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虹
(太原市少年宮 山西 太原 030001)
手風琴在我國已有百年歷史,最開始以伴奏樂器的形式出現,隨后以自身的獨特音效和多變音色獲得大眾的廣泛喜愛,且慢慢形成了豐富的演奏組合模式。如今,幾臺手風琴同時演奏,或和其他樂器進行協奏,已成為手風琴的新發展方向。也正是這一趨勢的出現,使當前手風琴重奏的發展狀況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
手風琴的和聲及演奏形式都非常豐富,能進行獨奏、重奏、合奏、演奏。但由于手風琴左手低音僅有1 個八度等自身結構因素,限制了手風琴對音樂歌曲的演繹空間。手風琴重奏,不僅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還可以豐富聲部層次,使和聲效果變得更多彩,進一步拓展音樂歌曲的內容和范圍,使手風琴演奏立體化、交響化。手風琴重奏教學的實施,不僅可以切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協作能力,還可以提高他們對音樂歌曲的感悟能力,提升其伴奏水平,使其能夠通過內心聽覺獲得多聲部音樂技能,對擴展手風琴作品創作、演奏和歌曲選取范圍,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1]。
手風琴重奏與獨奏差異極大,獨奏考驗的是演奏者對音樂歌曲的認識和掌握程度,以及演奏者是否能將自身的演奏特色最大限度發揮出來;重奏的魅力體現在演奏者間的配合默契。演奏者需要與其他人做好配合工作,在力度、樂句和節奏等方面保持高度統一,同時還應時刻關注主旋律,清楚區分聲部,演奏自己聲部的過程中也應注意其余聲部。
手風琴的重奏組合形式多樣。與手風琴組合相同類型的樂器,經常應用的節奏類型有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等,手風琴的運用也可以此類推;手風琴與其他樂器組合,如弦樂、管樂、鋼琴等,能夠生成協奏及室內樂等演奏形式。
現階段,手風琴重奏不但包括古典風格的曲目,還逐漸引入了各種現代音樂元素,如爵士、流行等。而我國很多作曲家也開始在創作手風琴重奏樂曲的過程中融入民族化、中國化風格。越來越多的優秀作品呈現在人們眼前,樂曲日新月異[2]。
許多十分優秀的舞劇、交響樂及歌劇作品,都難以通過手風琴呈現,手風琴是和聲性樂器的一種,音色豐富,利用其重奏模式,能夠改編舞劇、交響樂及歌劇作品,使其變成手風琴作品,在保持原作風貌的基礎上凸顯手風琴的音效。
手風琴是簧片類樂器,既可以獨奏也可以重奏。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手風琴從前蘇聯傳至中國,經過數十年的演變發展,目前已進入成熟發展階段。在樂器制作技術越來越精良的背景下,手風琴演奏曲目和技巧也日益多樣化,手風琴演奏形式也向專業化、藝術化的方向發展,推動了合奏與重奏形式的發展,進而拓寬了手風琴藝術的發展空間。根據手風琴重奏在國內的發展分析,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手風琴開始結合口琴進行演奏,收獲了廣大聽眾的一致認可。至此,手風琴試著以合奏模式完成樂曲演奏,直至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們創作出許多抗戰革命主題的紅歌,為各類樂器提供更豐富的樂譜,使手風琴成為使用最為頻繁的伴奏樂器。一些相關從業者發現手風琴的音高固定且音色多變,所以開始試著在獨奏與協奏兩種形式中運用手風琴,取得了令人滿意的舞臺演繹效果[3]。諸多手風琴演奏者都更認可多元化的藝術形式,并以此豐富手風琴的重奏風格及曲目,使其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例如,皮亞佐拉在演奏《自由探戈》時,結合小提琴、大提琴、手風琴和鋼琴4 種樂器進行協奏,同時在演奏過程中以舞臺燈光烘托效果,后續演奏中還引入了電子音伴奏,大幅度提高人們對歌曲作品的視聽感知。
新時期下,國民生活質量持續提升,人民群眾對文化和精神層面的需求也逐漸增加。為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這一需求,我國開始引入各種樂器,有關教育資源也在不斷跟進,生產樂器的廠家越來越多,可供人們選擇的樂器也越來越多。同時,對西方文化的深入學習和我國對弘揚傳統文化的支持,使傳統樂器煥發新的生機,群眾開始了解并學習傳統樂器,擠壓了手風琴的教學市場。
手風琴的流行和發展,與教學關聯緊密,而手風琴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的綜合素養及教育觀念對手風琴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現階段,國內手風琴教學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其一,教師的手風琴演奏能力一般,演奏手風琴,要求教師和演奏者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并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但我們國家的音樂教育體系中,通常會忽視學生的文化修養。這導致國內演奏者雖然技能較強,但無法充分掌握音樂風格,演奏缺乏鮮明特征,千篇一律,無法準確傳達音樂中蘊含的情感。這一問題與手風琴教學存在直接聯系,許多教師都不具備這種音樂素養,遑論培養出符合新時期要求的演奏者。其二,教師在綜合素質方面差異較大,始終沿用不恰當的教育觀念。部分教師存在教育觀念錯誤、授課模式老舊等情況,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學活動,甚至對學生做出不正確的指導。同時,一些教師總是急功近利,過于重視手風琴考級,卻忽略了理論和技能的教授,更有甚者將考級作為唯一的教育素材,使學生缺乏持續學習手風琴的動力,嚴重消磨他們的學習動力及熱情[4]。
