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勤
如今微寫作逐漸進入語文教學的領域,微寫作考試題型日益增多,初三年級借助微寫作教學能夠鍛煉學生的寫作思維,對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有明顯的幫助。寫作是一場嚴密的思維活動,是把這樣的思維活動的軌跡,用語言文字進行周密表達的活動。日常微寫作的訓練可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思維能力的提高又可以反過來推動學生作文水平的進步。
2022年3月7日下午,初三語文青年教師組織語文教研,教研活動緊緊圍繞“中考微寫作”教學實踐與探究——思維訓練這個主題積極研討,日常訓練的內容緊緊扣住教材隨文后的專題練習開展,這里展示了教研組的老師呈現的微寫作思維訓練教學設計及其研究成果。
《魯迅筆下的看客形象》教學設計
我們讀過魯迅的小說,例如《故鄉》《孔乙己》《示眾》《藥》《祝?!返?。更清楚地認識到當時中國的黑暗,也明白了魯迅先生創作這些作品的意圖:想要通過一聲聲吶喊,喚醒沉睡的國民。
作品中有一類特殊的群體,也是中國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群體——一群看客,他們不分性別,無關階層,麻木不仁,魯迅先生敏銳而凌厲地剖析出他們身上普遍存在的“劣根性”,呼喚著中國的“民族魂”。
一、引“看客”
請大家說說魯迅先生作品里的“看客”形象,這些作品分別是如何描寫“看客”的。
示例:《孔乙己》中,孔乙己周圍的所有人都充當了孔乙己的看客,長衫客取笑孔乙己,短衣幫取笑孔乙己,掌柜取笑孔乙己,就連小伙計“我”也跟著看熱鬧,瞧不起孔乙己;
《藥》中的看客們津津有味地吃著“人血饅頭”,他們不只是對革命不支持,連對革命者半點的憐憫都沒有,他們目光中有的只是病態的愉悅和滿足,自認為又多了茶余飯后的談資;
《祝福》中的看客們助推了祥林嫂的悲劇命運;
《示眾》中的看客描寫得最全面傳神:連圍觀都怕自己被搶了位置的禿頭老頭子,對別人指指點點,告訴孩子“多么好看”的老媽子,唯一一個發問“犯了什么事”,卻在人群中未能激起任何波瀾的工人,“連嘴都張得很大,像一條死鱸魚”的瘦子。
二、議“看客”
你覺得這群特殊的群體——“看客”是一群什么樣的人?請用至少3個觀點明確的句子來概括。你的依據是什么?
示例:魯迅筆下的看客是一群可憐可悲、庸俗無聊的人。
魯迅筆下的看客是一群麻木不仁、愚昧落后的人。
魯迅筆下的看客是一群歹毒陰損、助紂為虐的人。
產生這樣一類特殊群體的原因是什么?請你來談談。
中國長期以來的封建專制制度造成的。
三、聯“看客”
請大家跳出魯迅的作品,在現實生活中想一想,找一找,如今的社會有沒有這樣的一群“看客”?我們自己在無形中是否充當著“看客”的角色呢?
四、懂作者
魯迅先生為什么要在作品中刻畫這么一群“看客”形象?想通過批判“看客”來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效果?
