鼓勵學生通過科學儀器感受古詩里所言的“大星光相射,小星鬧若沸”。一路向上攀登,從腳踏實地到仰望星空,國學館讓記者對于“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了更深切的體悟。
除了國學館以外,學生的詩歌創作也被做成各式各樣、各具特色的展示牌,或擺放在墻角處,或點綴在花草間,讓整個學校變成人人共同參與建設的“詩園”。“我唱了一首歌/不婉轉,但好聽/我畫了一幅畫/不五彩,但好看/告訴你吧/有些快樂只要自己知曉/有些喜歡也只需自己知道”就像一位學生在自己的詩歌《快樂》中所言,也許他們的語言還很稚嫩,但那些詩意的萌芽被學校敏銳地捕捉、鄭重地展示出來,這便足以讓每個孩子獲得發自內心的快樂與自信,學習的興趣、創作的欲望也自然而然地迸發出來。
詩意,在課堂的一字一句中
“2001年,成立詩教工作領導小組,開展校園詩教工作;2002年,出版校本教材《詩歌》共6冊,并開設‘詩歌校本課程;2003年,申報省級實驗課題‘詩詞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研究,并于2006年結題;2011年,第二次修訂《詩歌》,更名為《小學古詩詞閱讀入門》,擴容至12冊,增加導讀、賞析、思考等欄目,并正式出版;2013年,國學館對外開館,有序開展國學教育活動;2015年,開啟‘詩意課程課改研究;2018年,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詩意課程建設與探索開題;2019年,鎮江市重點課題‘小學詩意課堂的研究與實踐結題……”辦公室主任解亞利向記者細數著學校“詩意課程”建設的發展歷程。從中可以發現,學校對于詩教的重視沒有隨著時間流逝、人事變遷和政策變化而減淡,反而層層深入,順應時代要求,每個階段都迸發出不一樣的花火。究其歷久彌新的原因,校長朱月平告訴記者:“這是因為我們有著一支‘傳、幫、帶的專業化詩教隊伍。多年來,學校定期組織教師參加詩教研討會、培訓班等,讓教師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從而更好地將詩教特色融入日常教學。如舉行‘名師工作室教研活動,與王崧舟、戴建榮等名師探討‘詩意課堂理論和策略。學校也鼓勵教師開展教學實踐研究,探索與詩教特色相適應的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學校還成立了‘常青藤教師研訓團隊,老教師與新教師攜手共進,共譜教育贊歌。”
方玲是一位擁有三十年教齡的語文教師。她幾乎見證了學校“詩意課程”建設的全過程。從一名普通的青年語文教師,成長為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和江蘇省語文優質課一等獎獲得者,方老師的詩意人生離不開學校多年來對詩教文化的提倡與傳承。“我們學校的‘詩意課程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圍繞日常教學的‘詩格課程,二是圍繞德育和延時服務的‘詩韻課程。”方老師向記者介紹道,“拿語文‘詩格課程來舉例,我們在教學課本中的詩歌時總結了‘知詩人,解題意;釋字詞,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的口訣,學生拿著這把‘金鑰匙也可以自己讀懂課本以外的詩歌。”《七律·長征》是方玲老師在2022年上的一堂廣受好評的鎮江市基礎教育精品課。課的開頭,方老師從《紅星照耀中國》的作者埃德加·斯諾對毛主席的提問“這是一次怎樣的遠征”入手,引導學生先解題意。“最開始學生只能說出這是一次艱難的、隨時都會犧牲的遠征。但隨著對詩中‘不怕‘等閑‘騰細浪‘走泥丸‘暖等字詞的理解,學生一層層領悟到了‘長征還是一次勇敢的遠征;樂觀的遠征;充滿智慧、體現軍民魚水情的遠征;充滿理想信念的遠征。”最后,方老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習近平總書記說:‘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同學們,現階段你們的長征路是什么?”讓詩情照進現實,實現了對長征精神的傳承。這樣的課堂啟智鑄魂,為跨學科的詩意教學提供了值得參考的方向。
