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貞 肖宏笛 陳仁貴
摘 要:隨著民眾環保、安全意識的增強以及國家對工程質量和產品質量的重視,質量檢驗檢測行業將迎來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國檢驗標準分為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且各項標準細化到具體檢驗對象。為了保障檢測事業能夠高質量發展,文章從樹立品牌意識、提升技術水平、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強行業監管等方面入手,對標準化背景下的檢測事業高質量發展提出若干建議,以期望能夠為推動檢測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檢測事業,高質量,發展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02.032
Several Suggestions on Ensur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esting Undertakings
SHI Xiao-zhen XIAO Hong-di CHEN Ren-gui
(Wuha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sting Technology Co., Ltd.)
Abstract: With the peoples raising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afety, as well as the national attention to project and product quality, the quality inspection and testing industry will usher in a broad development prospect. Chinas inspection standards are divided into technical standards, management standards and working standards, and each standard is detailed to specifi c inspection object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testing undertaking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testing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andardization in the aspects of establishing the brand awareness, improving the technical level, improving the information level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dustry supervision, which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testing industry.
Keywords: testing undertaking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1 引 言
根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統計,截至2020年底,我國獲得資質認定的各類檢驗檢測機構共有48,919家,較上年增長11.19%,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585.92億元,從業人員141.19萬人,共擁有各類儀器設備 808.01萬臺套,共對社會出具各類檢驗檢測報告5.67億份。檢驗標準是指檢驗機構從事檢驗工作在實體和程序方面所遵循的尺度和準則,是評定檢驗對象是否符合規定要求的準則。相關數據表明,近幾年我國檢驗檢測行業整體發展形勢良好,但我國檢驗檢測機構總體實力仍舊偏弱,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據統計,目前在我國4萬多家檢驗檢測機構中,從業人數在100人以下的占機構總數的96.43%,承受風險能力薄弱。從服務半徑來看,73.38%的檢驗檢測機構僅在本省區域內提供檢驗檢測服務,“本地化”色彩仍占主流。行業人均營業收入為25.4萬元,同質化競爭和低價惡性競爭仍普遍存在。為了保障檢測事業高質量發展,建議如下。
2 加強誠信建設,樹立品牌意識
檢驗檢測行業被國家列為高技術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在保護消費者權益、提升產品質量、引導產業升級及促進經濟與資源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檢驗檢測機構以獨立第三方身份進行檢測檢驗活動,公信力是其核心競爭力。為確保公信力,維護立身之本,檢驗檢測活動必須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遵循客觀獨立、公平公正、誠實信用原則,恪守職業道德,承擔社會責任。檢測機構在日常檢驗檢測管理中,必須不斷強化質量意識、責任擔當和法制觀念,采用明確責任、考核獎懲、信訪監督等舉措,確保員工不受不良行政干預、商業賄賂、自身經濟利益和其他各方面壓力的影響,保證出具的檢驗檢測報告準確、可靠。樹立底線意識,對報告造假行為零容忍,始終做到誠信檢測,以精湛的技術和優質的服務參與市場良性競爭。
