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朱自清在《經典常談》中說: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促織》和《變形記》都是經典小說,有著豐厚的文化內蘊。兩部作品相隔二百多年,本不可相提并論,但蒲松齡和卡夫卡兩位先生,隔絕時空,遙相呼應,以“變形”作為小說的母題,都寫了“人化為蟲”的故事,使它們突破了時空界限,寄寓了作家敏感的生存意識和深刻的哲學思考。正如錢鐘書先生所說:“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
兩篇小說共同被選入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六單元第14課,所在單元屬于“文學閱讀與寫作”學習任務群,人文主題是“觀察與批判”,學習提示中明確要求,要通過閱讀小說豐富人生體驗,提升學生對社會現實觀察、分析、判斷的能力。為了提升學生思維品質,我們可以抓住眾多“變化”背后潛藏的“不變”,設計如下學習任務。
1.通過“變”與“不變”,進一步認識人物的生存境況及其命運。
2.探究“變”與“不變”的內蘊,深入理解“變形”中寄寓的悲劇意義。
3.品味“變”與“不變”的魅力,深刻感悟經典文學的藝術價值。
根據普通高中語文新課標理念,學習任務群要求和大單元學習方法,本課嘗試融入情境、優化學法,設計了以下三個學習活動。
以“文學鑒賞會”為任務情境,從“變”與“不變”的角度去賞讀。主體活動分為兩步。
1.我來講故事:以“成名之子”或“格里高爾”的身份,簡述故事內容。
[提示]成名之子弄丟了成名千辛萬苦找來向官府進貢的蟋蟀,為了不致遭到父親的責罵,為了拯救家人,小男孩以生命為代價,變成蟋蟀去供統治者斗戲。
某天早上醒來,格里高爾發現自己竟然變成了一只丑陋的大甲蟲,最后帶著對家人的責任和擔憂在絕望中死去。
2.通過下面表格,梳理出“變”與“不變”的內容,進一步體會人物形象。
[提示]兩人都變成了蟲;成名一家的心情一直在變,官吏對成名一家的態度變了,成名的地位變了;格里高爾在家中的地位和價值變了,格里高爾家人對他的態度也變了。(這些“變”是紛繁的,表層的,學生比較容易找到。)
難點在于從“變”中尋找“不變”。
《促織》中不變的是家庭中的溫情。對這一點,可以引導學生重點研讀課文第6段,抓住 “搶呼欲絕、夫妻向隅、茅舍無煙、不復聊賴”等詞語去體會,這是夫妻發現兒子尸體后流露出來的內心巨大的悲傷。從中,我們會感受到父母對孩子的愛一直都在。反觀,孩子之所以變成蟲,為的是解決家庭的危機,為父親排憂解難,這是一個孩子對父母的愛。我們從中看到孩子的懂事與孝順。從這個維度來看,親情是在場的。對比來看《變形記》,無論變形與否,格里高爾一直把家人放在第一位,他對家人的愛與責任始終沒變。但變形后,家人對他的態度卻變了。在這一變化中,引導學生體悟到,原來在家人心中他始終是一個工具人。他的家人是利益至上、親情淡漠的,而這一點自始至終也沒變。這也就不難發現,無論是作為人還是作為甲蟲,格里高爾的孤獨感始終不變:變形前,下班回到家,家人對他連一絲溫暖都“生不出來”;變形后,不被理解,家人更是徹底冷漠。此外,變形后的甲蟲“無數條細腿”支撐的是“偌大的身軀”和“堅硬得像鐵甲一般的背”,他所承擔的壓力和壓抑一如既往,未曾改變。
[設計說明]這一活動,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梳理整合,提升整體感知力和文本細讀的能力,逐漸把思維引向深處。
1.思考:這是一個人能成蟲的奇異世界,更是一個讓人不得不成蟲的荒誕世界。請挖掘他們變形的根源,分析何以為“變”。
[提示]可從自身、家庭、社會等角度去分析,盡量用原文中的句子。
《促織》
①自身:恐懼、愧疚、補過、孝順
②家庭:母聞之,面色灰死,大罵曰:“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覆算耳!”……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兒……
