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長泰區第四實驗小學 白向陽
信息技術編程思維教學是課程改革重點關注的內容。小學階段開展這一教學,并不是為了培養程序員,最終的教學目標是促進小學生計算、創新及批判性思維的發展,為學生成為一名創新型人才奠基。傳統的教學模式于小學生而言,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微課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輔助方式,因其具備時間短、內容精的特點,將其與學科融合,與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及視覺駐足特點相契合。因此,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應積極拓展微課助力信息技術編程思維教學的新路徑,培養學生勤于思考、自主學習的意識,有效促進學生想象力的發展,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創意編程思維。
首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也是高效學習的源動力,對喚醒學生主動、自覺學習的意識有重要幫助。對于信息技術學科而言,盡管學生在最初接觸時會有一定興趣,但隨著知識內容的增加、難度的提升,學生會因知識抽象而產生畏難情緒。這時通過微課助力教學,能為課堂有效增色賦值,既能為學生提供重復觀看的機會,也能為其搭建自主學習的平臺,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由淺入深的發展。
其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編程是近年來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的有力途徑。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運用編程思維進行教學,并通過微課進行教學輔助,不僅能活躍課堂的教學氣氛,為信息技術課堂增色賦值,還有利于學生扎實掌握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分析及解決問題的意識,有效促進學生想象、創新思維的提升,對小學生信息技術素養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最后,符合各梯度學生的學情,能提升每名學生的綜合能力。縱觀傳統的信息技術編程思維教學,因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課程安排頻率通常為一周一次,且教師一人面對班級所有人,很難考慮到每名學生的學習需求,沒有展開梯度式教學,導致很多學優生“不夠學”,學困生“夠不著”,進而影響了教學的實效。借助微課的力量輔助教學的開展,不僅符合小學生喜歡新鮮事物的特性,還能讓各梯度學生結合自身知識掌握的情況,反復觀看視頻,隨時進行鞏固復習。這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大有幫助,也能使每個梯度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有效促進學科教學質量的顯著提升。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換言之,只要頭開好了,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為接下來的工作奠定良好基礎,課堂教學也是如此。教師立足學生的學情進行趣味性課堂導入,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致、促進學生課堂有效學習的關鍵。縱觀傳統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導入形式,教師多以“口耳相傳”的方式進行,難以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導致學生難以產生學習熱情和參與感,并且還會給學生帶來一種照本宣科的感覺。因此,要想開展高效的信息技術編程思維教學,教師可以借助微課的力量,將教材中呈現的知識進行整合,制作成一個5—8分鐘的視頻,以此作為課前導入的載體,引導學生進行觀看、思考和分析,為接下來的教學奠基。
例如,在“潤色圖像添光彩”教學時,為了有效激活學生探究本節課知識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運用編程思維教學,結合理論知識制作一個5—8 分鐘的微視頻,向學生直觀呈現“虛擬的動畫人物,通過操作電腦,在畫面上不斷呈現多姿多彩圖案”視頻。通過這一微課視頻的導入,學生對該知識點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也體會到原來電腦有這么強大的功能,能制作出與眾不同的精美圖形。這時,學生躍躍欲試,想要自主嘗試制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興趣高漲,不僅激活了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意識,也能進一步加強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從而獨立自主設計有效的圖形。此種在課前導入環節運用微課的教學方式,有效豐富了課堂教學資源,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致,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加深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理解。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只進行傳統的理論“灌輸式”教學,是很難發展學生的深度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因此,要想高效性地開展編程思維教學,運用微課助力教學工作開展是大勢所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創新教法,為學生構建更加鮮活、生動的課堂。情境課堂的構建能為學生營造一種身臨其境之感,輕松、愉悅且自由的學習情境不僅能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狀態,還能使學生對所學信息技術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基于此,教師可以通過微課助力,為學生構建相應的教學情境,以此啟迪學生的思想意識,使其學習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在“信息技術真奇妙”教學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信息技術,能充分體會其為實際生活帶來的變化,并以此助力學生樹立科技強國的信念,逐漸成長為一名符合新時代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眾所周知,網絡信息技術是把雙刃劍,既給實際生活帶來了便利,也存在諸多不良的因素。基于此,在運用微課助力編程思維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八分鐘左右的微課視頻,為學生創設以下幾種情境:
情景一:某工作人員在整理資料時,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整理,速度又快效率又高,很快完成了工作任務;情境二:某學生沉迷游戲與網絡信息,導致學習成績下降,精神恍惚;情境三:某人瀏覽未知網頁,并注冊自己真實信息,收到欺詐人員的電話。
教師可以為學生呈現以上三種情境,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讓學生之間展開交流討論,使學生對信息技術有更為深刻的認識。
