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特殊教育學校 李鴻燕
立德樹人,德育為先,德育是培智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作為培智學校德育工作的中堅力量,特教教師需積極革新教育理念,加強師德修養,提升德育水平,聚焦以生為本,立足培智生的實際情況及需求,踴躍探索新時代下推進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常規養成教育為基點,以監督考核為突破口,以多樣實踐活動為創新點,以家校社合作為發力點,夯實德育基礎,拓展德育成效,在培智學生的心中播撒德育種子,引導培智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為培智學生的全面成長助力,為培智學生的幸福生活奠基。
進入新時代,在培智教育教學中加強德育,提升培智學生的道德品質,強化培智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成為培智學校及特教教師重點關注和積極實踐的焦點。
眾所周知,在培智教育教學中,主要面對的培智學生是一群存在智力障礙的特殊群體,因為智力的缺陷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學習能力弱、理解能力差、記憶困難、言語及情感障礙等情況。這導致很多培智學生往往存有強烈的情緒化、心理自卑、脆弱、抗拒交流等現象,伴隨產生種種過激、自暴自棄等行為,減弱了培智學生自我約束的能力,諸多舉止違背了道德準則和規范,加重了培智學生融入社會的難度和壓力。
德育為培智學生良好品德、行為舉止及習慣養成,促進培智學生更好地回歸社會、回歸生活提供了強有力的幫助。在培智教育教學中,德育的積極推進,能夠有效地在常規教育、實踐活動、監督考核中不斷地引導培智學生學習德育相關知識、受到德育熏陶,增強德育體驗,幫助培智學生在有趣、快樂的學習與實踐中樹立正確的三觀,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在潛移默化中以德育德、以德潤心、以德塑形。
古語有云: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德育順應了新時代培智教育的需求,促進了特教教師教育教學思想及專業素養的提升。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創新發展,基于培智教育的特殊性,德育成為特教教師專業化的重要構成。德育在培智教育中的高效推進,有力督促了特教教師認真研讀國家相關的教育方針政策,以高標準、嚴要求強化自身的主動學習及個人提升,轉變自身觀念,增強德育滲透意識,以科學、整體的德育工作體系提高德育水平,以自身的專業能力帶動學生的高效學習和發展。
同時,基于德育視域下,特教教師以德育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夯實了以生為本教育理念,以積極的姿態全面地了解、梳理每一名培智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及需求;以尊重、平等、關愛之心走進培智學生內心;以身為范、以身作則,使德育更加人性化、溫情化,使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加和煦而有效。德育能夠幫助培智學生更為真切地認知基本的人際關系和交流、社會行為模式及準則等,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在生動、落地的德育中培養培智學生健康的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增強培智學生融入社會的積極性,全面實現德育育人的價值。
前蘇聯教育家加里寧稱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培智教育教學中,特教教師及其自身的專業素養,是全面落實德育的保障。新時代教育背景下,身處教育一線,特教教師要聚焦以生為本,秉持終身學習之理念,懷揣飽滿的熱情,通過各種途徑革新和豐富自身的專業知識及道德水平,以愛育德、以德鑄魂,以“四有”好老師為行為準則,切實提升自身的專業修養,為培智學生構建更為優質、適切、高效的德育,讓培智學生的身心得到感染和熏陶,全面推動培智德育的高效提升。
筆者認真學習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諸如《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等,端正工作態度,愛崗敬業、關愛學生,認真做好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之工作,全面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質和師德修養,在教育教學中為學生營造快樂、友愛的氛圍,致力于做一名德才兼備的“四有”好老師。在教育信息化時代,筆者利用網絡學習平臺,搜集整理前沿的德育信息,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深入鉆研德育的新方式方法,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和道德修養,積極參加學校組織德育專項培訓、名師講座等,汲取前沿的德育資源,革新自身理念,在知識吸收和內化中提升自身的德育水平。
