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洪登華 林興虹
摘 要:發展富硒功能農業是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路徑。然而,目前我國富硒功能農業產業還存在諸多不足,如產業規模較小、生產經營不規范、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等。標準化作為規范產業發展、提升產品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在富硒功能農業領域的應用亟待加強。本文研究分析了富硒功能農業標準化現狀,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策和建議,以期為富硒功能農業標準化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富硒,功能農業,標準化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02.022
基金項目:本文受2021年安徽省重點研究與開發計劃(項目編號:202104h04020010)資助。
Analysis and Consideration on the Status of Standardization for Selenium-enriched Functional Agriculture
WANG Xue HONG Deng-hua LIN Xing-hong
(Anhui Institute of Quality and Standardization)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selenium-enriched functional agricultur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adjustment on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defi ciencies in the selenium-rich functional agriculture in China, such as the small scale of the industry, non-standard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uneven product quality.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standardiz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the product competitiveness, standardiz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the selenium-enriched functional agriculture. This paper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status of standardization for selenium-enriched functional agriculture,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solutions to current problems, which is expe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of selenium-enriched functional agriculture.
Keywords: selenium-enriched, functional agriculture, standardization
1 引 言
功能農業的核心思想是“農產品的營養化、功能化”,具體是指通過生物營養強化技術或其他生物技術手段,生產出具有改善功能的農產品[1]。隨著農產品供給結構和消費需求的轉變,功能農業被認為是繼高產農業、綠色農業之后的第三個農業發展階段。《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國發〔2019〕12號)提出:“推進農業與文化、旅游、教育、康養等產業融合,發展創意農業與功能農業。”發展功能農業對于調整農業結構、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中國至 2050 年農業科技發展路線圖”研究項目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其國預測,至2025年,功能農業占農業比例約1%-3%,產值可達5000億元,市場潛力巨大。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2015-2017年中國居民能量和主要營養素的攝入情況》表明,我國居民硒的人均攝入量為41.6 μg/d,低于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健康成人每日硒需求量(60-200 μg/ d)[2]。我國居民面臨微量元素硒的隱性饑餓問題,發展富硒功能農業、生產富硒農產品旨在解決人們由“吃得飽”向“吃得好”逐步轉變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富硒功能農業發展按下了“快進鍵”,湖北恩施“世界硒都”、安徽石臺“生態硒都”、陜西安康“中國硒谷”、湖南桃源“中國硒鄉”等地都在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硒產業,打造硒品牌,富硒功能農業發展呈多點開花態勢。然而,從發展水平來看,我國富硒功能農業還處于初級階段,整體規模不大,產業發展面臨著諸多技術阻礙,如重金屬伴生[2]、硒含量不穩定、有機硒檢測技術方法不成熟、認證體系不完善等,以上因素直接導致富硒農產品質量難把控、市場建設不規范、消費者認知度不高等問題。張留圈等[3]通過線下農產品交易市場、網上交易平臺和線下銷售代理商共購買4895份“富硒農產品”,經檢測和分析比對發現,富硒農產品質量良莠不齊,79%的市售“富硒農產品”達不到標準要求,且89%的產品與外包裝標示值不符或者未標注硒含量。
2 富硒功能農業標準化現狀