我國曾陸續產生學習鋼琴、古箏等樂器的熱潮,但手風琴卻未得到普及。現階段,手風琴領域著名的作曲及演奏家已經所剩無幾,人們往往認為手風琴不夠高雅。手風琴的發展需要接軌市場,應努力使廣大青少年認可手風琴,使手風琴文化在我國得到良好傳承,這需要有音樂偶像進行引導。明星偶像的導向作用和號召力是非常強大的,在現階段的流行樂壇當中,一些年輕偶像掀起了學習架子鼓、鋼琴、小提琴的熱潮,推廣手風琴需要借力于此。
一般情況下,手風琴有獨奏和伴奏兩種演奏形式,當前的大型文藝表演幾乎不可能出現只用一種樂器的獨奏形式,所以現階段的文藝演出中很少有手風琴獨奏曲目。手風琴音色特殊,無法和其他樂器完美融合;同時,人們的審美品位越來越高,手風琴伴奏也受到冷落,一些人認為與鋼琴相比,手風琴不夠體面。
雖然20 世紀90 年代后,我國對手風琴的研究并未就此停止,各地區也時常開展相應的比賽與藝術節,然而對基層人民而言,手風琴離自己非常遙遠。電視節目或者公園廣場中,都難以看到這種樂器的身影。手風琴演奏的音樂也脫離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老年人群更喜歡節奏鮮明、動感強的曲目,而青少年更喜歡那些流行音樂,兩種音樂之間,都難以見到手風琴的身影,就算是伴奏使用較多的樂曲,也發現手風琴的身影。
1.宏觀把握作品
手風琴重奏教學前,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先認真研究樂譜,充分掌握音樂作品的旋律和形象特征,對曲式結構進行深入探究,了解所有演奏技巧的重點。確定歌曲演奏的重點和難點,確定訓練目標,運用恰當有效的方式進行訓練,保證心中有數,才能夠進行排練。
2.分階段練習作品
對重奏樂曲進行初期練習時,應要求所有聲部的人員都可以精準且熟練地完成自身任務,所有聲部間應保持奏法、音色、速度、節奏的一致性。此外,要確保所有聲部間的一致性。互相配合時,內心聽覺非常關鍵,不僅要保持自己聲部演奏穩定,還應嚴密關注其他聲部的旋律線條,有效處理所有聲部間的力度和音色聯系,重點突出旋律聲部,在缺乏配合協調力度的情況下,分析問題,根據不同聲部進行練習,解決問題后再繼續練習。同時,所有聲部都能協調配合后,再進一步處理樂曲的整體形象和音色,梳理清楚每個聲部間的層次聯系,使各聲部間的音色、音量都能夠協調、平衡,熟練演奏音樂作品,將其形象準確地表達出來[5]。
手風琴重奏教學模式非常豐富,能夠針對學習者的差異,根據實際狀況選取恰當的教學方式。一般情況下,可以通過下面兩種方式開展手風琴重奏教學:首先,教師單獨給不同聲部的學生授課,教學針對性極強,幫助學生更加細致地掌握樂曲;其次,組織各聲部學生一同教學,在整體層面了解他們之間的配合狀況,第一時間處理各聲部互相配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上兩種教學模式的交叉運用,可使課堂獲得較為理想的授課效果。
在選擇曲目時,手風琴重奏教學需要重視按照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那些未練習過重奏的學生,需要從比較基礎、簡單的音樂作品開始,這樣他們在練習時就可以短時間掌握整首樂曲的演奏重點,使他們之間更好地配合,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但不同學生的演奏能力也存在差異性,在選擇曲目和分配聲部的過程中,應根據他們的實際狀況分配恰當的聲部。
在重奏樂曲當中,旋律是最關鍵的內容。樂者在演奏過程中,必須要仔細區分伴奏和旋律的聲部,同時應注意自己的聲部和其他聲部是否協調,將自己的聲部與大整體進行充分融合。所有重奏者都必須要明確自身的定位,掌握多聲部橫向進行中旋組成的縱向和聲。演奏者不但要注意自己的聲部,還應重點關注樂曲整體的起句、收句,將樂曲形象完整地表達出來。手風琴的音色是十分豐富的。進行手風琴重奏時需注意如何選取準確音色的問題,同時巧妙融合各種各樣的音色。通常情況下,在準確運用變音器的情況下,手指觸鍵、風箱配合都對音色呈現有一定的影響[6]。
各聲部間能否實現良好配合,是影響重奏演奏效果的重要因素,為使聲音真正融合,要求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高度集中注意力,注意觀察其他聲部的音量及音色,恰當調節自己的控制力度和音色變化。通過聽覺控制練習,使音色逐漸融合,獲取較為自然、和諧的音響效果。教師應重視、加強演奏者的協作意識,使他們音色融合、思想統一、演奏默契,并通過不斷磨合,統一音量、音色與和聲的變化,將樂曲形象完整地表達出來。
手風琴教學中,重奏是必不可少的構成部分,手風琴重奏練習的開展能夠充分調動演奏者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協作能力,深化對樂曲的感悟能力,進一步拓展手風琴重奏的范圍,在開展手風琴練習的過程中,重視創作手風琴重奏作品,特別是中國作品,推動手風琴重奏藝術的長遠發展。