筆者主動參與德育專項教科研活動,與優秀教師、與身邊同事進行多樣形式的磨課、聽課等,從而進一步推動自身德育水平的提升。此外,筆者踴躍參加學校舉辦的德育競賽、德育論文評比、名校德育經驗交流等活動,以追求卓越之心態,在展現自我的同時完善自我,在層層遞進中深化德育學習,以自身的專業能力助力學生的長遠發展。
基于培智學生在智力、認知、記憶等方面的特殊性,在培智教育教學中推進德育時,特教教師要注重強化德育的常規教育,緊抓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充分利用周邊的一切因素,激活學生的學習及參與興趣,搭建和諧、快樂、向上的人文環境,讓培智學生能夠在日常點滴中,在周圍環境氛圍下受到引導,夯實德育思想基礎,有力塑造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德育成效。
以文化人,以德潤生。在德育開展中,筆者所在的學校非常注重校園德育環境的構建,不論是在校園的走廊、墻壁,還是在班級的宣傳欄、黑板報等,都布滿了名言警句、生活知識、行為守則、文明禮儀、安全提示標語等內容,讓培智學生能夠時刻地沉浸在德育環境中,習得知識、規范行為。培智學生基于智力、認知能力的缺陷,單一的說教式教學很難達到預期的德育效果,只有在日常熏陶、溫習以及實際練習中進行行為、習慣的強化,才能提高培智學生的自控力,提升培智學生的品德素養。
在德育中,筆者注重點滴引導,通過“文明達人”主題班會,引導學生學習主動問好、微笑握手的好習慣;通過“乘車行為辨析”小活動,讓學生明了遵守秩序的重要性;組織開展“誠信”主題教育班會,讓學生從誠信榜樣人物中學習優良的道德品質以及行為舉止,培養學生助人為樂、禮貌待人的品質;通過“自己事情自己做”系列技能活動,提高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強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提升社會適應能力。
雖然培智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缺陷,但是其自身所具有的“向師性”使得他們依然以教師為青睞和信任的對象,往往對教師的一舉一動進行模仿。故而,在日常教育教學及師生交流中,雖然非常注重自身的言行舉止,以身作則,引導培智學生養成高尚的道德品質、規范的行為習慣。在日常教學中,筆者主動地與學生打招呼,用溫和的口吻與學生交談,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規范和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有效引導學生學習正確的交往禮儀和文明用語。為了讓學生養成整理、講究衛生的習慣,筆者每次都會把講桌進行示范性擦拭和整理,隨時將地面的垃圾放進垃圾箱,啟發學生進行模仿和學習……在一點一滴的行為中,在一言一行的引導中,幫助培智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增強培智學生對相關基本技能的掌握,提升培智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以德育助推培智學生的健康成長。
每一名培智學生都是一本“獨具魅力的書”。基于自身身心的缺陷,培智學生對自尊、尊重、肯定有更突出的需求。聚焦以生為本,立足實際的學情、生情,特教教師在推進德育的過程中,更要保持十二分的耐心和愛心,注重賞識激勵式的引領,避免所謂的粗暴說教、嚴厲冷漠、諷刺挖苦,需讓培智學生能夠感受到溫暖的關愛。為此,特教教師應科學制定相應的監督考核機制,以此夯實和提升隨培智學生的德育質量。
例如,筆者根據班級學生的整體情況,建立了個性化學生檔案,全面分析和掌握每一名學生的整體情況。依據班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及實際需求,筆者利用“日常監督考核+道德銀行激勵+星級學生引領”的方式,結合教育時機進行有效的德育滲透,引導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鼓勵中約束自身行為,學會理性思考,幫助學生點燃對生活、學習、生命的熱愛,增強學生自強、自立的品格,使其形成較高的道德素養。在每周“故事分享會”中,筆者邀請星級學生講述自己的故事,用身邊的道德榜樣引發班級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引領班級學生的共同成長。借助“道德銀行”舉措,筆者隨時隨地關注班級學生的點滴成長和進步,利用“積分+物質獎勵”鼓勵每一名學生的進步。
同時,為了提升培智學生的生活信心,加強培智學生的正面引導和鼓勵,筆者將名人名事引入德育中,給學生講述著名作家史鐵生的人生故事,從他的個人經歷中、從他的心理轉變中,為學生帶來身心鼓勵和震撼,指引學生直面自身的殘疾,培育學生勇于奮斗、無懼困難的精神品質;為學生展示“當代保爾”張海迪的故事,讓他們跟隨張海迪的一步步人生歷程擺脫自卑、自棄的心理,鼓勵他們充滿希望地面對未來生活、熱愛未來生活、享受未來生活。對此,筆者為學生設題“生命可貴,我們應該怎么做?”讓學生有感而發、有感而為,促使他們能夠腳踏實地、穩步前行。