③社會:天子偶用一物(宮中尚促織之戲),奉行者即為定例;官貪吏虐(有華陰令欲媚上官);民風不正(游俠兒昂其直,居為奇貨)
《變形記》
①自身:苦悶、壓抑、逆反、逃避
②家庭:負債、養家、責任與愛、家人冷漠
③社會:工作艱辛、備受壓榨、人情淡漠、利益關系
2.《促織》看似是喜劇,實則為悲;《變形記》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劇。探究悲在何處?(分組討論)
[提示]《促織》:通過討論,學生會發現“宮中尚促織之戲”給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后果,已足以為悲。但可能不容易認識到,人在現實中無路可走,需要喪失生命,甚至喪失人性,在變形扭曲中來獲得生存機會。人,寧可獻出人的尊嚴,甘心去做一只蟲,這種“蟲貴人輕、人不如物”的感受,更為可悲。它不僅是對昏聵體系的嘲諷,更是人在命運面前無可奈何的卑微。另外,成名孜孜苦讀“久不售”,兒子成蟲卻成名,子成蟲,父才成名,了卻生平功名事,但悲唯受促織恩,這真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變形記》:格里高爾變甲蟲是不堪重壓的一種逃避,這是一個悲劇的結果,家人對他的遺棄和厭惡則是又一個悲劇的開端。格里高爾喪失工作能力后,家人生活狀態變化的背后,不變的是赤裸裸的價值榨取,是親情的淡漠,這是一種悲哀。在前面的分析中,學生不難體會到這一點。但可能不容易認識到,變形前的格里高爾心里想的只有家人和工作,從事艱辛的職業也是為了家人,根本沒有自己的生活;變蟲后,沒有為自身的不幸而惶恐,依然害怕失去飯碗,焦慮自己的變形會給家人帶來影響。這種焦急和恐懼心理實則是人的自我喪失,這是人已真正墮落為蟲的悲劇。
蒲松齡和卡夫卡,以“人變蟲”的故事,共同展現了“異化”之下的時代悲劇。不論是人變促織還是人變甲蟲,都是社會重壓下的悲劇產物,他們在更高層次上象征性地表現了人類生存境況的本質與真實。
[設計說明]“變”與“不變”都是一種現象,它背后隱藏的本質性的東西才是需要學生深入探究的。本環節以“人為何變蟲”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思考“悲在何處”,探究悲的內蘊,理解變形中寄寓的社會批判,悲哀層層升級,人性步步退讓,解讀漸漸深入,學生思維品質得到發展與提升。
高爾基說,“沒有虛構就沒有藝術”。小說是虛構的藝術,沒有虛構就沒有小說。“人”變成“蟲”,這種“變形”在現實社會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因而我們稱之“荒誕”。兩篇小說中,作者用荒誕的手法使之得以實現,但再荒誕、再夸張的小說也要找到合乎現實社會的邏輯,即小說的“變形”是需要限度的,我們要把握“變”與“不變”的限度。所以小說的批判性來源于小說的現實性,體現在表達上就是真實性。這里需要引導學生理解:“人成蟲”的故事是虛構的,但虛構又源于真實,虛構的小說,是作者對真實世界洞察后抽象再具體的結果,真實與荒誕的交織更體現出經典作品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寫一寫:請同學們驅遣自己的想象,根據兩篇小說的巧妙構思和現實邏輯,再次虛構故事的結局。
——促織之后,宮中尚斗雞,成名之子有怎樣的遭遇?
——大甲蟲死了,格里高爾復活,家人有怎樣的反應?
[設計說明]這一環節,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寫作,以寫促讀,引領學生深度閱讀;以讀促寫,讓學生通過模仿來品味藝術魅力,提高寫作能力,把“文學閱讀與寫作”的任務落到實處。
從“變”與“不變”的角度來看,我們會發現,在中西紛繁復雜的文化現象、社會情態背后,存在著普遍的“文心”,這為我們提供了文本解讀的價值和思想啟發,也讓學生在思考和關注中獲得自我發現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