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培養學生的編程思維愈來愈受重視,而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依托微課助力進行項目式驅動教學,是培養學生這一能力的有效途徑。因微課視頻內容簡短,教師將完整的項目作為驅動,通過微課向學生展示具體的操作流程,以一條完整的線路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并鼓勵學生進行協作探究,有效完成項目任務,有利于促進學生思想意識的發展,對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例如,在“我的電子報刊”單元教學時,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運用Word制作電子報刊的方法,通過自己的想象結合所學知識,完成電子報刊的編輯,最終促進學生探究水平及信息素養的提升。在開展編程思維教學時,為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可以運用微課進行項目式驅動教學,基于教材內容與教學目標,確定該單元的教學順序,即收集資料,明確主題——設計版面,制作報刊——展示評價,優化作品。教師需在每一小節課的開展階段,為學生錄制一個微課視頻。比如,有的學生通過收集資料,確定了電子報刊的主題為“勞動節趣事”,這時,教師可以在“設計版面,制作報刊”這一環節為學生設計一個時長為5—8 分鐘、有關Word 知識“文字處理、排版格式設置、圖文混排、形狀設計等”的微課視頻,讓學生認真觀看,而后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身想象進行報刊的設計制作,最后讓學生分別展示作品。在學生展示作品時,教師可以進行師評、生評或者互評,以此使其作品得到優化和完善。
教學中存在這樣一種誤區,很多教師認為微課教學只是單向地向學生輸出知識內容,其實不然,借助微課,可以構建交互式課堂教學,這是對原有微課教學的一種創新與優化。這樣的課堂突破了傳統的教法,符合小學生喜歡新鮮事物的特征。何為交互式練習,指在學生觀看微課視頻的過程中,在某一特定時間,根據屏幕呈現與知識點相關聯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作答,從而有效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練習需求。交互式練習課堂的構建,能將學生的視覺駐足點留在課堂,有效活躍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我是計算機小畫家”單元教學時,為了讓學生切實掌握運用計算機相關工具進行繪畫的方法,教師可以在復習課環節,利用微課資源讓學生進行交互式練習。在教學伊始,為了讓學生掌握運用計算機繪畫的方法,教師可以制作介紹繪畫操作步驟的動畫,在形象化的描述中向學生展示操作方法,指出運用到的計算機畫畫工具,如刷子工具、線條工具、多種形狀以及彩色橡皮等,并進行操作示范。在復習課中,教師可以轉變思維,不再呈現運用計算機畫畫的圖像,而是在微課視頻中彈出已經制作好的圖畫,然后在微課視頻中提出問題:“這幅運用計算機創作的畫,用了哪些操作步驟,具體應該怎么畫?”這時,學生需要在相應的答題框中輸入答案,只有答案正確,才能繼續解鎖微課視頻。借助微課構建交互練習課堂,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這對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隨著先進技術的發展,小學階段開設信息技術編程思維教學工作是必然趨勢,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將基礎知識熟記于心,并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水平,有效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但信息技術課程中存在一些重點難點知識,如若教師仍進行傳統單一的“灌輸式”教學,容易導致學生難以完全掌握這些重點難點知識。因此,教師可以運用微課輔助教學,借助其聲、光、形、色的直觀特征,幫助學生突破難點知識的束縛。這不僅能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也有效促進了信息技術教學效率的提升。教師應高度重視微課的合理利用,助力學生突破學習難關,獲得信息思維的深層發展。
例如,在“演示文稿展成果”單元教學時,該單元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眾多,且知識內容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在學習時容易出現畏難學習情緒,無法完全將操作步驟內化于心。基于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認真觀察每一名學生,了解學生的學情,而后針對學生在課堂上產生的共性疑惑點進行針對性講解。比如,有的學生不知道如何插入圖片,有的學生不知道如何修飾文本,還有的學生不知道如何增設動畫、添加影音等。針對學生存在的這些問題,教師可以進行細致整合,制作成一個精簡的微課視頻,并結合具體的實例對相關知識點進行細化講解。在為學生進行重點難點知識微課呈現時,對于學生存在的困惑點,教師還可以靈活運用微課視頻的暫停、倒退等功能,讓學生快速捕捉到自己不懂的地方。
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此種運用微課進行輔助教學的方式,能為編程思維教學課堂增添新的活力,有力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表明,學習知識的過程,是學生對知識進行自主理解和建構的過程。在信息技術編程思維教學時,要想提升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建構知識的過程,引導學生運用微課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自主分析,有效查找問題的解決方案,以此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值得注意的是,小學生年齡尚小,思想意識還處于發展階段,面對很多抽象性的問題難以通過自身的學習經驗有效解決,這時教師應適當地給予學生幫助,使學生順利通過學習難關,獲得學習能力的顯著提升。
例如,在“鏡頭下的美麗世界”教學時,部分教師只是簡單地向學生講述了相關的操作步驟,然后為學生布置“制作校園生活主題相冊”學習任務。此時很多學生處在一知半解的狀態。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微課資源等完成這一學習內容。在向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需引導學生在網絡中自主檢索相關微課,分解學習如何通過拍校園、理素材、補圖像及潤畫面等方式進行主題相冊的制作,使學生通過觀看微課視頻的形式對整個制作過程產生更明確的認識。其次,讓學生進行實操制作,若在此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仍可以通過觀看微課的方式進行學習,也可以向教師尋求幫助,以此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此種鼓勵學生運用微課自主學習的方式,擺脫了以往“灌輸式”教學模式的束縛,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還能提升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未來遇到問題時,也能通過自己的能力解決。
總而言之,當前我國對于信息技術編程教學的研究愈來愈多,其作為一門啟迪學生思維的課程,對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因此,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有效借助微課進行輔助教學、運用編程思維開展教學是大勢所趨。學科教師應緊跟教學步伐,積極探尋新的教學模式,通過課前趣味導入、教學情境創設、項目驅動教學、交互練習等方式,有效提升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效果,以此構建高效課堂,為該課程的可持續發展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