除公信力外,品牌也是第三方檢測機構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國內大部分第三方檢測機構長期忽略品牌建設。第三方檢測機構在日常經營活動中,應重視品牌建設,引進高水平管理人才,加強管理體系、檢測服務能力和企業文化建設,注重宣傳,培養員工的品牌意識,樹立良好的企業品牌形象。當前有實力的檢測機構應抓住檢驗檢測行業發展的機遇,抓緊做好集團化發展規劃和布局,選擇具備專業優勢的企業開展并購合作,逐步向綜合檢測集團發展,提升市場競爭能力。抓住市場監管總局計劃打造高端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的機會,建立在全國乃至國際上有影響力和公信力的檢測品牌,為全社會提供優質、滿意的質量檢測和技術咨詢服務[1]。
3 注重人才培養,提升技術水平
第三方檢測機構的檢測技術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檢測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和素質。當前,我國第三方檢測技術力量參差不齊,行業普遍缺乏經驗豐富、責任心強且技術水平過硬的專業技術人才,高端檢測技術能力弱,檢測業務創新能力不足。
第三方檢測機構應加強對從業人員的教育和培訓,全面提高檢測人員的素質和水平。一是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提高檢測人員的思想素質;二是加強業務培訓,幫助檢測員更好地理解標準,要求檢測員嚴格按標準做試驗,以便于得到準確真實的檢測數據。例如,溫和地區實際服役水工混凝土的抗凍性檢驗標準,應該嚴格按照GB/T 50662-2011《水工建筑物抗冰凍設計規范》進行檢驗檢測,針對這種氣候差異,將“最冷月平均氣溫高于-3℃的區域”劃分為溫和區。溫和地區水工混凝土設計抗凍等級較低,一般僅為F50或F10,通過高質量的檢測,保障混凝土抗凍性達到標準;三是加強法律法規教育,增強檢測人員的法制觀念;四是積極組織外出參觀和學習,以開放的態度交流行業經驗,共同探討相關問題,并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人才聯合培養機制,全面提升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五是積極開拓新領域,探索前沿檢測方法,提高對新興高端檢測項目的檢測能力;六是引進具備國際視野的人才,建設高級管理人才團隊,制定適合企業的現代化管理制度,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建立合理有效的薪酬體系,留住人才[2]。
4 擁抱“互聯網+”,提高信息化水平
在這個萬物互聯和萬物智能的時代,“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將帶動多種傳統產業的變革,促進產業模式的調整,必將極大地影響未來檢驗檢測行業的發展。檢驗檢測機構應以實現傳統檢測與“互聯網+”和“智能化”的融合為目標,主動探索基于互聯網思維的檢驗檢測服務模式創新,實現轉型升級。探索研發智能化、自動化檢測設備,提升檢驗檢測設備的工作效率和檢驗質量,實現產品和工程質量的快速檢測。促進檢測行業信息資源整合,推動檢驗檢測報告由紙質版向電子版轉變。
人工智能的核心是海量的可挖掘數據,檢驗檢測機構手中都積累了大量的專業檢測數據,在“數據為王”的今天,這無疑是一筆寶貴財富。檢驗檢測機構應推動檢驗檢測行業探索檢測結果大數據的分析和利用,充分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成熟技術和模式,對管理存儲的海量專業數據進行深度清洗、分析、挖掘,挖掘數據背后的價值,為相關行業決策提供第一手的資料。探索將企業的產品質量的檢測數據與企業主體數據、納稅數據、行政訴訟數據、知識產權數據等融合,通過區塊鏈等技術分享給社會[3]。
5 加強行業監管,營造良好氛圍
謀求檢測檢測行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依法治檢,加速優化檢驗檢測市場營商環境,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行業主管部門應加大對檢測機構的監管力度。應對檢測機構進行不定期的突擊檢查,嚴厲打擊超資質范圍承攬試驗檢測業務,違規分包、轉包、掛靠等違法行為。打擊一切干涉檢測人員獨立、公正開展檢測工作,授意檢測人員編造虛假試驗數據的行為,做到真正意義上凈化市場環境,使產品和工程質量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時也要加強檢測行業日常監督管理,落實差別化管理原則,對質量控制能力差、管理水平低的檢測企業加大監督力度,促使其加強管理,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真實性。重點關注明顯低于市場價中標的檢測項目,加大抽查頻率,強化實驗室檢測行為的監督檢查,杜絕虛假檢測報告。對出具虛假檢測報告的單位和個人,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從重處罰,與企業資質和個人檢測資格審查掛鉤,并向社會通報處罰結果。對于集體造假、多次造假、社會反響較大的檢測單位,加大處罰力度,營造檢測市場良好的氛圍,促進檢測行業的健康、良性發展[4]。
6 結 語
隨著檢驗檢測市場的進一步增大,檢驗檢測機構應進一步加強誠信建設、樹立品牌意識,加強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注重人才培養、提升技術水平,利用“互聯網+”提升檢驗檢測行業智能化水平,為中國制造和中國建造質量保駕護航,推動早日實現質量強國夢。
參考文獻
[1]杜曉偉.腳踏實地全面建設高質量檢驗檢測機構[J].中國計量,2022(4):52-53.
[2]張遠,金曉明,王珊珊,李蔚,姜大峰,李華鋒.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現狀及對策探討——基于檢驗檢測機構人才需求的調查[J].高教學刊,2022,8(9):147-150.
[3]鄭世欣.檢驗檢測機構服務質量評價標準化管理探索[J].中國標準化,2022(4):227-233.
[4]丁培麗,余培銓,徐洪海,羅杰“.智能+”賦能檢驗檢測行業監管的設想[J].中國質量監管,2022(2):74-76.
作者簡介
史曉貞,碩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試驗檢測管理。
(責任編輯:劉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