“標準引領高質量發展”已成為社會廣泛共識。國際硒研究學會副主席尹雪斌[4]指出:“功能農業的核心是強調‘標準化,否則其‘功能無法保障,安全也難以控制。”標準化作為促進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技術手段,在富硒功能農業規范化、產業化發展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2022年10月),各行業主管部門和地方圍繞富硒產業共制定各類標準高達437項,其中國家標準9項、行業標準15項、地方標準198項(全國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備案標準)、團體標準215項(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公示標準)。
整體來看,現行標準覆蓋了富硒土壤評價、產品質量、種植/養殖技術、硒含量檢測等領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支撐和規范富硒功能農業發展,但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一是標準分布零散,不成體系。現行國家標準主要集中在相關產品的硒含量(總硒)檢測領域,行業標準主要集中富硒農產品質量及硒含量(總硒)檢測領域,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主要集中在富硒農產品質量、種植/養殖技術及富硒土壤評價領域。然而,在與質量安全息息相關的有機硒檢測方法、認證評價等方面的標準還較為匱乏。二是標準整體質量不高。一方面表現為一些現行標準硒含量指標出現“打架”現象、大量地方標準或團體標準存在技術指標水平低于國家或行業標準的現象。如國家標準《富硒稻谷》(GB/ T 22499-2008)規定富硒稻谷的硒含量為:0.04-0.30 mg/kg,超過0.30 mg/kg則判定為硒含量超標,不應食用。而根據全國供銷行業標準《富硒農產品》(GH/T 1135-2017)的規定,富硒谷物類的硒含量為:0.10-0.50 mg/kg,界定的范圍遠超國家標準規定的上限。陜西安康市地方標準《富硒食品硒含量分類標準》(DB 6124.01-2010)規定的成品糧硒含量為:0.20-0.30 mg/kg,界定的范圍低于國家標準規定的下限。另一方面表現為生產技術規程類標準技術水平不高,對于無機硒轉換效率低、鎘伴生等問題尚不能提供有效解決方法。三是標準實施力度不夠。目前富硒農產品質量要求類和生產技術類標準供給已非常充分,然而市場流通的富硒農產品質量仍然堪憂,大量市售富硒農產品硒含量達不到執行標準要求,多數富硒農產品沒有明確標注硒含量、含硒類別等,這說明目前所制定的標準多數還停留在“紙上”,標準的執行力度有待加強。
3 建議與對策
分析發現,我國富硒功能農業標準化水平還有待提高。如何充分利用標準化手段,促進富硒功能農業更好更快發展,仍然是標準化工作者面臨的重要研究課題。基于此,筆者圍繞富硒功能農業標準化工作提出以下建議和對策。
3.1 制定發展規劃,提供頂層設計
圍繞富硒功能農業發展,結合自身實際制定產業標準化發展規劃,構建橫向覆蓋地方特色富硒農產品種類,縱向覆蓋農產品生產、流通全過程的標準體系。以種植類富硒農產品為例,體系內容宜包括富硒土壤評價、品種篩選、育苗技術、種植技術、初加工技術、產品質量、運輸貯存、認證評價等內容,確保生產、流通全過程實現標準化。根據輕重緩急明確標準制修訂進度,防止標準碎片化、零散化。
3.2 制定重要標準,完善標準體系
重點圍繞富硒農產品質量、有機硒檢測、認證評價等領域開展標準研制工作。在產品質量方面,鼓勵地方制定高于國家或行業標準指標水平的地方標準、團體標準或企業標準,重點明確硒含量,尤其是有機硒含量,避免出現隨意設定現象。在認證評價方面,開展富硒農產品認證標準研制,規范市場建設,助推品牌打造。另外,定期開展標準自查,對于部分條款不符合實際或不能滿足實際要求但仍有存在必要的標準及時組織修訂,對于當前或今后一個時間段沒有存在必要或不符合產業發展形勢的標準及時進行清理、廢止,持續不斷完善標準體系。
3.3 強化標準實施,規范市場建設
標準制修訂主體、使用主體等應通過各種形式開展標準宣貫工作,同時標準使用主體還應定期組織標準實施情況檢查,確保標準得到真正有效執行。另外,行業主管部門、市場監管部門等也需強化對標檢查,確保市場流通的富硒農產品符合標準要求,促進依標生產、依標經營,規范市場建設。
3.4 重視人才培養,營造標準化氛圍
富硒功能農業從土壤評價、品種篩選、育種/苗到種植/養殖過程等方面都對從業者的技術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產業獲得更好更快發展的基礎是重視技術人才的培養,尤其是既懂專業技術又懂標準化工作的人才。鼓勵相關技術人員積極學習標準化理論,參加標準化相關培訓,將標準化理論應用到農業生產實踐。引導生產主體積極參加各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創建工作,提高標準化意識和標準化水平,營造良好標準化氛圍。
4 結 語
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的推進,富硒功能農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速度。相應領域的標準化工作也緊跟步伐,從數量上來看,現行標準供給充足,但從質量上來看,還存在供給結構不合理、重要指標要求不統一等問題,另外實施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在未來一段時間里,仍需通過完善標準頂層設計、提高重要標準供給質量、強化標準實施、加強人才培養等方面繼續深化標準化工作,確保標準化的規范、引領作用得到有效發揮。
參考文獻
[1]趙其國,尹雪斌.功能實業[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
[2]尹雪斌,劉曉航,趙其國,等.我國硒資源變硒產業的重點、難點和發展實踐[J].戰略研究,2021,17(10):1816-1823.
[3]張留圈,陸柏益.富硒農產品質量安全及其產業發展問題研究[J].風險評估,2020(2):3-9.
[4]尹雪斌,高志強,孫歌,等.關于山西省“十三五”功能農業產業發展的思考[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8(3):13-17.
作者簡介
王雪,碩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農村標準化。
洪登華,碩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農村標準化。
林興虹,碩士研究生,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農村標準化。
(責任編輯:張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