實踐是德育中的重要環節。在培智學校中落實德育,教師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積極創新多樣的實踐活動,引導培智學生深入德育活動中真切體悟和感受,優化德育內容,革新德育方式,拓展德育實效,有效達成“知、情、意、行”的和諧統一。
例如,在實際德育中,為了提升培智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深化培智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筆者借由清明節之際,在課堂中為學生播放《小兵張嘎》《建國大業》等系列愛國電影,集合“圖文+視頻”的形式向學生生動闡述了清明節的由來及意義,并組織開展“祭掃烈士紀念碑,傳承紅色基因”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進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在國慶節,筆者舉辦了“我心中的祖國”系列活動,引導學生依據自身的理解和感受通過繪畫、唱歌、舞蹈等形式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在體育季,為了激活培智學生的參與興趣,切實提升培智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規則意識以及競爭精神,筆者依據實際的學情、生情,積極搭建了多樣的運動會,組織學生展開雙人運球、過獨木橋、跳格子、韻律操等項目,在精彩、有趣的體育競賽中鍛煉培智學生的體育技能、人際交往協作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培智學生的活力,提升培智學生的自信心;在助殘日的時候,學校積極組織了文藝演出,讓學生用自己獨有的方式展示自信的風采,激活了培智學生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情感。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尤其是《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頒布,家校協同育人成為教育教學的新途徑。基于培智學生的身心特點,家校社之間的通力合作更為迫切。故而,在開展培智學生的德育中,特教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優勢,緊密連接家校社之間的交流合作,以三方力量和資源全面革新德育新方式,培養道德行為,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真正保證和提升德育效果。
家庭教育是德育的重要一環。筆者立足班級實際的學情、生情,以尊重、平等、友愛之姿態,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如微信、QQ 等工具與家長進行及時聯系與溝通,針對每一名培智學生的個性化心理問題,真誠、耐心地向家長傳遞,并共同探究、制定出更為精準的輔導方案,使家校之間對培智學生的德育形成一致性、持續性,鞏固培智學生的道德行為。
同時,筆者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優勢和特長,通過網絡交流平臺、家長會、家長學校等途徑,向家長傳授針對智力障礙兒童的思想道德建設內容方法、心理教育指導等,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形成家校育人合力。筆者也積極開展親子運動會、親子閱讀等活動,提高家長融入德育工作的積極性、有效性,為培智學生努力構建更和諧、更美好、更愉快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有效提升培智學生的道德水平。
此外,為了開闊培智學生視野,強化培智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筆者聯合家長、社會資源(蛋糕DIY 工作坊)一起舉辦了“甜蜜蛋糕育溫情、情暖培智助成長”活動,組織家長、學生一起參與“親子DIY”制作活動。在蛋糕師的全程輔導和協助下,學生和家長一起學習糕點的制作步驟和技巧。隨著不斷的嘗試和互助,一個個精致、美味的糕點誕生了。每一名學生臉上都洋溢著快樂、自豪、自信的微笑。這樣的活動,提升了培智學生的生存技能及社會能力,為培智學生的生存、生活奠定了基礎。
德育非一日之功,面對培智學生,特教教師更應滿懷十足的耐心、愛心、責任心,積極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及師德師風,開辟科學、合理的全程、全員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幫助培智學生一步步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及行為習慣,助推培智學生更好地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