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偉 張亞婕 郝思婧
當前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總體理念在于推動現代化農業、工業、服務業和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協同發展,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轉型。長期來看,政策發力有望圍繞產業協調、區域協調、企業協調、內外部市場協調、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協調展開。
近年來,我國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一方面,幾十年來中國經濟發展成就顯著,但結構性矛盾日漸顯現。目前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市場,也是全球制造業體量最大、體系最完備、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總量優勢明顯。但隨著國內經濟進入增速換擋期,經濟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這些矛盾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中國人均產出相比海外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仍有差距。根據世界銀行統計,2021 年中國人均GDP為1.26 萬美元,略高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人均水平的1.08 萬美元,但僅為高收入國家人均4.8 萬美元的三成。第二,整體科技創新投入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2022 年我國研發支出占GDP的比重為2.55%,美國、德國、日本等普遍在3%以上,國內仍面臨原始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等問題,技術進口對外依賴度較高。第三,制造業體系雖然完備,但產業基礎和產業鏈控制能力相對薄弱,“卡脖子”問題凸顯,尤其是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以及基礎軟件等配套領域的能力不足,2021 年我國基礎研究支出占全部研發經費支出的比重為6.5%,美國、日本、韓國等經濟體平均在10%-15%左右。
另一方面,外部環境更趨復雜,逆全球化傾向抬頭,產業競爭風險加大。尤其是2018 年中美貿易摩擦以來,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愈發重要和緊迫。與此同時,歐美等發達經濟體也在主動引導半導體、新能源汽車、關鍵原材料等重要產業回流,減少對外依賴。
在此背景下,我國政策定調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同時,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成為經濟現代化的首要任務。
參考芮明杰2018年在學術期刊《中國工業經濟》發表的《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戰略思路、目標與路徑》等研究結果,中國現行產業體系主要由兩類產業組成。
一類是具有勞動密集或部分資本密集特征,但以低端技術為主的傳統產業,其中既有制造業,也有農業與服務業。其中一部分已逐漸步入成熟期,另一部分進入衰退階段,產品與技術落后,市場需求減少,附加值低,國際競爭力較弱。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資源價格不斷上升,傳統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需要轉型升級或遷移外出。
另一類是技術密集、知識密集,同時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產業,如航空航天、機器人、智能裝備、芯片制造等高端制造業,也包括現代農業與高端服務業。由于中國現在的絕大部分新興產業并不是人類歷史上由我們自己新創造的產業,而是國際上發達國家已經發展多年、擁有核心技術的優勢產業,中國新興產業形成國際競爭力的難度較大。
當前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總體理念在于推動現代化農業、工業、服務業和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協同發展,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轉型。

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將成為產業長期發展的重要指引。
綜合官方的表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本特征在于完整性、先進性和安全性,核心要求是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自主可控是指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環節掌握在本國企業手中,或者,雖然由國外提供,但分散到不同區域、國家和企業,一旦出現突發狀況導致某個渠道無法繼續供應,能夠實現迅速由其他渠道代替;安全可靠是指產業鏈、供應鏈在關系國計民生、國民經濟命脈、國家安全等重點產業領域充分布局,既要考量產業體系的完整性,尤其是在重點產業領域要有合理規模的布局,又要考量產業體系的先進性,主要是看各產業門類內部企業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組織方式的先進程度,特別是重點產業領域要能夠提供穩定可靠的產品或服務;競爭力強是指產業在全球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能夠融入全球分工體系,具有較強的開拓市場、占據市場并獲得利潤的能力。
同時,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大原則是處理好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間、產業發展與轉型升級間、一二三次產業結構間、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間、國內與國際間的關系。而主要任務則聚焦于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
總體而言,我國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包括現代化農業體系、現代化工業體系和現代化服務體系。我們認為應重點關注以下四個維度的主要產業發展方向。
一是短板產業補鏈,攻堅“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補齊基礎零部件、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軟件、基礎工藝等“五基”短板,以及2018 年《科技日報》報道的制約我國工業發展的35項“卡脖子”技術,包括芯片、操作系統、觸覺傳感器、真空蒸鍍機、醫學影像設備元器件等。
二是新興產業建鏈,如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集成電路、航空航天、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機器人、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先進電力裝備、高端數控機床、醫藥及醫療設備等產業創新發展;發展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
三是優勢產業延鏈,如鞏固壯大光伏、工業機械、5G、電子消費品、互聯網零售等優勢產業,積極提升高鐵、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的產業鏈完備性。
四是傳統產業升鏈,如推動紡織鞋服、食品加工、冶金建材、石油化工、鋼鐵、造紙等傳統產業智能化、綠色化改造,促進產業鏈、價值鏈提升。
我們認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將成為產業長期發展的重要指引,政策布局將關注產業、區域、企業、內外部市場、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等協調發展。
第一,產業協調發展,在兼顧新舊產業發展的基調下,解決“卡脖子”問題、發展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的產業有望獲得更多資源傾斜。
其中,在激發新動能方面,政策大力支持攻堅“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包括補齊基礎零部件等“五基”短板,支持處于世界科技前沿、具有前瞻性和引領性的基礎研究,以及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在升級舊動能方面,政策積極引導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綠色化改造,促進產業鏈、價值鏈提升;在數字產業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的過程中,工業互聯網平臺、云服務平臺、共性技術平臺的建設將發揮更關鍵的基礎作用,數字技術的應用、數據標準的制定和數據安全的保障也將加快推進。
在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方面,當前政策部署更加強調制造服務的發展,加快研發設計、物流、科技服務、檢驗檢測認證等生產性服務業,同時提升服務供給與需求升級的適配性,加快健康、養老、旅游、體育、文化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提質增效。
第二,區域協調發展,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在支持地區間產業轉移加速的同時,引導經濟發展質量提升。
在區域協調發展和重大區域戰略協同推進過程中,產業結構優化應根據各地的資源稟賦因地制宜,通過特色產業發展促進經濟增長。
分地區看,西部地區資源豐富,發展風電、光伏、資源開發型產業、現代農業等可能相對更適宜;中部地區具有連接東西南北的區位優勢和制造業基礎,將更加適合承接中下游制造業,成為保障國內大循環的中堅力量,并且,“一帶一路”倡議為中西部地區的外貿發展也提供了更大的機會;東部發達地區則需注重加大科研創新,發展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東北地區應致力于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來解決落后問題,例如發展現代農業、發揮自身工業基礎和軍工優勢來加速布局高端裝備制造業。
分城市類型看,相對發達的大城市仍然具有相對更強的人才聚集力和創新動力,在發展高技術產業、金融和旅游等現代服務業中更具優勢;受益于城市群輻射效應的中小城市,可能在承接高端制造及零部件等配套產業中發揮更大作用;小城鎮則更加適合發展農產品加工、文化創意產業、特色旅游業等。
第三,企業協調發展,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揮央國企“領頭羊”作用。
優質企業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主力軍,既要打造一批具備強大科技實力、國際競爭力、行業領導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也要積極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推動產業基礎再造。與此同時,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壓艙石”,把控著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更應在安全和發展兩個維度承擔更多的轉型重任。
第四,內外部協調發展,在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同時,也要深入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第五,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協調發展,資本市場將持續加碼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暢通“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