緊跟時代發展,學校的“詩韻課程”也逐漸圍繞“跨學科”與“學段銜接”兩個主題展開。尤其是“三聯動:農村學校經典閱讀”課程,這是朱月平校長在兩年前接棒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以后帶領全校教師重點打造的,聯通幼兒園、小學和初中三個學段的“詩韻課程”。“揚中市聯合中心幼兒園、揚中市聯合中心小學和揚中市新壩中學僅僅相隔200米,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穩定的生源是我們牽頭實施這種‘學段銜接課程的前提。”朱月平校長向記者介紹道,“在這種課程中,我們三個學段的老師就一個經典閱讀主題聯合教研、換崗執教,不僅對于區域內學生從幼兒園到初中的成長有了更宏觀的把握,也消除了誤會、交流了經驗,更科學地攜手推進區域內孩子的成長。”
詩意,在活動的每時每刻里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大課間的活動時間,伴隨著《千字文》,揚中市聯合中心小學的學生們整齊劃一地做著武術操,成為靚麗的風景。如果是雨天,大家就在教室里伴隨著《三字經》做室內操。六年下來,學生既牢牢掌握了這兩篇經典,也在一招一式的比劃中感受到了詩詞的韻律。
詩意不僅僅在大課間活動的舉手投足間,也與“禮”結合,貫穿學校學生每個成長的節點——一年級的入學禮、三年級的成長禮、六年級的畢業禮……學生在儀式文化中感受詩文經典,感受仁愛、尊師、重孝、禮義的思想精髓,明白詩意可以給予人生“儀式感”,讓耕耘后收獲的果實更甘美,也激勵著人們以更好的精神面貌投身下一季耕耘。
除此以外,學校還以“誦讀學傳”為活動載體,積極探索傳統文化與當下藝術新風向的完美融合,創編紅色童謠、創頌經典詩詞、創演經典故事,以全新的方式呈現與傳承詩意元素。學校也積極開展繪本故事創作、小小朗讀者、經典故事表演等活動,讓學生在演繹、體驗中汲取經典的力量,收獲文化自信。
充滿詩意的活動,培養了充滿詩意的學生。不少學生學會了發現身邊的詩意并將其訴諸筆端。每周三,學校的社團活動時間,“奇思妙想”兒童詩創作社團和“雛鳳清音”經典誦讀社團的同學們便開始了翹首以盼的創作時間。“有心送熱炭,禮薄情義深。伸手力能及,善微值萬金。”“小溪流的流水細細長長/母親說/它正在流向大河/流著流著/它就會變成滔天巨浪。”……無論是古體詩還是現代詩,在學校詩意的熏陶下,生活中的每一點感受都被學生捕捉,并用詩的語言表達出來。詩意也讓學生形成了尚禮、崇善的人生追求,通過參與走近身邊的抗戰英雄、走近企業勞模等課外實踐活動,學生在榜樣的故事里獲得精神力量,塑造文化品格。漸漸地,一些學生受此鼓舞,課余時也熱心公益。如“結藝坊”社團的同學們就與當地慈善機構合作,將自己編制的中國結參與義賣,真正踐行“伸手力能及,善微值萬金”。“我們希望,詩意帶來的精神力量能夠細水長流,隨著學生成長的腳步,從校園流向社區、流向家鄉、流向祖國各處,甚至流向世界,‘變成滔天巨浪。”朱月平校長憧憬道。
“你接近詩,我接近你。”采訪結束之際,記者在學校的花壇里發現了這樣一句詩。霎時間,微風輕拂,仿佛校園里的詩意匯成了無形的手,親切地留人駐足。“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荷爾德林這句廣為流傳的詩便在此時撞進記者腦海。正是因為對詩意的堅持與傳承,才讓揚中市聯合中心小學不懼時間的洪流,姿態從容地走出自己的特色,目標堅定地用詩意塑造每位師生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