魯迅刻畫“看客”形象,是在告訴世人,人物悲劇產生的社會根源,不拯救靈魂,光拯救身體,對國家和人民是沒有作用的。也在提醒人們,不覺醒,彼此都是對方的看客;麻木不仁,自己也可能就是下一個悲劇的主角。
魯迅筆下的“看客”,雖然各有特色,卻都折射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國民性。正如魯迅在《娜拉走后怎樣》中所說: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
請同學們以《魯迅筆下的看客形象》為題,寫一篇小論文。
關于這堂課的幾點說明
[設計背景]
本次教研活動的主題是初中微寫作實踐與探索。“微寫作”這個詞不陌生,也是近年來各區教研員反復強調的熱詞,可是對于它的準確概念我始終模糊,終于在聆聽丁衛軍老師的講座以及研讀他的工作室所著的《微寫作教學》后,才搞懂“微寫作”在形式上是完整的,雖然篇幅“微”小,但也算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所以總體上可以訓練學生寫作的思維,而學生通過教師的點撥,學會如何破題、解題,思考如何構建這篇微寫作。
初三的微寫作不該僅僅聚焦在記敘文上,在說明文和議論文的教學中效果更為顯著。我所選的這節課源自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五課《孔乙己》課后練習五:
“看客是魯迅筆下常見的形象。課外閱讀魯迅的《示眾》《藥》等小說,看看其中描寫了怎樣的看客形象,他們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并進一步思考,魯迅寫形形色色的看客,主要想表達什么。有興趣的同學,不妨以《魯迅筆下的看客形象》為題,寫一篇小論文?!?/p>
雖然第二單元小說單元是圍繞“人物畫廊”這一中心,展現中外小說在塑造人物上的各種特色,但本單元要求學生不僅要“把握人物形象”,還要“理解小說的主題及其社會意義”。關注《孔乙己》這篇小說,在閱讀教學上重點研讀作者所塑造的這個“可憐人”孔乙己,從而揭露科舉制度的毒害,但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當時社會的冷酷現實,反映魯迅小說鞭撻國民劣根性的主題,這要求學生把目光不僅僅是聚焦在主角身上,還要關注小說中的次要人物。
本課時就是帶著這樣的目標,引發學生的思考,繼而有話可說,有言可錄。
[設計過程]
魯迅小說有兩大主要人物:農民和知識分子。前者如《故鄉》《阿Q正傳》等;后者又可分為兩種類型,如《孤獨者》《傷逝》等中的主人公都是“五四”覺醒的新式知識分子,他們看清了歐洲列強的真面目;而《孔乙己》和《白光》等,塑造的是在封建科舉制度下,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縛,在苦苦掙扎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課前一定要補充魯迅小說《示眾》《藥》和《祝福》等,有意識地拓寬學生閱讀小說的范圍,在對魯迅作品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發現作品里的“看客”形象,展開討論。這樣的討論才有意義,有深度;在討論的過程中有意引導學生,為什么要探討這個問題,繼而讓學生領悟小說的現實意義,即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看客”依舊存在;而后學生才能領悟魯迅小說至今經久不衰、成為經典的原因,從而走進作者,親近作者,理解作者。
[課后反思]
最為欣慰的是,這堂課上完之后,學生反映再看《魯迅筆下的看客形象》時,已然有了清晰明了的認識,一堂課只有教師在授課時思路清晰,學生的思維才能明晰,學生的思維清晰了,下筆時才能有理有據。
看 客
《孔乙己》這篇文章中的看客都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他們愚昧麻木,體現了社會的悲劇。
最先出場的看客是酒店小伙計,文章就是從他的視角來敘述的。小伙計是一個小孩,本應純潔善良,但當孔乙己詢問他“茴”字如何寫時,他卻說“討飯一樣的,也配”,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等級觀念的嚴重,連一個小孩都如此冷漠。在這個酒店小伙計的心中孔乙己是他工作中唯一的“樂趣”,這樣不動聲色地講述著孔乙己的悲慘遭遇,看出社會世態炎涼。
不僅是酒店小伙計,還有那些酒客,他們中有“短衣幫”也有“長衫幫”。孔乙己在他們眼中就是用來尋開心的笑料,體現那些“長衫幫”的冷漠、無聊。而那些“短衣幫”與孔乙己同樣處于被壓迫的地位,對孔乙己不但沒有同情和幫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樂,嘲笑他的學問,反映了人們麻木愚昧,冷酷無情。
作為酒店的掌柜,他的眼里只有利益,他絲毫不關心孔乙己的生死,只是每年記得“欠十九個錢”,充分體現了掌柜唯利是圖,冷酷貪婪。
這些看客以孔乙己為笑料,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